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災難能給人們帶來領悟,那便是讓我們重新意識到什么是重要的。
人類學家項飚曾提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消滅附近。個體常走向一個極端:做一個純粹原子性的人,對附近喪失興趣。
「消失的附近」——現代社會的效能至少、以個人為中心,使得我們與附近的一切之間都筑起了高墻。
過去三年,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尋找回了「消失的附近」。當鄰居之間開始彼此仰仗,當我們會為樓下一棵樹上發的新芽欣喜,會發現,其實正是這些支撐起了我們對生活的信念。
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這個無比重要的啟示。
因此,在這個我們期盼已久的春天,我們決定做一件事——「附近的回響(響)」展覽。
比如封控期間,社區阿姨們總是熱心地為獨居的小年輕送飯。藝術家注意到,阿姨其實是一個社區里最活躍的群體,是維系我們日常生存的重要角色,便將這段經歷濃縮為作品。
再比如上海這樣的移民城市,其實匯聚著山南海北來往的人群。九口山繼「你從哪里來」家鄉地名系列后,又擴展「你講哪里話」「你好哪一口」系列,提醒我們身邊人各有來處,附近里常常蘊藏著遠方的訊息。
也希望每個你,在奔向遠方的同時,別忘了要走向附近。
(「附近的回響(響)」展覽現場)
開眼因此特別邀請了幾位好朋友,包括本次的參展藝術家,一起來聊聊:
「他們的身邊有哪些事物消失、又是如何找回附近的故事。」
Eyepetizer
范雨素: 你超越不了你的眼睛觀察到的世界
家政工、作家
家政工范雨素對「消失的附近」感同身受:「其實說的就是我的生活啊!」
范雨素在北京皮村租住了十幾年,眼看著村里裝上大門,圍墻也粉刷一新,但孩子們讀書的打工子弟小學消失了,周圍那些同樣為了生存而起早貪黑、奔波不停的鄰居們,一茬茬地來了又去。
皮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用一個不太恰當的形容——聚集了大量勞動者。 在那里,生存的壓力大于一切,很難建立我們想象中美好互助的鄰里關系,更別說交朋友了。常常天不亮,大家就陸續出門務工去,衛生間都沒人搶。遇到什么問題,直接找房東。
范雨素在那兒唯一的熟人,是她孩子同班同學的媽媽。至于鄰居們,也就是點頭之交。「你不點頭,也沒人在意。」偶爾心里焦灼,她就去到村子挨著的河邊,一個人坐上一會兒。
范雨素已經習慣了這種完全不需要人際關系的生活,眼前是育兒、保潔等繁忙的家政工作,心里裝著樸素的文學夢。
(「附近的回響(響)」展覽現場-阿姨的飯盒展區)
她說,「你超越不了你的眼睛觀察到的世界」,但她以眼前的皮村和北漂務工經歷為現實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說《久別重逢》,嫁接疏離的現實與豐沛的幻想。是皮村文學小組的伙伴們,構建了范雨素的另一種附近。
書里說,「人生是顆菜籽命,落到肥處是棵菜,落到瘦處是根苔。」如果我們只能長久地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為生計奔波,而放棄感知附近、感知世界,那就相當于成了落在貧瘠土壤里的菜苔,不見天光,生命力也會日漸干涸吧。
(開眼推薦書單《久別重逢》和《星期六晚我們去散步吧》在展覽現場)
Eyepetizer
劉毅:我要解凍自己
藝術家
去年四月份,藝術家劉毅也被封在了上海家中。由于身體存在一些不便,這種斷鏈的生活給他帶來了更多限制。
出門看看,打開身體里感知外界的信號,原本是劉毅激活自己藝術靈感的必須,也是他獲取能量的方式。幾個月關在家里,他說,「我必須要解凍。」
劉毅每天都會用手機軟件創作一幅彩色小畫,畫里還原了他與外界的感知與互動。出門去,在附近轉轉,與人交流,感知自然,讀取環境。在他的畫里,光是鳥兒就有著豐富的情緒,有悲傷,快樂,憤怒甚至狂喜……
他還發起了「鳥鳴電臺」項目,向遠近的陌生朋友進行線上征集,云記錄每個人身邊的鳥叫聲。鳥叫聲既是自然發出的信號,也是一種「附近的回響」,它讓人總是忍不住想象:鳥兒飛了又降,在附近來來回回,它們其實看到了比自己更大的世界。
