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剛登陸中國圖書市場的《人間自在》是一部匯集了汪曾祺43篇散文代表作的合集。通過汪曾祺質樸、典雅的文字,在領略他生活哲學的同時,非常容易勾起自己的很多回憶。將他的文字與自己的生活往昔相結合,更是能從中獲得一種享受平淡生活的滿足感。
汪曾祺 著《人間自在》
雖然我并不確定,但我覺得自己第一次讀到汪曾祺的文字,應該是學生時期在《讀者》雜志中。畢竟我曾是《讀者》的忠實粉絲,曾在郵局常年訂購這本期刊。后來是因為發現報亭發售的日期比訂購送到家要早一兩天,我就改每期都在報亭現買。如今很多我喜歡的作家,最初我都是通過《讀者》接觸、了解他們的。因此,在看到《人間自在》腰封側面下方讀者出版社的綠色小蜜蜂時,我自然對它產生了一種熟悉的親切感。其實,這本書也并不是我擁有的第一本汪曾祺的作品了。
關于汪曾祺,我此前對他的印象是:一位心態好、博學、有情趣的文人美食家。他一生的經歷挺坎坷的,卻能保持著那樣平和的心態非常難能可貴,也著實令我欽佩!而這本《人間自在》不管是素雅的封面設計,還是鎖線裝幀的方式,甚至是舊報紙風格的腰封,都與他的文字風格非常貼合,透露出一種內斂、優雅的文化氣質。而《人間自在》的具體文字部分,主要分為:“少年歡喜”、“美,至少要包含一點偶然”、“無事此靜坐”和“人間可愛”四個章節。其中,有些是在懷念他的親朋好友,有些是在回憶他的成長經歷,還有一些是在描述他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世間百態。
汪曾祺畫作《人間自在》中配圖
在“少年歡喜”部分,汪曾祺首先描寫的就是他的故鄉高郵。如他在這段文字中所述,提到高郵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咸鴨蛋。實在是包括汪曾祺提到的幾個人名,看著都很陌生。尤其是秦少游這個稱呼,完全不能令我想起就是秦觀,就像提到杜子美一般人可能也想不起來是在說杜甫。我也特意查了一下,在高郵出生的名人中,除了秦觀和汪曾祺外,還有一個人我倒是知道,那就是吳三桂,但誰又會把他作為家鄉的榮耀呢?相較于那些名人,反而是高郵的咸鴨蛋我既吃過,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恐怕不少人也會有同感吧?
雖然在這本《人間自在》中,沒有針對美食相關內容單獨設立章節,但是在汪曾祺的字里行間總會提及美食,并彰顯出他的文人食客特色。畢竟汪曾祺被稱為“文壇上的美食家”,無論什么樣的“文人食客榜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就連金庸都把他視為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之一。比如:在提及高郵是水鄉極富水產時,汪曾祺不僅列出了高郵出的幾種魚、蝦,還明確指出青蝦宜炒蝦仁,嗆蝦則用白蝦。這充分證明了他果然比尋常人更懂美食文化。
同樣是在那段描述高郵的文字中,汪曾祺生動地再現了魚鷹打魚的情景,令我讀來感覺十分有畫面感。我印象中自己并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魚鷹打魚,但看完汪曾祺那段文字,卻讓我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我也親眼看到了打魚人從魚鷹嘴里取回鱖魚,再獎給它一條小魚,然后魚鷹就滿足地繼續跳進水里干活了。同時,那段文字也讓我產生一種感慨,每個在自己崗位上辛勤工作的打工人,不也都如那魚鷹一般嗎?
