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科的老劉,評副高又被退回來了。
人是公認的業務骨干,各種藥品調配、用藥指導門兒清。可一到職稱評審,那份藥品實驗報告總被評委批"缺乏深度,創新性不足"。老劉自己也委屈:"數據都是真實的,步驟一步不差,還要怎么創新?難道編一個?"
這恐怕是很多藥師心里的痛。我們每天跟藥品打交道,做的實驗不少,但寫出來的報告,總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干巴巴,沒有靈魂。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掉進了兩個思維雷區。
第一個雷區,是把實驗報告當成了"實驗記錄"。從目的、材料、方法到結果,我們只是在陳述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這樣的報告,評委一天看幾十份,早就審美疲勞了。他看不到你的思考,只看到了你的操作。
第二個雷區,是把"創新"理解得太高大上。一提到創新,就覺得必須是發現新靶點、發明新制劑。其實,對于臨床藥師來說,最大的創新在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那怎么才能寫出一份讓評委眼前一亮的報告?試試這個"臨床問題導向"的創新法。
忘掉傳統"背景-目的-方法-結果"的僵硬模板,換個思路。
第一步,從臨床問題出發。你的實驗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是為了解決某個痛點。比如,"某注射液在臨床配置后,常因患者臨時狀況變化而浪費,我們科室一個月要扔掉幾十支。"你看,這比"為研究某注射液的穩定性"這種開頭,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眼球?
第二步,把"結果"翻譯成"價值"。不要只寫"本品在25℃下放置8小時,含量下降至98.5%"。你要接著寫:"這一結果表明,該藥品可由藥學部門集中配置,8小時內下發至病區使用,既能保證用藥安全,又能將單日藥品損耗降低約60%,預計每年可為醫院節約成本XX元。" 這才是評委想看到的"深度"。
第三步,增加"應用與推廣"章節。這是點睛之筆。說明你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科室的SOP(標準操作程序),或者如何推廣到其他相關科室,甚至可以附上一份你草擬的流程改進建議書。這充分體現了你的管理思維和全局觀。
我認識的一位年輕藥師,就是靠一份"兩種常用抗生素配伍后對輸液管材質的吸附性研究"報告,成功晉升。他的報告不僅有詳實數據,更重要的是,他把報告的落腳點放在了"如何為ICU患者選擇更安全的輸液耗材"上,并給出了一份詳細的采購建議。
評委不是要看你做了多復雜的實驗,而是要看你的工作,到底為醫院、為患者創造了多大的價值。
你的專業知識,不該被一份干癟的報告埋沒。換個寫法,讓你的價值被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