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咸城際列車的命運,始終牽動著咸寧與武漢兩地居民的心。這條曾被寄予厚望的城際通道,自開通以來便深陷運營困境:運力不足導致沿途多站關停,車次持續縮減,全靠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才得以維持。如今,官媒確認其將進行公交化改造,這劑“藥方”能否讓這條城際鐵路重煥生機,仍是未知數。
武咸城際列車的尷尬,源于其在區域交通網絡中的“定位模糊”。咸寧作為南北交通要道,交通優勢本不稀缺:107國道、京港澳高速縱橫交錯,武廣高鐵穿城而過,咸寧站的綠皮車更是以12.5元的低廉票價占據價格優勢。
相比之下,武咸城際列車36元的票價高于綠皮車,1小時多的耗時又遠遜于武廣高鐵24分鐘的速度,即便與46元票價的高鐵相比,性價比也難以凸顯。更添困擾的是,其終點站分散在武昌站與武漢東站,換乘不便進一步削弱了吸引力。
唯一的亮點——咸寧南站地處溫泉城區,顯然不足以抵消其他短板,武咸城際列車在溫泉城區還有咸寧東站,只是5年前就已經停運,而城際列車沿途的賀勝橋東、橫溝橋東車站由于每日只有早上6時53分的D5001次列車武昌到咸寧南一趟車停靠,咸寧到武漢方向只有咸寧南到武漢東早上8時36分的D5872停靠賀勝橋東,橫溝橋東不停靠,導致這兩個車站幾乎處于停擺狀況。
多年來,咸寧市政府從未放棄盤活這條鐵路的努力。前市委書記丁小強曾力推列車向南延伸至南昌,試圖將其納入國家鐵路系統,借路網擴展打破局限,隨著人事變動,這一設想淪為泡影。如今的公交化改造,被視為新的突破口,但要破解困局,仍需直面兩大核心問題。
其一,客源基礎是否扎實?咸寧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往返武咸的固定客流規模本就不大;而能否吸引武漢人前往咸寧消費、休閑,又取決于兩地產業協同與資源互補的深度,短期內難有質的突破。沒有穩定的客流支撐,再密集的公交化班次也可能淪為“空駛”。當然實行公交化對于武漢市江夏區、光谷高新等地的居民、特別是附近的高校學生出行是利好。
其二,核心競爭力如何構建?公交化改造的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實現“公交化”的性價比。若票價仍維持現狀,既無法與綠皮車的低價抗衡,也難以在速度上與高鐵競爭,改造效果必將大打折扣。但降價的背后,是巨額的財政補貼壓力:咸寧財力有限,難以獨自承擔;武漢雖財力雄厚,卻缺乏補貼的動力——畢竟,這條線路的主要受益方是咸寧。
其實,武咸城際列車公交化運營也不是沒有優勢,一小時或者高峰期半小時一趟,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咸寧站的綠皮車雖然便宜,但是車次安排上并不“合理”,其車次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上,上午10時許到下午5時許,這中間沒有車,乘坐起來很不方便。而咸寧北雖然全天車次都非常多,也很密,但是票價太高,武漢站和咸寧北站兩個到站都不很方便,這就給武咸城際列車帶來很大空間,只要票價合理,還是很有希望“盤活”。
公交化改造為武咸城際列車帶來了轉機,但絕非“萬能藥”。要讓這條鐵路真正融入兩地居民的生活,不僅需要優化班次、統一站點等運營層面的調整,更需要破解“票價與補貼”的死結。
或許,唯有通過兩地政府的協同發力,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讓票價回歸“公交化”水平,才能讓這條鐵路真正成為連接武咸的“便民線”“經濟線”。
否則,即便換上“公交化”的外衣,武咸城際列車恐怕仍難逃出運營困局的漩渦。(劉丹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