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聚會,席間有個 30 歲的朋友聊起一件趣事。他新到一家公司,有個同事看起來比他成熟穩重不少,可他糾結了好久,都沒敢喊人家一聲 “哥” 或 “姐” ,就怕自己叫錯顯得尷尬,最后只能生硬地稱呼對方名字。按說 30 歲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喊同齡人一聲 “哥”“姐” 是再正常不過的社交禮儀,可他卻像個剛踏入社會的青澀少年,滿是局促。
還有位已經當上媽媽的朋友,孩子上小學了,她去開家長會時,內心忐忑得不行。坐在教室里,看著周圍的家長,她總感覺自己像是偷偷溜進教室的高中生,生怕老師突然點到自己,讓發言講育兒經驗,她就完全懵圈。明明已經是孩子的家長,卻絲毫沒有那種 “大人” 的從容和自信。
在生活里,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我們這些所謂的成年人,穿著成熟的職業裝,在寫字樓進進出出,可一旦遇到點社交小狀況,或者要承擔一些大人該有的責任時,就瞬間 “露餡” ,行為舉止和年齡身份完全不匹配,沒有一點我們印象中大人該有的樣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如今的成年人,越來越沒有大人的感覺了呢?
經濟壓力:“錢包” 決定 “底氣”
在如今這個時代,經濟壓力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成年人喘不過氣來,也讓 “大人感” 離我們越來越遠。
生活成本就像坐了火箭一樣持續上升。就拿房租來說,在北京,哪怕是稍微靠近市區一點的一居室,租金動不動就要四五千。想要自己做飯,去一趟菜市場,買點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類,沒個幾百塊根本出不來。要是再碰上水電費漲價,那每個月的開支更是直線飆升。朋友小李,為了能在公司附近租到房子,每個月工資的一大半都交了房租,剩下的錢只夠勉強維持生活,每天吃飯都要精打細算,更別提像大人一樣享受生活,偶爾去旅旅游、看看演唱會了。
對于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學生貸款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有的同學為了完成學業,從本科到研究生,一路靠著助學貸款支撐。畢業之后,就要開始償還這筆債務。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這筆錢就像一個緊箍咒,限制著他們的生活。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醫學生,畢業時背負著七萬六千元的貸款,原本想著工作一兩年就能還清,可現實是,工資除去生活開銷,能用來還款的所剩無幾。有了貸款的壓力,他們在選擇工作時,往往會優先考慮薪資待遇,而不是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根本沒有大人那種可以自由選擇生活的從容。
工作的不穩定更是讓成年人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市場競爭激烈,公司裁員、倒閉的情況時有發生。今天還在辦公室里忙碌,明天可能就收到了裁員通知。一旦失業,沒有了收入來源,房貸、車貸、信用卡賬單這些債務就像洶涌的潮水,瞬間將人淹沒。鄰居張先生,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了多年,前段時間公司業務調整,他不幸被裁。失業后的他,每天焦慮得睡不著覺,四處投簡歷,卻因為年齡和行業不景氣等原因,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原本自信滿滿的他,現在變得畏畏縮縮,在家人面前都抬不起頭,哪還有一點大人該有的自信和底氣 。
經濟上的不獨立,讓成年人在社會角色的認同上也出現了偏差。在傳統觀念里,大人應該是經濟穩定,能夠承擔家庭責任,為家人遮風擋雨的。可如今,很多成年人自己都在為生活苦苦掙扎,根本無法承擔起這樣的角色。在面對家人的需求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那種無力感和挫敗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根本不像個大人 。
社會角色:多元選擇下的迷茫
在傳統觀念里,成年人的社會角色是相對清晰的。到了一定年齡,就該結婚生子,在家庭中承擔起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在工作中,有著明確的職業身份,比如醫生、教師、工人等,并且一份工作可能一干就是一輩子 。可如今,社會角色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和模糊化,這也讓成年人在角色認同上產生了迷茫,“大人感” 也隨之消失。
傳統的家庭角色在弱化。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十分常見,夫妻雙方在家庭中的分工明確。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在職場上和男性一樣拼搏,家庭的經濟來源不再僅僅依靠男性。同時,單身、丁克家庭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單身人口數量已經超過 2.4 億,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在逐漸上升。在這些家庭模式中,成年人不需要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家庭角色的缺失,讓他們少了一份作為傳統意義上 “大人” 的擔當 。
職業身份的變化也讓人難以找到 “大人” 的感覺。如今,新興職業層出不窮,像自媒體博主、電競選手、網絡主播等。這些職業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職業的界限,工作內容和形式也更加靈活多變。很多人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職業,而是身兼數職。我的一個朋友,白天是公司的文案策劃,晚上則變身成為自媒體博主,利用業余時間運營自己的公眾號和短視頻賬號。這種多元化的職業身份,雖然給人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但也讓人在角色轉換中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更像哪個角色里的 “大人” 。
成為父母的延遲或選擇不成為父母,也是導致成年人沒有 “大人感” 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去,人們普遍在二十多歲就結婚生子,早早地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可現在,很多人選擇先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和個人發展,等到經濟穩定、心智成熟后再考慮要孩子,甚至有些人選擇不生孩子。這樣一來,他們在本該成為 “大人” 的階段,依然過著相對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沒有經歷過養育孩子的艱辛和責任,也就很難體會到那種真正的 “大人感” 。
