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游客們正在古蜀道金牛道攔馬墻段徒步。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成都琴臺故徑。圖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成都武侯祠大廟會國潮燈展。圖據武侯發(fā)布
□劉火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三月初三,九隴(今彭州)縣令柳太易設宴招待客人,其中一位叫王勃,一位叫盧照鄰。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當時便為天下人稱頌。盧說“喜居王后,恥在駱前”。也就是說,他盧照鄰服王勃,但排在楊炯之后或排在駱賓王之前,都是他盧照鄰的恥辱。誰會想到,王勃、盧照鄰竟在距京城天遠地遠的蜀地九隴縣相遇?其時,王勃初次入蜀,盧照鄰第三次準備出蜀。兩位初唐才子會聚于蜀地,且都留下詩文,可以說,這是蜀地文化史上的精彩一頁。
1
盧照鄰入蜀的第一感覺就是“險”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時年22歲的盧照鄰,作為鄧王李元裕(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幕府文員隨鄧王奉使益州。出發(fā)去鐘陽驛(今綿陽西南三十里)時,盧寫下《奉使益州至長安發(fā)鐘陽驛》。詩的開頭寫道:“躋險方未夷,乘春聊騁望。”那時,李白還沒有出世,自然沒有《蜀道難》。但是盧照鄰入蜀的第一感覺就是“險”,躋險”就是登險,登險即可望高,望高即可遍見山巒與河流。這可能是詩人的某種遙望和聯(lián)想,真正到了蜀地,詩人感受更深。這就是《入秦川界》:
隴阪長無極,蒼山望不窮。石徑縈疑斷,回流映似空。
花開綠野霧,鶯囀紫巖風。春芳勿遽盡,留賞故人同。
此詩雖然沒有《蜀道難》那般磅礴大氣,但是“長無極”與“望不窮”的山川地貌,開拓了詩人眼界,震撼了詩人心靈。
2
他寫出了成都錦里元宵觀燈之盛
益州,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單元,蠶叢、魚鳧、杜宇、三星堆、金沙遺址不論,有了文字記載或大一統(tǒng)前后,蜀地因李冰入蜀治水、漢文翁入蜀辦學,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盧照鄰《文翁講堂》的“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相如琴臺》的“聞有雍容地,千年無四鄰”、《石鏡寺》的“古墓芙蓉塔,神銘松柏煙”等,就是詩人對蜀地文化的由衷贊美。
“錦里”“芙蓉”都是成都的標識。雖然盧照鄰的后輩杜甫用這些詞來為成都定位,但是可以肯定地講,盧詩中的“錦里”“芙蓉”極有可能是成都進入唐詩最早的標識。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更是將成都錦里元宵觀燈的氣派寫得無與倫比。
3 60
首入蜀詩贊美蜀地山川人文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因鄧王移調襄州,盧照鄰隨之出蜀。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因鄧王舉薦,盧照鄰入京,隨后外放新都縣尉,二次入蜀。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盧照鄰因州舉入京,第二次出蜀。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盧照鄰第三次入蜀。
由于有了第一次入蜀,且第二次、第三次入蜀不再是鄧王幕府文員,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員,盧照鄰有了更多機會與地方接觸。《元日述懷》《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還京贈別》《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同臨津紀明府孤雁》《宴梓州南亭得池字》《贈益府群官》等,皆為此時期所作。據治盧詩的學者任國緒統(tǒng)計,盧入蜀詩共有60首。《全唐詩》共錄盧照鄰詩103首。入蜀詩,占盧詩一半以上。這些詩,不僅是盧照鄰對蜀地山川人文的贊美,也是盧照鄰重構的蜀地風土和人文生機勃勃的圖景。
4
“蜀道”一詞多次在盧照鄰詩里出現
第三次入蜀之后兩年,盧照鄰主動辭官,其后,他放浪于蜀地山水,也因此有了王勃與盧照鄰的九隴聚會。然后,盧照鄰開始起程返鄉(xiāng)。他沿岷江順流而下,經宜賓、重慶、三峽出蜀。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到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盧照鄰三進三出蜀地,一共十六年。
盧照鄰無論在蜀與否,蜀地山川人文始終縈懷于心。僅僅是“蜀道”一詞,就多次在他的詩里出現:丁年游蜀道、緘愁赴蜀道、關山悲蜀道、關梁蜀道難、蜀道五千中、遙思蜀道蜀橋人……
《五悲文》(《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是盧照鄰最享有盛名的詩(賦)文之一。“遙思蜀道蜀橋人”就出自“五悲”之一的《悲昔游》。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