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蔡李佛拳由廣東新會人陳享創立于一八三六年,經過一百八十多年的發展,不僅風行嶺南,還遍及亞、歐、美、非、澳五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據統計,超過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蔡李佛武館學院與聯會。二零零八年六月經國務院批準蔡李佛拳成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序號808、編號VI-36],目前也是廣東唯一獲準為國家級非遺的武術項目 。它套路繁多,內容豐富,手法著重攻防配合,步法靈活而穩健,發勁剛中帶柔,講究發聲與支作的配合,要求發聲以助威,發聲以助勢。動作舒展大方,拳路氣勢磅礴。名人傳旨在緬懷先輩,各同門弟子齊心協力,將蔡李佛拳發揚光大。
正所謂醫武同源,武功高強的人多懂醫術,尤其是醫治跌打損傷,蔡李佛的傳人除了武功高強以外,醫術也非常高超。在蔡李佛拳派始創的同時,形成了蔡李佛醫藥。蔡李佛拳是中國武術一大流派,蔡李佛醫藥也就如影隨形,成為嶺南近代一大跌打傷科醫派,主要分布于兩廣、港澳以及東南亞。
蔡李佛名人堂:盤點“醫武同源”的那些傳奇人物
陳享(字典英,號達亭)1806年—1875年
蔡李佛拳創始人陳享,字典英,廣東新會崖西京梅鄉人,生于嘉慶十九年,<甲戌一八一四年〉七月子時,出身于農民家庭,他年少好學,十二歲便跟隨族叔陳遠護練習佛家拳,十七歲代護叔任教于坑頭村及會城,十九歲時,他拜遠走江湖而重歸故里的李友山為師,陳享隨李友山學技五年,技藝大進,然陳享深感學海無涯,仍未滿足,又投羅浮山隱居的還俗僧人蔡福門下,居羅浮山學技多年,技成下山,陳享立三十四歲,返鄉后公遵師訓,設洪圣館于新會縣城,廣收徒眾,更積極參加天地會組織,廣結同道,暗地里推行反清復明工作,并潛心將所學各師之技,熔于一爐,取其精化,更集自己的心得體會,編成拳術套路,取名[蔡李佛],陳享取名的含義是為了紀念恩師及所學之源,而蔡李佛三家實亦一脈同源。
張炎(又名張亞炎,別號鴻勝)1824年—1893年
張炎(一八二四-一八九三)又名張亞炎,別號鴻勝,祖籍新會雙水東凌村,曾師從李友山、陳享及青草和尚,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是蔡李佛拳鴻勝館始祖。鴻勝館之[鴻]與[洪]同音,以紀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寓意反清復明必定取得勝利。創館不久,張炎即投身太平軍中傳授武藝,所傳主要拳術名為平拳、長拳,意為[太平天國,長安萬年],蔡李佛也在太平天國的實踐中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張炎在佛山廣傳弟子,頗負盛名的有陳盛、雷燦、黃寬、張三炳、李恩、譚三、阮系、李蘇、黃四等,后來均成為蔡李佛的大師級人物。
陳官伯 1857年—1916年
陳官伯(一八五七-一九一六),乃是蔡李佛拳派的次祖。出生于廣東新會崖西京梅村。自幼就由比他大十二年的兄長陳安伯代父親陳享公傳授家傳的蔡李佛武術。他天資聰明,勤懇練習。年冠時已得到了家傳的本領。陳官伯一生曾經任教過的地方有:廣東嶺南大學,京梅始祖館,新會天湖鄉,新會石嘴鄉,澳洲雪犁市,新會基背鄉,新會橫嶺鄉,新會飛鵝林,新會蘆沖鄉,新會鯉魚沖等處。
雷燦
雷燦,祖籍開平,張炎的徒弟,藝成后先在廣州蓮花井設館,后又到香港設館。雷燦的腳勁很厲害,屠宰場綁牛的柱有幾寸粗,他一腳就能掃斷。其千字手能斷七條草繩,可見功力之琛厚。雷燦設館有三不設:(一)有職業時不設;(二)有生意做時不設;(三)經濟充裕時不設。基于上述原因,能從雷燦習技的機會甚難,其傳者寥寥無幾,得意弟子有譚三、黃森、黃滔、鐘泰、劉有等。其門徒譚三與北派拳師顧汝章易徒而教,人稱[南拳北腿]名滿羊城,后將設在小北的鴻勝譚館改為北勝館,北勝自此成為一大分流。
