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布局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國家算力網絡體系。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強調算力中心的概念以及數據中心的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這無疑為產業和相關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方案》強調算力中心概念,算力供給基建化大勢所趨
當我們仔細研讀《方案》發現,以往在認識和實踐上,大數據中心大都是以存儲為核心的,但本次印發的《方案》最大的亮點則是強調了算力中心這個概念。那么問題來了,《方案》為何要強調算力中心的概念?算力究竟有多重要?
據IDC與浪潮聯合發布的《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當一個國家的計算力指數達到40分以上時,指數每提升1點,對于GDP增長的拉動將提高到1.5倍;當計算力指數達到60分以上時,對GDP的拉動將進一步提升至2.9倍。
而另一份名為《賦能數字經濟擁抱算力時代》的課題研究報告中,更是開宗明義地指出“算力是衡量數字經濟的核心指標”。
對此,浪潮信息副總裁、浪潮AI&HPC產品線總經理劉軍進一步解釋,算力中心之于數字經濟,就像工業時代的電廠,而智慧時代的算力中心則承載算力的生產、調度和供應的過程,為數據的加工、處理、挖掘、分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源,讓數據進去讓智慧出來。
更有業內專家據此稱,全國一體化大數據建設將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基座。
這不得不讓我們想到在今年4月舉行的浪潮數據中心合作伙伴大會上,浪潮對于計算產業正在迎來從計算到智算演進、多元算力融合、算力供給基建化新格局的判斷,二者可謂不謀而合。
實際上,早在2016年,浪潮就審時度勢,正式提出了“智慧計算”戰略,定義了云、大數據、AI等典型的智慧計算具體應用形態,均被列入2018年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基建政策,在此后的幾年間,浪潮先后提出“計算力是生產力”、“產業AI化”等戰略觀點,指出了信息社會向智慧社會升級過程中,計算力在社會經濟全局中起到的基礎性作用。
《方案》直指三大挑戰,智算中心生逢其時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作為算力承載的數據中心的過程中,雖然在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創新應用、產業發展、區域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束縛其發展的瓶頸性問題(挑戰)亟待解決。
首先是數據中心布局亟待集約化。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首要任務是對現有數據中心進行優化布局。然而,現有數據中心縱向無法聯動、橫向難成合力,基礎設施小散亂、低水平建設現象嚴重,陷入“大的吃不飽、小的不能用”的困境。
其次是人力資源結構亟待均衡化。、AI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將對我國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字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到“十四五”期末,我國數據中心總體將出現較大算力資源缺口,特別是東部地區,算力需求相比中西部地區增長更快,但受制于供電、能耗指標等限制,算力資源拓展空間極為有限,未來算力資源短缺問題將更加嚴重,有必要在“十四五”期間提前布局、提前應對。
5G
最后是能源消耗亟待綠色化。據相關統計,我國數據中心年用電量已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左右,且仍在快速增長。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預測,我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到2030年將突破40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升至3.7%。
針對于此,《方案》提出了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基礎設施,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時要推動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算力服務水平。
為了貫徹落實上述指導思想,有行業專家建議,應實現一體化推動政企算力資源和數據資源融合發展,打造公共算力服務和行業算力服務,形成政企數據融合的標準規范和對接機制。在算力資源方面,一方面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可以支持通過政企合作模式,面向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成本低廉、覆蓋面廣、綠色、安全的公共算力服務;另一方面也應支持企業發揮市場化主體作用,打造更為專業的行業算力服務。
那么問題來了,算力以何種方式提供服務才是落實上述指導思想的最優解?答案是智算中心。何以見得?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包含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具體到“智算中心”,作為新基建,其需要滿足三個基本要求,即“開放標準”、“集約高效”、“普世普惠”。從硬件到軟件、從芯片到架構、從建設模式到應用服務,智算中心都應該是標準化、開放的,開放計算的發展為智算中心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集約高效,要求智算中心的建設要有超大規模,要采用領先的技術,以保障自身的先進性;與此同時智算中心必須做到普適普惠,讓計算力易用、可用和低成本,智慧計算可以像水電一樣,成為社會基本公共服務,融入生產生活的全部場景。