文化變遷:重新定義 “成熟”
在過去,人們對 “大人” 的印象往往是嚴肅、古板、不茍言笑的。他們總是把責任和義務掛在嘴邊,為了家庭和工作默默付出,似乎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就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里,大人總是一臉嚴肅地教訓孩子,處理各種生活難題,很少有輕松愉快的時候。這種刻板印象,讓 “大人” 這個角色在很多人心中變得有些可怕和無趣 。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文化對個性和自我實現的推崇,徹底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如今,人們更加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追求獨特的生活方式。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是年輕人分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像一些 90 后、00 后,即使已經步入職場,依然保持著對動漫、游戲的熱愛,他們會穿著動漫角色的服裝參加漫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游戲攻略,絲毫不在意別人眼中 “大人不該如此幼稚” 的看法。
這種文化變遷,讓成年人在自我認知和行為方式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不再愿意被傳統的 “大人” 形象所束縛,而是努力在成熟與童真之間找到平衡。在工作中,他們認真負責,展現出專業的素養;在生活中,他們又像孩子一樣,盡情享受生活的樂趣。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在公司是業務骨干,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可一到周末,就會和朋友一起去露營,在大自然中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享受那份簡單的快樂 。
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成年人提供了更多保持童心的機會。動漫、游戲、玩具等不再是孩子們的專屬,很多成年人也沉迷其中。像《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經典動漫,擁有著大量的成年粉絲,他們從動漫角色的成長故事中汲取力量,感受著熱血與夢想。還有各種手辦、盲盒,成為成年人收藏的對象,這些小小的物件,承載著他們的回憶和情感 。
心理因素:成長的 “滯后” 與 “恐懼”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如今很多成年人內心的成長感是滯后的。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過去,孩子們早早地就開始承擔家務,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在生活的磨礪中,迅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大人。可現在,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缺乏獨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哪怕到了成年,一些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也被父母擋在了門外 。
在一個家庭里,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生活瑣事都由父母包辦。長大后,即使他已經步入職場,父母還是會幫他打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幫忙洗衣服、打掃房間,甚至連工作上的一些決策,父母也要參與其中。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上很難真正 “斷奶”,他們習慣了依賴父母,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心的成長感自然就會滯后,很難擁有那種真正成為大人的感覺 。
對責任的恐懼,也是導致成年人沒有 “大人感” 的重要心理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需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社會責任等,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在肩上。很多人害怕承擔這些責任,害怕一旦承擔起來,就會失去自由和快樂,也害怕自己無法勝任,導致失敗和挫折 。
就像一些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卻遲遲不敢結婚。他們害怕結婚后要承擔起照顧家庭、養育孩子的責任,害怕失去單身時的自由生活。在工作中,也有一些人害怕承擔重要的項目,擔心自己做不好會受到領導的批評和同事的指責。這種對責任的恐懼,讓他們在行為上表現得像個孩子,逃避責任,不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也就沒有了大人該有的擔當 。
總結與思考:接納不完美,擁抱成長
我們不難發現,成年人缺乏 “大人感” 并非偶然,而是經濟壓力、社會角色變遷、文化觀念轉變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無需為此感到焦慮或不安,因為這恰恰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再被傳統的 “大人” 形象所束縛。我們可以在努力承擔責任的同時,保持一顆童真的心,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那些在漫展上穿著動漫角色服裝的年輕人,他們在工作中是認真負責的員工,在漫展上則是充滿熱情的動漫愛好者,這兩者并不沖突 。
面對生活的挑戰,我們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要害怕失敗,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成長的機會。當我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努力解決問題時,我們就在逐漸成為真正的大人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自我價值 。
成長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探索、嘗試,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 “大人感” 。讓我們放下心中的包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勇敢地擁抱成長,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