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xiāng)
老貓在廣州第一次跟我曬她去一家米其林店的時候,我“教導”她廣東人不看這個東西。
什么榜單都不好使,廣東人論吃的有自己的標準,那就是街坊鄰里的口口相傳。當然我知道時代在變化,流量的價值、年輕人的口味喜好,都日新月異。但總要有些人做個“杠精”,就像一滴水也不摻的竹升面一樣,不停錘煉,去嘆真味。
——深夜君
- 正文 -
尋到那家竹升面鋪時,我總覺得門口那根油亮的竹竿在“瞪”我——畢竟在面條界,能靠一根竹子闖出名堂的,大概只有它了。蔡瀾先生在節(jié)目里說過,竹升面的魂全在那根竿上,師傅踩著它跟面團較勁,活像給面粉“做按摩”,只不過這按摩力道夠狠,能把面粉揉得比健身房教練的肌肉還緊實。
剛坐下就被墻上的合影晃了眼:黃宗澤的笑臉挨著陳浩明的側(cè)影,連佘詩曼和張可頤和賈玲的照片都擠在一塊兒。我媽瞇著老花眼睛研究半天,指著說“這姑娘演的《金枝欲孽》哪個角色?"我沒敢糾正,畢竟在美食面前,明星的名字哪有面香重要?旁邊掛著的米其林星星倒像個“局外人”,街坊阿婆捧著搪瓷碗路過時,瞥都沒瞥它一眼——后來才懂,廣東人吃面,認的不是星星,是早上六點就支起的竹升,是湯鍋里咕嘟冒泡的蝦蟹。
師傅壓面的動靜比鬧鐘還準時,“咚、咚、咚”的聲響撞在騎樓的磚墻上,驚得檐角的麻雀撲棱棱飛。看他踩著竹竿上下顛,竹竿彎得像拉滿的弓,面團在案板上被碾得薄如紙,切出來的面條細得能穿針,卻透著股不服輸?shù)挠矚狻H舆M滾水里焯十秒就撈起,動作快得像變魔術(shù),撒把韭黃,澆上高湯,一碗面端上來時,我差點對著它敬個禮。
先挑一筷子面“驗貨”,這面條簡直是“脆爽界的扛把子”。普通面條進嘴是“軟趴趴的投降”,它偏不,牙齒剛碰到,就“咯吱”一聲彈開,像在舌尖跳踢踏舞。細嚼兩下,又能嘗到小麥的清甜,脆中帶韌,韌里藏鮮,活像把春天的嫩草、秋天的陽光全揉進了面里。最絕的是它的“骨感”,哪怕泡在湯里十分鐘,撈起來依舊挺直腰桿,一點不“塌架”,比我健身時的毅力還強。
再品那湯,堪稱“海鮮的隱身術(shù)”。看著清清淡淡像白開水,喝一口卻直拍大腿——蝦的鮮像剛從海里撈上來,帶著點咸濕的海風;蟹的甜藏在深處,是拆了整只蟹殼慢熬出來的醇厚;最后還有瑤柱的香在喉嚨里打了個轉(zhuǎn),三種鮮纏在一起,比港星的緋聞還讓人上頭。云吞在湯里浮著,薄皮吹彈可破,咬開的瞬間,蝦肉的彈嫩混著湯汁濺在嘴角,鮮得人直縮脖子,連蔥花都帶著股“傲嬌”的香。
我媽吃得直咂嘴,含糊地說“比其他地方做的面強百倍”。她或許記不清佘詩曼演過什么角色,卻能精準說出這面的妙處:“滑溜溜的,還帶著點脆,像在嘴里放煙花。”
離開時,師傅還在跟面團“較勁”,竹升撞擊案板的聲響混著街坊的談笑聲,在巷子里飄得很遠。原來真正的美味從不用招牌吆喝,就像這碗竹升面,靠著一根竹竿、一鍋鮮湯,把日子熬得有滋有味。至于那些記不清的名字、數(shù)不清的星星,哪有舌尖上的脆爽實在?畢竟,能讓時光慢下來的,從來都是這一口熱湯里的人間煙火啊。
文 / 符老貓
圖片 / 老貓、網(wǎng)絡(luò)
編輯 /sake
合集目錄
關(guān)于投稿
1、深夜談吃接受日常投稿,歡迎與20萬吃貨分享你的美食故事
2、原先的投稿郵箱已經(jīng)啟用,如有投稿意愿請在后臺留言
3、深夜談吃不是商業(yè)機構(gòu),沒什么收入,支付不了稿酬,還請見諒
4、稿件字數(shù)800~2000字為宜。如可能,盡量為文章內(nèi)容自己拍幾張好看的相片,若不能提供相片,深夜君幫你找合適的也可以
5、文章發(fā)表后,一切權(quán)利歸原作者,若你需將文章作他用,可聯(lián)系我們開放白名單等相應操作
深夜談吃
你與吃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