譚三 清朝嘉慶、道光時代開平長沙鄉人
譚三,北勝蔡李佛拳始祖,廣東開平縣人,幼在江門隨阮泰學洪拳,擅使雙掛槌,后投雷燦門下學習鴻勝蔡李佛,雷燦為張鴻勝弟子,譚師得其真傳,又時與黃滔及劉忠等人日夕揣摩,創立了不少優越手法,大有青出于藍。1929年,南京國術社五虎下江南,來廣東實踐交流。五虎之一武術大師顧汝章與蔡李佛拳譚三宗師識英雄重英雄,兩人經常切磋武藝,并且交換弟子互教,譚三宗師吸取北派拳之長,自創連環插槌、拳術精湛、放長擊遠、氣勢磅礴、自成風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稱,故稱“北勝蔡李佛拳”。此粵人所知,其天資聰穎,愛好文學,既俠且儒,他的弟子及鄉親,眾所皆知。北勝拳術之分別,擅用高莊馬,進退快速,用時剛極似柔,柔極似剛,吐之越長,吞之越短,看似剛猛非常,其實又有柔之存在,正如用繩之一端翻飛陀,而手執其繩之另一端揮舞,其勁屬柔中取之,但其擊中之力非常威猛也。門徒遍布海外、譽滿環宇,創南派拳術之另一高峰。譚三先生,師承雷燦師傅,其師祖乃佛家正宗張鴻勝先師也,而青出于藍焉。先生拳術精雄,迥出儕輩,生平角枝,未嘗稍挫。
公元1940年,由珠江報刊登的蔡李佛拳北勝館譚三宗師率領徒弟演練蔡李佛拳技法,場面非常熱鬧。而譚三師傅更是以橫椿大棍以及拳法如:平拳、十字拳、扣打拳等而著名。記者晚上住在譚三宗師家中,譚三宗師向記者澄清他與顧汝章并非交惡,而是相交甚好,互相切磋交流。
李堯山 1900年—1995年
廣東南海縣人,祖籍遼寧,師從譚三、顧汝章、耿德海三位師傅。因其深諳武術及氣功真粹,高壽而健康,生前曾榮應全國[健康老人]之稱。李堯山繼承了其[旗下](滿族人)的血統,自幼習武,先后拜耿德海、顧汝章、譚三等武術名家為師,其拳法既有北少林之剛勁豪邁,又有蔡李佛的靈活善變,他練得一手滾堂刀、醉八仙、劈八仙、辟挫拳刀。曾令武術界稱絕,解放前李堯山曾擔任嶺南大學武術教練一職,一九五七年曾在全國的武術大賽中提任裁判,及歷任廣州市武術大賽的裁判、裁判長。李堯山的夫人黃桂秋,則是以精湛的骨科醫術著稱的名醫,她的續筋駁骨醫術以及她制煉的金創藥、通脈散等,功效卓著,又因其多次無償送醫送藥、扶貧濟世,一時竟享有[生觀音]之美譽,李夫人于一九六零年過早仙逝。李堯山有深厚的武功,又得夫人醫藥真傳,相得益彰,故此在其開館授徒之時,往往是武術、醫術一同教授,其徒受益非淺。李堯山現在桃李滿天下,如在1996年成立新東方武術館的房勝棠,歷任廣東省散打隊名譽領隊、廣東省武術隊名譽領隊,代領同門、隊員在各項賽事中獲得榮譽;在廣州本地的彭復華,現任廣州市蔡李佛拳會副會長,同時也是醫術高明的醫學大師;法國定居的葉國權,擔任法國特種部隊的武術教練;在港臺、美國等地行醫的曹雄、莫伍球、吳寶穗等均在當地薄有名氣;李堯山的外孫女金錦霞、金錦玲均在東莞、香港行醫濟世,繼承了李家良好的醫術、武術。
李堯山作古后,眾徒子深感有繼承師傳武藝醫術的重任,遂成立了李堯山武術醫學研討會以及廣州蔡李佛醫藥研究中心。旨在收集整理師傅之武術套路、搏擊形打技術,以及跌打正骨、湯藥、草藥、膏藥配方,辨治理論,并在適當的時候以編集成冊,以傳世人。李堯山武術醫學研討會保持經常性研討活動,并將這一活動延伸至海外,研討會現在已發展的會員有來自美國、法國、澳洲、意大利、荷蘭、加拿大以及港澳地區的武術醫術愛好者,研討會為了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籌建了廣州新東方武術總會,研討會成了廣州新東方武術總會的基礎,并同時向社會公布兩個群眾性習武健身組織的成立。
編輯:新思(sense1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