汪曾祺畫作《人間自在》中配圖
在《人間自在》“少年歡喜”部分的“讀廉價書”一節中,汪曾祺表示,他喜歡那種無注釋、評語、考證,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書。他這種想法卻和我很不一樣。越是古詩詞、文言文,或者外國文學,我越喜歡看不同譯者的譯注,在各種版本中進行比較,對那些不好的將其徹底加入黑名單。一些專家、學者對作者或作品的介紹與點評,更是讓我覺得,可以從不同角度加深我對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對于讀廉價書一事,我也和汪曾祺的想法不太一樣。關鍵不是在讀,而是在買廉價書的問題上,我已經上過好幾次當。因此,我寧可在各種閱讀軟件中看電子版,也不敢再貪小便宜買低價的紙書了。記得學生時代,我曾和我媽一起在某著名公園的書市上,以優惠價買過一套國內某作家描寫清代一位紅頂商人的獲獎小說。按說在那種每年都辦的大型書市上,不應該會賣盜版書。但那套書里錯別字連篇,我媽是拿著鉛筆一邊圈出錯處一邊讀完的整套書。整個的閱讀過程令她找到了一種小學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的感覺。
還有一次是在幾年前,我媽在外地出差時逛街,發現那里有很多書店,而且那邊的書都按斤賣,一般的小說每斤才6.8元。不過,我喜歡的一位日本高產暢銷作家的書每斤20元,其他我喜歡的兩位臺灣作家的書那里都沒有。但那位“暢銷君”的書有些是精裝本因此分量有點重,如果按每斤20元買,我估計未必會比原價便宜多少。又不是什么難得一遇的奇書,如果大老遠再讓我媽從外地背回來,我覺得就很不值了!還不如在網上買更優惠且便捷,也不用辛苦我媽搬運那些如磚頭一般沉重的書。我不知道如果是我自己看到按斤賣的書,會不會一時沖動就真的買回來了。
再有就是近兩年的一次,我明明看到一家出版商的官方網上書店中,有些書的銷售頁面上標注著因磨損等原因打折的字樣。但當我發現,我感興趣的一位臺灣作家作品的銷售頁面中并未有磨損標注,且折扣力度也很大時,我帶著僥幸心理果斷下單了。結果我收到的是一本不僅有磨損,還帶著爛泥,又臟又破的書。我買書是考慮到收藏價值的,我不想買那種看完丟掉也不會覺得可惜的書。二手書或者殘次品我更不想要,根本是既占地又給自己添堵。不過,如果是經常要搬家換房的人,每次可能都要扔掉一堆書,那就沒必要對書的外在這么講究了,反正里面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此外,在《人間自在》“無事此靜坐”部分的“開卷有益”一節中,汪曾祺表示,“有的作家的書,你一看就看進去了,那么看下去吧;有的作家的書,看不進去,就別看!”對此,我深表同意!有時難免會被圖書營銷文案或朋友的推薦打動,但自己真的把心儀已久的書拿到手閱讀時,有的卻和自己期待的不太一樣。有時并不是自己作者文筆不好,也不是故事不吸引人,總是有些這樣或那樣的小問題不符合自己的喜好,硬著頭皮讀下去,越看越犯困。又不是急于看完,要用書中的內容去應對考試,何必為難自己呢?
在“開卷有益”一節的結尾,汪曾祺還講到古人言“開卷有益”,同時也提到了有人反對這種說法,認為看書應有選擇。而他覺得,只要是書,翻開來讀讀,都是有好處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間的黃歷。對此,我雖然也認同“開卷有益”之說,甚至認為包括是看影視作品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不過,我卻也認為有時還是要有所選擇的,畢竟現如今各種網絡劣質小說隨處可見,只有那些經過了歲月考驗的作品才更值得閱讀。否則把時間浪費在一堆糟粕上,難免會后悔沒用那段時間去看一本名著從書中汲取更多營養。
在“美,至少要包含一點偶然”部分的“美在眾人反映中——老學閑抄”一節中,汪曾祺指出,用文字來為人物畫像,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種辦法是寫其神情意態。另一種辦法,是不直接寫本人,而寫別人看到后的反映,使觀者產生無邊的想象。對于如何形容汪曾祺的散文,我覺得也可以采用同樣的道理,與其我絞盡腦汁搜羅詞匯,不如看看專家學者們是如何點評的。比如學者劉振凱曾說過,“散文的氣質就是散文家的氣質。散文家應該是存在的詮釋者、質詢者。散文創作不但考驗散文家的文字功力,也驗證其情操性行。”而在劉振凱看來,汪曾祺的散文,“既有陶淵明文章的恬淡淳樸,又有魏晉文章的內在風骨,表現的是一種寧靜的深邃。”
總之,我覺得《人間自在》這本散文合集中收錄的內容,盡管只是汪曾祺一生創作散文中的一小部分,卻都充滿了他的個人特色。有些作家的散文,讀來讓人產生強勢的壓迫感,而汪曾祺的散文不是那種說教型的。他的散文都是娓娓道來,帶給人一種恬靜又不失生趣的和諧美感,讀來令人很享受閱讀的時光。(作者:李淑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