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7月27日電(通訊員 鄭安慧)在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設施農業正經歷著從傳統到智能的深刻變革。當地一家專注于農業自動化與智能化控制的企業,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這片沃土上描繪著現代農業的新圖景。2025年7月7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一路前行實踐團前往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深入了解壽光市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果,學習智慧農業灌溉與種植經驗,探索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7月27日下午,實踐團前往濰坊市壽光市蔬圣大節水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交流學習活動。
智能設備聯動控,精準灌溉多領域
在走進企業的展示區,一套設施農業聯動模型生動呈現了智能種植的全貌:玻璃溫室內,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調控著作物的“飲食”,霧化打藥機35分鐘即可完成一個大棚的植保作業,遮陽簾與通風系統根據環境參數自動啟停。這些曾經依賴人工操作的環節,如今通過無線通信網絡、5G技術、云平臺和大數據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全流程智能管控。
“過去大棚卷簾、棉被收放全靠手動,水肥管理更是憑經驗,大水漫灌和化肥撒施不僅效率低,還造成資源浪費。”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成立初衷便是破解傳統種植的痛點,其核心的水肥一體化系統,將水溶肥與灌溉水精準融合,通過滴灌、噴灌等技術直達作物根區或葉片,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水資源消耗顯著下降。這套系統配備兩級過濾裝置,一級過濾井水泥沙,二級過濾精度達120目,可濾除頭發絲1/3.7粗細的雜質,確保灌溉水潔凈暢通。
圖1 為講解員為實踐團介紹該公司的灌溉配備裝置。 鄭安慧 攝
作為全國水肥一體化戰略聯盟的理事長單位,該企業的技術應用已遠超蔬菜種植領域。從農作物、中草藥到花卉、園林,甚至公園綠化帶和高爾夫球場,都能見到其智能設備的身影。系統通過土壤傳感器監測含水率,結合定時控制,實現“缺水即灌、人至即停”的精準操作,既滿足作物需求,又避免資源浪費。
云平臺成智慧腦,數據支撐科學種
在數字化種植方面,企業構建的云平臺如同農業生產的“智慧大腦”。通過分布在田間的傳感器,實時采集光照、溫度、風速等環境數據,結合作物生長模型,為種植戶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傳統種植憑經驗,我們要做的是讓數據說話。”負責人展示著手機操作界面,“現在通過手機或電腦,就能遠程調控大棚小氣候,未來還能基于歷年數據預測下一季種植方案,不過這需要至少三年的數據積累才能形成規律。”
圖2 為公司講解員為實踐團演示智能化設備運行模型。 鄭安慧 攝
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始終兼顧技術先進性與實用性。針對不同規模種植戶,推出多樣化解決方案:大型種植基地可部署全流程智能系統,實現無人化管理;小農戶則能選擇簡易版水肥設備,一畝地投入僅幾百元,卻能大幅節省人工成本。其創新研發的預制帶孔滴灌帶,解決了小麥收割后搶種玉米時的設備鋪設難題,顯著提升施工效率,深受市場青睞。
圖3 為實踐團與公司負責人交流問題。 鄭安慧 攝
從手動操作到智能管控,從經驗種植到數據決策,壽光這家企業正以“讓種植更精準、更高效”為使命,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直觀感受到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打破了“農業=傳統、粗放”的固有印象,切實理解智能技術如何重塑種植模式,如從“憑經驗”到“靠數據”的轉變,以及水肥一體化、云平臺等技術對資源節約和效率提升的實際作用。正如負責人所言:“我們不僅是在賣設備,更是在傳遞一種綠色、高效的種植理念。”在科技的賦能下,壽光的設施農業正邁向更智能、更可持續的未來,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農業現代化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積極意義,以及對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實際貢獻,深化了對“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一路前行實踐團每一位成員都培養了用數據思維看待農業生產的意識,認識到長期數據積累對科學決策的重要性,為未來參與工作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圖4 為實踐圖與公司負責人合影留念。 鄭安慧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