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7月24日訊(記者 鐘嘉琳 通訊員 陳璐 攝影報道)如何讓深藏于鄉野阡陌、都市街巷的手造技藝走進更多普通人的視野?7月20日,芝罘區總工會、向陽街道總工會和芝罘萬達廣場共同舉辦“芝罘區首屆手造工匠技藝傳承展演”活動,推介手造工匠的技藝傳承文化,進一步濃厚學習工匠、爭當工匠的良好氛圍。
古樸的圓拙葫蘆,在匠人的精雕細琢下如獲新生;單薄的素凈紅紙,在巧手的翻飛剪刻下躍動生趣;破碎的瓷片裂盞,在鋦匠的銅釘銀線下彌合重生……活動現場設置了手工制茶、葫蘆雕刻、剪紙傳承、手作線香、煙臺烙畫、古法香油、膠東鋦藝等十余個展位。茶之韻、油之香、剪裁之妙、丹青之美、雕琢之巧、鋦藝之趣、烙畫之華彩、面點之繽紛……手造工匠們各懷絕技,通過現場展演的藝術性再現,令觀眾們大飽眼福,不僅了解了傳統手造技藝的前世今生、領略了新興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在心間久久激蕩。
“快看,這個葫蘆又憨又美。”從四川來煙臺旅游的游客莫女士剛一走進展示區,就被首屆“芝罘手造工匠”、煙臺寶葫蘆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工作臺上的葫蘆雕刻展品所吸引。“太有巧思了,在葫蘆上刻刻畫畫,黃撞藍,紅配綠,顏色鮮亮得很!”莫女士感慨。
工作臺后的劉偉聞聲笑言:“葫蘆向來寓意吉祥。所謂葫蘆者,福祿也。葫蘆雕刻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一個完整的葫蘆雕刻作品需要經過挑選葫蘆、構思設計、勾畫底稿、雕刻、上色渲染、清理裝飾等工序。”劉偉娓娓道來,“它既能折射出煙臺人民勤勞勇敢、進取向上、敦厚豁達的精神內涵,又能展現出群眾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展區的另一邊,國家一級“中國制茶大師”“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芝罘手造工匠”于超亮正全神貫注地俯身于鍋前,指尖在灼熱的鍋壁與鮮嫩的茶青間靈活游走。每一次翻炒、揉捻都精準嫻熟,每一道工序都嚴謹細致,充分展現了制茶人的專業素養。
“一片葉子從枝頭到杯盞,要走的路長著呢。咱煙臺靠山面海,種出來的茶,葉子厚實、內質足。要想把這點厚實轉化成嘴里的好滋味兒,功夫全在這鍋臺上!”于超亮說,“殺青火候要準,聽這‘噼啪’聲,去青氣兒又不焦邊兒。揉要順著葉脈走,像給它舒筋活血,把汁水揉出來裹住,茶湯才稠糊掛口。機器制茶是快,可有些東西,機器代替不了。”
剪紙展位同樣引人注目。一把剪刀,幾張紅紙,一雙巧手翻飛間,惟妙惟肖的人物便躍然紙上,看得觀眾贊嘆不已。“芝罘手造工匠”“首屆煙臺市工藝美術大師”、煙臺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梁巧艷表示:“剪紙是膠東地區的地域特色,傳達出至善至美的美好寓意和愿景。剪紙技藝的傳承,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我們作為手藝人的精神傳承、思想傳承。非常希望能有更多像今天這樣的活動,讓更多手藝人、更多手造技藝被更多人看見。”
芝罘區已連續5年開展工匠培育工程,目前已正式認定46名“芝罘工匠”,12個工匠創新工作室及6名“芝罘手造工匠”。“我們計劃廣泛發掘手造技藝人才,活態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新魅力、新風采。”芝罘區總工會黨組成員、一級主任科員崔日照說,“同時,用好工匠學院、工友創業園等平臺,開展技能人才培訓交流活動,打造一批技能水平精湛、帶動產業就業作用明顯、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手造工匠隊伍,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創業就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