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7 日下午 ,河南大學出版社?上河卓遠文化于重慶書博會 N1 館河南省團展區,成功舉辦了 “說不同語言的我,是同一個我嗎?—— 多和田葉子《母語之外的旅行》《和語言漫步的日記》新書分享會”。活動嘉賓河南大學出版社編輯張海如與清華大學文藝學博士生綦文多,與現場讀者共同探討日德雙語作家多和田葉子的散文隨筆集,開啟了一場關于語言、文化與自我認知的思想交流。
新書分享會現場。
活動伊始,嘉賓張海如介紹了多和田葉子的背景。1960 年出生于東京的多和田葉子,她精通德、日雙語,創作生涯中榮獲芥川獎、谷崎潤一郎獎、德國克萊斯特文學獎等眾多國際獎項。張海如也介紹了譯者金曉宇,他憑借自學能力與文字把控力,讓人感受到多和田作品的精妙之處。
隨后,嘉賓綦文多解讀了兩本新書。《和語言漫步的日記》記錄了多和田葉子將小說《雪的練習生》譯為德文時的感悟;《母語之外的旅行》則匯集了她游歷二十座城市時,對不同語言文化的洞察。綦文多分享了書中多和田葉子在保加利亞因語言觸動當地人敏感神經的故事,展現了語言背后的文化歷史與民族情感。
在對談環節,兩位嘉賓就書中議題展開討論。對于 “AI 時代學習外語的意義”,張海如認為外語學習能讓人深入文化,獲得批判性思維;綦文多指出,外語學習是理解他國文化的窗口。談及 “語言是否僅為工具”,綦文多引用多和田葉子的觀點,強調語言的詩性與實驗性;張海如則闡述了語言的療愈與流動特質。在探討 “翻譯的本質” 時,綦文多分享了多和田葉子對譯者如 “露著傷口奔跑的長跑者” 的比喻;張海如從意象重構角度,分享了多和田書中提到的翻譯重塑認知的力量。
圍繞活動主題,張海如認為使用外語能拓展自我,體驗不同文化;綦文多以書中德、日語言表達差異為例,說明語言對表達方式和性格特質的影響。
本次分享會持續近一小時,現場氣氛熱烈。嘉賓的解讀為讀者理解多和田葉子的語言哲學提供了幫助,也引發了關于語言學習、文化認同等問題的思考。《母語之外的旅行》與《和語言漫步的日記》作為 “國際語言文化叢書” 的最新作品,以便攜的豎版小開本設計,采用無線膠裝,護封富有肌理感并運用UV工藝,內文紙張護眼,誠邀讀者在旅途或閑暇時,跟隨多和田葉子敏銳而詩意的文字,開啟一場深刻而美妙的語言探索與自我發現之旅。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