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沾著血的耳墜,是西夏人耀武揚威送回來的。天波府里,百歲的佘太君接過來,手指都在發抖。她沒哭,只是反復擦拭著那已經凝固的、暗紅色的血跡。
那是公元1052年,秋風蕭瑟。在后來的傳說里,滴淚崖下擺了十二口棺木,但其中一口,裝的不是完整的遺骸。所有人都知道,楊家西征的寡婦們,幾乎全軍覆沒。最后,只有一個人,楊二郎的妻子耿金花,活著回到了那座空蕩蕩的天波府。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一群女人,一群寡婦,為什么要走上那條九死一生的西征路?
燭火搖曳,祠堂里的血色倒影
這事兒,得從楊宗保的五十大壽說起。府里張燈結彩,正要開席,邊關的急報就到了——楊宗保戰死。
一瞬間,紅綢變白幡。一大家子女人,頂梁柱又塌了一根。朝廷里呢?跟往常一樣,吵成一鍋粥。西夏大軍壓境,主戰的、主和的,文官、武將,誰也說服不了誰。能打的男將,好像都死得差不多了。
就在這種時候,一百歲的佘太君,拄著龍頭拐杖,走上了朝堂。她聲音沙啞,但每個字都砸在金鑾殿的地板上:“朝中無將,老身愿掛帥出征!”
滿朝文武都驚了。一個百歲老太太,帶著一群寡婦去打仗?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但佘太君的眼神里沒有半點玩笑的意思。她說:“我楊家男兒為國盡忠,難道留下來的女人,就只能在家里哭嗎?”
皇帝最終準了。與其說是信任,不如說是無奈。死馬當活馬醫吧。
于是,歷史上最悲壯的一支隊伍出發了。十二位寡婦,加上楊宗保的兒子、楊家唯一的男丁楊文廣。出發前一晚,女人們聚在帳中,每個人都拿出了一件自己最珍視的東西:穆桂英的金耳墜,耿金花的玉鐲,孟金榜的鐵戒指……佘太君則平靜地寫好了十二封遺書,悄悄塞進了貼身的夾襖里。她們心里都清楚,這一去,可能就回不來了。
別真以為這群女人是去送死。佘太君雖然年邁,但大大小小的仗見得多了,排兵布陣的本事,朝里那幫書生拍馬也趕不上。
西征路上,她很快就摸清了西夏元帥王文的動向,知道他想在葫蘆谷設伏。佘太君將計就計,命楊七姐帶一隊人馬正面誘敵,再讓穆桂英率精兵繞到敵后,準備來個中心開花。
葫蘆谷一戰,打得確實漂亮。王文的伏兵被殺了個措手不及,腹背受敵,很快就潰不成軍。佘太君把楊令公用過的金刀遞給孫子楊文廣,吼了一聲:“文廣,去為你爹報仇!”楊文廣縱馬沖入敵陣,親手斬殺了王文。
這一仗,打出了楊門女將的威風。但勝利的喜悅,很快就被更大的悲劇所淹沒。戰爭,從來不是戲文里唱的那樣,敲敲鑼鼓就能得勝還朝。
為了徹底擊潰西夏主力,穆桂英接下了最危險的任務——率領一支小分隊,孤軍深入,刺探敵軍主力虛實。
她們摸進了虎狼峽。這是一個地勢比葫蘆谷更險惡的地方,兩邊是懸崖峭壁,只有中間一條狹窄的通道。很不幸,她們的行蹤暴露了。西夏人就像是從地里冒出來一樣,瞬間封死了峽谷的出口和入口。
那一刻,冰冷的箭矢,像暴雨一樣從天而降。
穆桂英和她身邊的女兵們,成了活靶子。她們背靠著背,揮舞著兵器格擋,但箭太多了,根本擋不過來。根據后世一些冷兵器愛好者的復原和分析,從出土的盔甲殘片來看,穆桂英身上至少有三處致命的貫穿傷,還有多處為了保護戰友留下的防御傷。
她奮力抵抗,直到力氣耗盡。最后,幾支冷箭幾乎同時射中了她的要害。這位威名赫赫的女元帥,和她的丈夫楊宗保一樣,倒在了萬箭穿心之下。
西夏人還覺得不解恨。他們割下了穆桂英的首級,將她的身體拋下了深不見底的山崖。那座山崖,后來被當地百姓稱為“滴淚崖”。
滴淚崖下的十二時辰
穆桂英的犧牲,只是一個開始。那一天,對于楊家女將來說,每一個時辰都是煉獄。
穆桂英倒下后不久,楊三郎的妻子董月娥和楊四郎的妻子孟金榜也被重重包圍。這對情同姐妹的妯娌,背靠著背,成了彼此最后的依靠。孟金榜的大刀替董月娥擋開了致命的劈砍,董月娥的羽箭也數次救了孟金榜的性命。最后,兩人對視一眼,怒吼著一同沖向了最密集的敵群。
還有周云鏡、馬賽英……一個個鮮活的名字,在那一天,都變成了一塊塊冰冷的牌位。
戌時,天色將暗。楊二郎的妻子耿金花,身負重傷,拼死殺出重圍。根據一些地方志的零星記載,她當時身中九箭,卻依舊背著一份重要的軍事情報,狂奔了三十里地,最終昏死過去,被后援的宋軍救起。
她成了十二寡婦里,唯一一個活著看到戰爭結束的人。
耿金花被救回了天波府。但她的魂,好像留在了滴淚崖。
戰爭結束后,她整整兩年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用今天的話說,她得了嚴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戰爭的殘酷畫面,讓她失去了語言的能力。她只是日復一日地,在祠堂里,默默擦拭著姐妹們的靈位和遺物。那把斷裂的刀,那個空了的箭囊,那副生銹的鐵索……
后來,在整理佘太君的遺物時,耿金花在舊鎧甲的夾層里,發現了一封密令。上面只有短短六個字:“存續楊家血脈”。
原來,佘太君在出征前就預料到了此行的兇險。她早就做好了全軍覆沒的準備,卻偷偷給耿金花留了一條生路。楊家不能就這么斷了根。
耿金花明白了。她不再只是一個幸存者,她成了守護者。她開始說話,開始教導楊文廣的子嗣,把楊家的槍法、箭術、兵法,一代代傳下去。
往后的三十年,她滿頭白發,守著空曠的天波府,守著祠堂里十一塊靈位和一塊沒有遺骸的空牌位。每當夜深人靜,她都會對著那枚被她擦得發亮的血耳墜輕聲訴說:“桂英姐姐,文廣已經當上大官了,楊家,后繼有人了……”
楊門女將的故事,后來被編成了各種戲曲、評書、影視劇,傳唱了近千年。人們驚嘆于穆桂英的神勇,敬佩佘太君的剛毅。但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些故事的底色,是多么深重的悲涼。
她們不是天生的英雄,是一群被時代逼上絕路的普通女人。她們的忠勇,在那個文官當道、朝廷孱弱的北宋,顯得那么悲壯,甚至有點不合時宜。楊家就像一塊補丁,哪里破了就往哪里補,最后把自己都補沒了。
所謂“得以善終”的耿金花,真的幸福嗎?帶著所有姐妹的死亡記憶,孤獨地活下去,守著一座巨大的墳墓,這何嘗不是另一種酷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