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名家 劉北山
劉北山雕刻作品
出生于臺灣宜蘭的劉北山已在福州定居了三十多年。他深居簡出,每日與刻刀和壽山石為伴。幾千件匠心獨運的壽山石雕,見證了他跨越海峽的壽山石人生。
小時候的劉北山住在宜蘭海邊,打開門,十五步就能跳進大海。他每天在沙灘上跑來跑去,造型獨特的貝殼、魚骨、石頭、沙礫都是他癡迷的玩具。一次,他偶然撿到一個長得像鹿角的枯木,竟然有人出錢向他買下,這是劉北山第一次意識到造型的魅力。
后來的劉北山開始學習油畫、廣告美工。繪畫老師的一次點撥讓他受益匪淺,當時的他覺得自己技法高超,畫出的作品與原物十分形似。他滿心期待得到老師的褒獎,卻受到了批評。劉北山第一次意識到,形似并不是全部,呼之欲出的“神”,讓人一眼看到能夠產生情感,才是藝術品的關鍵。
劉北山創作壽山石
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經濟騰飛,收藏之風盛行,壽山石行業也迎來了蓬勃發展,劉北山成為這一歷史機遇的重要推手。
作為第一批前來大陸淘石的臺商,劉北山還記得當年降落福州,從義序機場走出的興奮心情。他四處打聽壽山石相關的訊息。在劉北山眼里,壽山石就如畫家的畫布一般,石材無比珍貴,于是他將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買石材上。
得知壽山村是原產地,他用35萬元買了兩方田黃石,還結交了幾位當時的雕刻師傅。那時候的劉北山一個禮拜就跑兩三趟壽山村。一有石材的消息下來他就馬上趕去。白天就著太陽看成色,晚上打著手電看筋肉。
看著雕刻師傅刻石,劉北山癡迷其中。不滿足于傳統造型雕刻的劉北山開始拿起刻刀自己摸索嘗試。每一塊天然的原石都有其獨特的潛力,天然賦予的色帶紋路,經過思考設計、雕琢磨光,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薄意、圓雕、鏤空雕,劉北山不拘泥技法派別,向各路名家取法,又自出機杼,甚至自己研發刀具來實現自己的創意。他的作品,打破了傳統壽山石雕的造型和想象。尤其是搖曳生姿的牡丹花鈕印章,更成為了劉北山的巔峰之作。
壽山石印鈕雕刻最初以古獸為主,逐漸發展至有博古圖案、翎毛、魚蟲、花果、人物等多種類型,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劉北山精研石刻、玉雕,他在書海圖樣中遨游,在博物館的古籍中追尋,尤其是故宮的藏品、圖譜,也成為他的靈感來源。
牡丹花鈕印章
一年多前,劉北山的女兒也從臺灣來到福建,從切石、鋸章開始,一點點認識壽山石。如今,在網絡上與全國的同好們分享石材和創作技法,是劉北山父女近年來努力耕耘的天地。劉北山堅信,只有這石材這“畫紙”便宜了,想接觸壽山石的年輕人們才能深入了解這讓他癡迷了半輩子的石材與雕刻技藝。
劉北山雕刻作品
一方壽山石串起“石癡”劉北山的快意人生,更串起閩臺兩代人同樣的藝術情懷與文化傳承。他的故事,正是無數跨越海峽、扎根筑夢臺胞的生動縮影。
自2022年起,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與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共同策劃拍攝的系列微紀錄片《我家的兩岸故事》,便將鏡頭對準了這些在大陸熱土上奮斗的臺灣同胞。我們傾聽他們跨越海峽的人生回響,感受那份割舍不斷的親情與攜手打拼的暖意。
走過四季更迭,《我家的兩岸故事》第三季如約而至,帶來了10位新朋友精彩的人生篇章。他們的身份更加多元:雕刻時光的守藝人,修復光影記憶的魔法師,扎根海島的清華博士,仗劍天涯的劍道教練,淬煉點滴香濃的咖啡達人,傳承千年信仰的媽祖義工……他們用熱愛與汗水,在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教育科研、基層服務等領域,書寫著自己的“兩岸融合故事”。
本季節目更特別攜手臺灣團隊共同創作,以兩岸視角真實記錄這份跨越海峽的深情與努力,看他們如何將臺灣經驗融入大陸沃土,又如何從這片土地汲取養分、抓住機遇,實現個人價值與事業夢想的雙豐收。
7月28日起,《我家的兩岸故事》第三季溫暖回歸,東南衛視每周一晚21:15、海峽衛視每周六晚21:42兩集連播,一起見證兩岸融合發展的新亮點與新希望。
編輯 | 翁翔
主編 | 張素桂
監制 | 林凌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