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是實現空中優勢的關鍵武器,自越南戰爭以來一直是空對空作戰的主要武器。從近距離格斗到超視距空戰,空空導彈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最近有報道稱中國正在研發一款射程高達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這一突破或將徹底改變空戰模式,甚至迫使敵方空軍在沖突期間無法升空作戰。
作為參考,這一射程大約是“流星”空空導彈的5倍(200公里),也遠超美國的AIM-174B(400公里)和俄羅斯的R-37M(400公里)。即使是中國目前射程最遠的霹靂-17,也僅有400公里左右。因此,這款正在研發中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不僅可以重塑空戰理論與戰術規劃,更有可能從戰略層面改變整個印太地區的力量平衡。
為了解空空導彈的能力如何重新定義空戰并迫使敵對國家修改戰爭理論,我們必須研究過去60年來空空導彈的發展。
本文是印度《歐亞時報》在2025年7月20日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Sumit Ahlawat,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由于文章作者是印度人,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
空空導彈的演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因約肯的海軍軍械試驗站(現稱海軍航空武器站)開始了空空導彈的研發工作。1956年,AIM-9“響尾蛇”紅外制導近距離格斗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通過追蹤發動機尾焰的熱信號鎖定目標。
早期型號AIM-9B使用了對熱源敏感的硫化鉛(PbS)探測器,具備“發射后不管”能力,極大提高了發射平臺的戰場生存率與機動靈活性。
雖然AIM-9B在當時堪稱革命性武器,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僅能從目標后方鎖定(因熱信號最為突出),且在潮濕或雨天環境下性能不佳,有效射程僅為2至4.8公里。
1957年,蘇聯緊隨其后推出K-5空空導彈,采用初級雷達制導方式。由于自身并沒有配備導引頭,K-5需要依賴發射平臺的雷達照射目標,導彈跟蹤雷達波反射進行制導。這使得發射平臺在導彈飛行過程中必須持續鎖定目標,從而暴露在敵方火力中。
至此,空空導彈的出現迅速改變了空戰形式。
中國獲得AIM-9B
1958年,在第二次臺海危機期間,一架米格-17戰斗機被F-86發射的AIM-9B空空導彈擊中,但沒有爆炸,被飛行員帶回國內。最終,這枚完整的導彈被轉交給蘇聯,經過研究后,蘇聯于1961年推出仿制型號K-13。
空空導彈主導1965年印巴戰爭
1963年,印度空軍開始列裝配備蘇聯K-13空空導彈的米格-21戰斗機。僅僅2年后,印巴戰爭爆發。當時,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F-86和F-104均配備了AIM-9B。從空空導彈性能來看,巴基斯坦空軍具有明顯優勢。相比之下,K-13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遠不如AIM-9B。
印度空軍歷史學家安加德·辛格寫道:“在1965年的戰爭中,這種差距具有決定性意義。巴基斯坦空軍憑借導彈優勢至少完成了3次確認擊殺,徹底改變了戰術格局。導彈帶來的心理威懾,即便飛行員技術再高超也難以克服。這場戰爭證明,空空導彈的代差足以決定空戰勝負。
超視距空空導彈的出現
隨著技術進步,射程更遠的超視距空空導彈逐漸成為主流。目前,歐洲的“流星”和美國的AIM-120D射程接近200公里,中國的霹靂-15E也具備145公里射程,自用版本的射程則超過200公里。
此外,俄羅斯的R-37M、KS-172,中國的霹靂-17以及美國的AIM-174B,最大射程都在400公里左右。
在俄烏戰爭中,R-37M取得了眾多戰果。例如,在2024年7月,一架俄羅斯空天軍蘇-35S戰斗機在213公里的創紀錄距離上擊落了一架烏克蘭空軍米格-29戰斗機,證明了在空戰中的價值。
無論R-37M、KS-172還是霹靂-17和AIM-174B,這些都是全球目前射程最遠的空空導彈。然而,中國正準備以一款射程高達1000公里的新型導彈徹底顛覆現有空戰概念。
1000公里射程的空空導彈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媒體報道稱,新型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已經完成最終測試,射程在800至1000公里之間。通過在“火星任務隧道”風洞中進行試驗,測試了導彈在高摩擦和極端溫度下的耐受能力。
除了前所未有的射程外,速度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因素,因為它可以高超音速飛行。
據《南華早報》報道:“在2023年進行的一次模擬空戰演習中,西北工業大學的科學家為中國第六代戰斗機配備了一枚超遠程空空導彈,能夠爬升至大氣層邊緣,再以高超音速俯沖攻擊目標”。報道警告稱,這款導彈的飛行速度意味著沒有美國飛機可以逃脫。
報告稱:“在美國,無論是B-21還是預警機和加油機等大型空中平臺,都無法達到音速。即使是強大的F-22,也只能加速到2馬赫左右,這使得逃跑變得困難”。
著名國防分析家帕特里夏·馬林斯在評論中國新型導彈時表示:“看起來,中國導彈將改變游戲規則,不僅射程是俄羅斯R-37M的2倍,更是西方主流空空導彈的4至5倍。由于大多數戰斗機雷達探測范圍不足400公里,因此這款導彈目標獲取工作可能交給中國隱身或高空無人機完成”。
雖然這款導彈目前仍處于測試階段,而且中國有夸大研發中裝備能力的先例。但如果相關技術屬實,這款導彈可能為中國提供決定性的優勢,讓美俄兩國陷入被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