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個午后
陽光透過窗戶
灑落在一方壽山石上
83歲的吳開桃正手持自制刻刀
俯身于工作臺前,凝神專注
“幾堆頑石幾多詩,靜坐齋中暫得宜。四面狼煙才耗盡,揮刀鐫石歲遲遲。”不到十分鐘,一公分見方的石面上,一首自創小詩漸漸浮現,那是他四十余載微雕歲月的凝練。
吳開桃在進行微雕創作。王立強/攝
01
刀具廠遭遇變故后轉行壽山石微雕
1943年
吳開桃出生于閩侯縣荊溪鎮
關口西山村的一戶農家
從小受父親和私塾先生的啟蒙
喜歡上書法藝術
在他的住所兼工作室——釋懷齋內,四處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微雕作品。其中,一套收錄了100個字體、技法各異的微雕作品集尤為引人注目。這些作品多以立方柱為主要形制,上面雕刻的內容僅憑肉眼看不清細節,用放大鏡才能窺見其中精妙,可謂是字字珠璣。還有不少微雕作品與微畫相結合,配以自撰的詩文,內涵豐富,韻味十足。
吳開桃的微雕作品。王立強/攝
緣何與微雕結緣?
吳開桃告訴記者
20世紀60年代
他曾在部隊服役多年
轉業到地方后
主要從事刀具制作工作
其間自創了一系列刀具
后因工廠遭遇變故
他想到福州自古盛產壽山石
便考慮轉行
以自制的刀為筆,以壽山石為紙
給人生一個轉機
“起初就是在石頭上隨意刻刻寫寫。”吳開桃回憶道,書法與雕刻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多年練就的書法功底為他從事微雕提供了極大的底氣。從最初的幾個字,到幾十字,再到幾百上千上萬字,吳開桃刻在石面上的字跡在歲月流轉中逐漸縮小,卻愈發見風骨,這一晃便是四十余年。
吳開桃。陳秋霞/攝
微雕的世界
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嚴苛
吳開桃告訴記者
一厘米刻10行以上才算微雕
而如今他能在一厘米內刻30行
若論極致
頭發絲上的“發雕”更是極具挑戰性
他曾花一個星期時間
將唐詩《尋隱者不遇》刻在一根發絲上
那得是一厘米刻50行的水平才可以實現
需借高倍放大鏡才能窺見筆鋒
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孝經》。王立強/攝
02
筆墨韻味是微雕的靈魂
聊起微雕中最難的部分,吳開桃坦言:“最難的還是書法。筆墨韻味是微雕的靈魂,字寫不好的話,怎么改都不對味。” 為了讓刀痕再現毛筆的提按頓挫,他每日或書寫、或微刻,日均千字以上,如此方能一刀下去,既顯刀的剛勁,又藏墨的柔韻。
吳開桃的微雕作品。王立強/攝
自2019年起
他還歷時兩年
第三次將60萬余字的《三國演義》
雕刻在30枚壽山石章上
其微雕模式多樣
突破單一方塊模式
創造 “雙溝”“串字”“鏤空” 等形式
還將微雕與微畫相結合
陽雕與陰刻相映襯
這些獨特手法
讓作品從平面走向立體
從單調走向多元
吳開桃介紹微雕《三國演義》時的章回字數計劃表。陳秋霞/攝
四十余年來的刻苦鉆研,讓吳開桃的法雕刻與詩詞的造詣日漸提升,先后成為福建省微雕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詩詞學會會員、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等。
其微雕作品曾在1990年第11屆北京亞運會的相關比賽中摘得一等獎,2007至2009年連續3年斬獲福建省壽山石雕業內比賽金獎。他還多次受邀參加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海外展覽活動。
吳開桃的微雕作品。王立強/攝
如今,吳開桃的兒子吳昊
也走上了壽山石微雕藝術創作之路
2014年
父子二人共同將70萬余字的《紅樓夢》
微刻于石頭上
成就一段“石頭記”佳話
亦傳遞出傳承之意
此外,他的孫女也加入學習微雕的行列
他希望通過三代接力
讓這門技藝在家族中扎根、延續
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閩侯融媒 王立強 陳秋霞 余圣建
新媒體編輯 李瓊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