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巖前客家圍屋 可容多代三百人居住
(圖文無關(guān))
中華福文化精髓篇:忍字福
文 |石祿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處世理想。之所以說是“理想”,因為以上每一項,要做到完美,都是難度極大的。畢竟,人都有七情六欲,雜念難除、私心恒固,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任一環(huán)節(jié),都難以保持近乎圣賢標準的純粹與至誠。
上述列項,老百姓與之最接近的,或者說最接地氣、最食人間煙火的,是“齊家”,也就是整治家庭。然而“齊家”看似平凡,達到圣賢標準的難度卻最大。
由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治國、平天下的蓋世英雄與經(jīng)天緯地之才,數(shù)不勝數(shù);論修身,更有孔孟老莊領(lǐng)銜的一長串跨世紀大儒名單。
但要數(shù)“齊家”方面的圣賢人物,則屈指可數(sh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隋唐時期的張公藝莫屬。除他之外,沒人敢稱“齊家”第一圣賢。而“冠軍”人選的單一性,就充分說明了憑“齊家”入圣,何其難也。
張公藝,生于北齊末年(577年),歷經(jīng)北齊、隋、唐三朝,逝于唐高宗時期(676年),享年99歲。他終其一生,都在壽張縣(古屬齊魯、今河南臺前縣)生活,盡心盡力治家,一手締造了九世同堂的齊家模范,——確切地說是“齊家奇跡”,因為后世再無哪個家庭超越張家。
自古以來,中國不乏五代同堂級別的齊家美談,對于這種家庭,人們一貫以“福氣”之說加以贊譽。而像張公藝家族這種“九世同居”的齊家典范,顯然達到了世人心目中的福氣至尊、入賢入圣的高度。因此,張公藝也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了,中華福文化與家風(fēng)家訓(xùn)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圖,這幅明清時期的木雕屏擺件,就是以隋唐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居為典故基礎(chǔ)創(chuàng)作而來的福文化作品。同時它也是古代木雕類家風(fēng)家訓(xùn)文化的珍貴遺存物。該木雕擺件,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華福文化與齊家的內(nèi)生關(guān)系。
這塊木雕屏板刻畫了一戶多代同堂人家的生活景象,并對家庭外的處世樣貌有所映射。全屏四層圖案勾勒出了夫妻相敬如賓、兄友弟恭、父慈子孝、舉家和睦等家庭精神面貌,且含有君為臣綱的延伸性表達。
引人矚目的是,圖案門楣上有“五福堂”字樣堂號,鮮明地表達了多代同堂、生活和睦的家庭,必能福氣盈門,安享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等“五福”的道理。這是對齊家與福運兩者關(guān)系的點題性主張。
再看門楣堂號上方,正中有一個綱領(lǐng)性的“忍”字。這個字并非裝飾性的雕字,而是統(tǒng)領(lǐng)“五福”的家風(fēng)文化核心要素。“忍”字旨在表明,一個五世同堂的有福家庭,必須以隱忍為基礎(chǔ)原則:忍的結(jié)果是和睦,和睦的結(jié)果是福氣。
在大門兩側(cè),各嵌有一屏家風(fēng)字板(也當(dāng)楹聯(lián)使用),右側(cè)全屏文字為:“君若忍,國泰民安;父若忍,子在身旁;夫妻若忍,有商量。”左側(cè)全屏文字:“臣若忍,扶掌朝綱;兄弟若忍,家和順;友戚若忍,常來往。”
兩側(cè)文字均為大白話,宣揚了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友戚等人之間的關(guān)系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木雕圖案宣示的“忍字訣”家風(fēng)文化,并非主人原創(chuàng),它們恰恰來源于隋唐“齊家”圣賢人物張公藝。
從北齊至隋唐,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堂,不是偏安于一隅的小美談,而是朝野聞名的“齊家”圣賢典范。張家九代人,上下900余人口,能做到尊卑有序、和睦相處、忠孝兩全,絕非偶然,而是跟當(dāng)家人張公藝的齊家之道有關(guān)。
福建武平巖前客家圍屋 可容納三百人居住
(圖文無關(guān))
張家的“齊家”現(xiàn)象,賡續(xù)百年而不衰,在北齊、隋、唐三朝,都受到了帝王的極大關(guān)注:
公元550年,北齊文宣帝派人表彰張家,賜匾“雍睦海宗”。隋朝588年,隋文帝派使臣“慰撫其門”,賜匾“孝友可師”。唐朝635年,唐太宗李世民賜匾“義和廣堂”。唐665年,唐高宗李治在東封泰山的路途中,干脆親臨張公藝家探望他,名曰訪賢。
唐高宗李治御駕光臨張家后,他向時年88歲高齡的張公藝問了一個世人都關(guān)心的問題:“在你老人家的治理下,張家是如何做到九代同堂的?”言外之意,秘訣是什么?