不知業內從上述定義看到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智算中心與《方案》中提出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基礎設施,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業內專家的落實建議具體舉措的高度契合。
落地南京成標桿,智算中心上場即主場
深入探究智算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聯合浪潮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中指出:智能計算中心是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論,采用領先的人工智能計算架構,提供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通過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高效支撐數據開放共享、智能生態建設、產業創新聚集,有力促進AI產業化、產業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不難看出,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是智算中心建設和致勝的關鍵。而作為《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聯合發布者之一的浪潮,正加速構建AI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釋放四大作業環節,加速推動智算中心建設。
在生產算力方面,浪潮為智算中心打造全球領先的算力機組,推出了全球性能最強的AGX-5,全球最高密度AGX-2,定制化的人工智能芯片/加速卡等;發布全球首個AI開放加速計算系統MX1;自研AI大模型計算框架LMS,在NLP智能語言模型訓練突破70億參數規模,相比通用參數模型規模提升20倍以上。
在聚合算力層面,浪潮針對高并發訓練推理集群進行架構優化,構建了高性能的NVMe存儲池,深度優化了軟件棧,性能提升3.5倍以上。在數據中心網絡加速方面,推出N20X智能網絡加速方案,最高可釋放50%的CPU計算資源,IOPS延遲降低30%以上。
在調度算力上,浪潮AIstation計算資源平臺可支持AI訓練和推理,是業界功能最全的AI管理平臺,可提供AI模型開發和部署一站式交付,通過高效的算力調度,賦力更多創新可能。
在釋放算力上,開啟AI全自動建模新方式,加速產業化應用。浪潮自動機器學習平臺AutoML Suite,可實現自動建模、自動模型壓縮、自動超參調整,降低AI應用門檻。目前,AutoMLSuite已在智慧城市、高鐵等客戶成功應用。
正是基于算力生產、聚合、調度、釋放的全棧AI能力,在江蘇,浪潮承建的南京智能計算中心項目(一期)已經建成,400臺人工智能服務器完成部署上線,據稱該智算中心對外可提供的算力可達到每秒百億億次。
而作為新型公共算力基礎設施,智算中心將為南京市的城市公共算力服務、應用創新孵化、產業集群聚合發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助力。讓科研機構、產業伙伴擁有用的上、用的好、用的起的人工智能算力。
提及南京智算中心的建設,劉軍總結出了三點值得業內借鑒的經驗,也是其能成為業內智算中心建設標桿的原因。
首先是當地政府的遠見卓識,其看到了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浪潮中,智算中心賦能帶來的區域數字化、智能化經濟活力的提升。
其次是有了智算中心基礎設施作支撐,無論是對于新的產業,還是對舊的產業賦能轉型,就有了抓手和依托點,并由此形成新的產業機會和增長點。
最后則是體現出智算中心的生態理念。這之中既有硬件的合作伙伴(例如寒武紀的AI芯片),也有浪潮“元腦”生態的合作伙伴,大家把各自的產業創新、智能化轉型等能力匯集到智算中心這個平臺。
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對于智算中心,則是借《方案》之力,在布局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國家算力網絡體系中,上場即主場。
總結:未來十年,全球智能經濟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基礎設施的重構、切換與遷徙,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商業生態,形成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歷史上,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均在不同階段輪番支撐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可稱之為傳統基礎設施。當前,人類社會加速由工業經濟時代向智能經濟時代轉變,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術為新一輪經濟發展提供了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經濟性的技術底座,可稱之為經濟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而作為承載智能計算的智算中心也將不是傳統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的簡單升級,而是構建未來智慧社會和智能經濟的關鍵性公共算力基礎設施,是新一代智能技術和智慧產業的發展起點。
5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