今天又是每月一次的房貸還款日,我照例打開手機銀行,把月供存入劃扣的銀行卡,未曾想到我也是萬億工程里的“重要”一員。
時間一到,銀行扣款的短信如約而至,每個月5000多元的月供,幾乎吞噬了我們家庭收入的一大半。
全民負債的洪流之中,沒有誰能真正置身之外,即使沒有房貸,花唄、信用卡等消費,也讓很多朋友每個月的工資捉襟見肘。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居民負債余額已突破82.84萬億元,計入公積金貸款余額后,這個數字飆升至91萬億元,相當于占GDP的67.4%。
更可怕的是,數字背后暗藏著144.8%的債務收入比,等于每創造100元收入,實際背負145元債務。
簡單來計算,居民每賺100元需支付15元償債,若計入房貸主力,償債支出普遍超過收入的50%。
這場債務海嘯中,80后、90后負債率超85%,成為核心承壓群體。
一、結構失衡:房貸獨木難支
從數據來看,國際對比懸殊。
中美日三國居民債務/GDP比率趨近,分別為67.4%、69%和65%,但債務結構揭示本質差異。
美國住房貸款僅占債務28%,而中國房貸獨占55%以上,形成危險的單極支撐。
代際的斷層進一步加劇,年輕群體在房價高位接盤,疊加2025年上半年財產凈收入增速驟降至2.5%。
而工資性收入增速為5.7%,收入根基松動使債務風險倍增。
貧富鴻溝已然顯性化,低收入群體債務率高達221.5%,超出城鎮居民均值3倍有余,債務負擔呈現階層級差。
二、消費凍結:雙通道窒息效應
2025年1-2月居民新增貸款暴跌86%,同期存款激增6.13萬億,“預防性儲蓄”成為全民自保策略,現金流遭受擠壓。
償債支出吞噬過半收入,消費空間被極致壓縮。
房價下行周期中,居民房產估值持續縮水。
2025年6月社零增速降至4.8%,家電、家居等40余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0%,耐用品消費完全依賴政策補貼續命,財富效應被逆轉。
更嚴峻的是資產負債表衰退循環,首套房貸利率降至歷史低位,M2增量中居民貸款占比卻不足1%。
貨幣傳導機制在居民端徹底失效,形成“政策放水,需求枯井”的困局。
三、破局路徑:重構債務生態
當前經濟形勢下,債務減負是首要任務。
宏觀方面要加速存量房貸利率市場化調整,推動200萬貸款月供降低30%。
各地應進一步完善公積金貸款置換商業貸機制,釋放利差紅利,探索債務重組工具,允許展期與減息。
其次是收入托舉,扭轉勞動報酬占GDP比重持續下滑的趨勢。
通過個稅改革將起征點動態掛鉤居住成本,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錨定新市民住房成本≤收入30%。
最后是制度保障,考慮三年內將社保支出占比從3%提至12.9%國際基準線。
建立消費信貸分級管理制度,遏制過度負債,推動財產性收入占比從8.5%向發達國家20%均值靠攏。
91萬億債務負擔被重塑,改變的不僅是經濟指標。
它意味著年輕夫妻不必為學區房透支三代積蓄,中年家庭能從容規劃子女教育,老人們在醫保覆蓋下安度晚年。
債務結構的優化本質是發展權的再分配,唯有解開房貸捆綁在居民資產負債表上的枷鎖,內需引擎才能真正重啟。
畢竟,可持續的增長永遠建立在家庭財務健康的基礎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