張公藝年老失聰,也不多言語,一聲不吭寫了一百多個“忍”字,獻給了唐高宗李治。這就是他的回答,也是他的“齊家”之道:忍。唐高宗一下就明白了“忍”中之大義。
治國若治家,治家若治國。唐高宗對張公藝的“齊家”之道深有感觸,他百感交集,賜予張家?guī)讉€御筆大字:“百忍義門”。
從那以后,張公藝的“忍字訣”齊家之道,聲名遠播,奉為圭皋,成為中華福文化和家風(fēng)家訓(xùn)文化的旗幟性哲理。
確實,一個“忍”字,道出了符合儒家理念的做人學(xué)問。我們看看跟“忍”有關(guān)的詞語便可知:堅忍、忍讓、忍耐、容忍、不忍、隱忍、忍受…… “忍”字搭載了許多為人處世的可貴品質(zhì)。
俗話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不管是在家庭還是社會,“忍”字,充滿了建設(shè)性,而不是破壞性。這,正是張公藝構(gòu)建九世同堂家庭大業(yè)的基礎(chǔ),也是福的一種。
有感于張公藝的齊家之道,到了元代,更有戲曲家把張公藝的事跡改編成雜劇《張公藝九世同居》,供世人吟唱:“忍字心頭一把刀,為人不忍禍先招。君若忍,執(zhí)掌朝綱。臣若忍,常伴君王。父若忍,子在身旁。子若忍,孝敬爹娘。兄弟若忍,家興旺。妯娌若忍,不分張。親戚若忍,長來往。朋友若忍,耐久長……”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知曉,前述木雕擺件圖案中的《忍字訣》內(nèi)容,正是摘抄、轉(zhuǎn)述于元代戲曲《九世同居》唱詞。
但因為是民間家庭陳設(shè)品,摘抄行文較為隨意,且為了節(jié)約圖案空間,行文未遵循“君臣-父子-夫妻”的三綱順序,而是打散了編排。
此外內(nèi)容上也略有改編。如《九世同居》原文“君若忍,執(zhí)掌朝綱;臣若忍,常伴君王。”改編為:“君若忍,國泰民安;臣若忍,扶掌朝綱”。從君王的“執(zhí)”掌朝綱到大臣的“扶”掌朝綱,一字之差,不失準確。其他內(nèi)容改編,也無不符合家庭生活與為人處世的實際,十分接地氣。
以上贅述了家風(fēng)家訓(xùn)“忍字訣”文化的來龍去脈。為人處世,須知“忍”從來都不是目的,而是原則或方法論;所有的“隱忍”只是為帶來福報。因此,這幅木雕擺件的真正主題,如同門楣文字“五福堂”昭示的那樣,意在傳遞一種基于家庭和睦的福文化觀。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文:石祿生
編輯:一大寶
公眾號ID:zhpctx
品藏天下,懷古惜今
塊塊榮匾豪門事,待追憶
件件華藝巨匠心,綻異彩
古曲今頌,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