藝術 家 劉毅「鳥鳴電臺」征集素材
Eyepetizer
梁亮: 用古典的方式,慢慢流淌出感情
策展人
關于附近,「美好的書THEBOOKAND」創始人、「附近的回響(響)」策展人梁亮也很有發言權。正是她以書為鏈接,以公共藝術展為載體,把大家聚集在此,集中輸出這個時代的人們所需要的「治愈與情感的力量」。
「美好的書」曾經去到景德鎮浮梁,用書與藝術把村民們聚到一塊兒,聽他們講述新移民的故事。1966年,由于千島湖淳安縣修建新安江水庫,村莊將被淹沒。他們的祖先舉家遷移,失去了附近。如今,在回憶與講述中,新的附近被建立起來。
當人們樸素的情感閥門被打開,會有天生的熱情涌出,包裹自我的堅冰也將解凍、融化。
浮梁一位種茶的大娘給展覽留言說,「我不想要再見,我想要再來。」
(「美好的書THEBOOKAND」在浮梁)
展覽一年后,一位觀眾寫來長信。還有一位觀眾與梁亮履行「七日之約」,約定一周時間里,每天都要到這個附近的展覽看一看,發現新的故事。
余波綿延,于是便有了「附近的回響(響)」。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能投入的情感時間只有短視頻提供的15秒、30秒,一下就劃過了。但時間其實可以慢慢流淌出一些感情,這是一種古典的交流方式。」梁亮后來還為經歷了疫情考驗的上海,組織 Chair Up 椅子展(諧音 Cheer Up ),為這座城市和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打氣。
(「附近的回響(響)」展覽現場-特別公共藝術項目「戲」)
也是受疫情期間的經歷啟發,本次「附近的回響(響)」展覽形成了「城市晾曬場」這樣一個核心創意:從自家陽臺,到小區綠地,到社區花園,這些我們通常用來晾曬物件的場域,無意中成為了人們晾曬心情的橋梁,也為疏離的城市生活建立起鏈接彼此的煙火氣。
Eyepetizer
隔花人: 你接觸到所有人與事 才是你的山谷 ——回音不斷
青年詩人
如果沒有附近,「隔花人」的生活將只剩下工作、獨處、與朋友聊天。
她是一位即興寫詩的青年詩人,通常是看到什么寫什么:「詩歌靈感來源于我所見之物,以及我的內心。保持在真實上進行想象,以最簡單的筆觸寫最深刻。」
沒有真實經歷與視野來喂養的靈感,會變成一片模糊的灰色。因此隔花人總是走上街頭,為拆到一半的圍墻寫詩,為路過的騎手的破舊外賣箱寫詩……
(「附近的回響(響)」展覽現場-街道主題展區)
附近之于隔花人,就像一塊充滿未知的畫布,是其關注的眼光、為之涂抹的顏色,決定了它將成為垃圾還是作品。
她相信,「我們總是訴諸于未來,但是未來真的太遠了,就像一個沒有回音的天空。不如就現在,不如就身邊。你接觸到所有人與事才是你的山谷,回音不斷,你再產生新的回響,連接到其他人的小島。」
Eyepetizer
解法solution: 一起為附近創造美好小氣候
騰訊旗下社會創新機構
騰訊新聞與騰訊SSV聯合出品的「解法solution」,就聚集了一群致力于尋找社會問題創新解決方案的伙伴。
他們關注到身邊老年人的生活其實存在諸多不便,因此推出《積極老去行動指南》,試圖呼吁大家正視房間里的大象,共同面對老齡化這一社會形態的挑戰。
還有那些生活在城市高樓叢中的鳥兒,因為尚未適應都市的車水馬龍與鋼筋水泥,常常一頭撞擊到大廈華美耀眼的玻璃幕墻上,只留血跡斑斑。
對此「解法solution」發起了志愿行動,將逐步摸排存在這類隱患的大廈,以簡單、美觀、易執行的方案,嘗試挽救這些自然精靈的生命。
(「附近的回響(響)」展覽現場-解法solution展區)
「附近」自有它的力量。它的氣息,也融入我們的一呼一吸之中。
來人間一趟 要走在街上 看看太陽
讓劉毅感觸的是,他那些平時忙著上班、掙錢的朋友,一切換到自然環境里,就會不自覺放松下來。
讓范雨素驚喜的是,當她打去電話,向只是因雇傭關系結合的老雇主求助,想要幫自己重拍一些帶娃的照片以豐富簡歷時,老雇主竟一秒就答應下來。
讓梁亮念念不忘的是,去年她把公共藝術帶去浮梁,那些不善言辭的鄉里鄉親流連忘返,當地的小朋友還說,最好的禮物就是,「你們再來一次。」
我們也相信,開眼的用戶必將充滿了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將以美與善填充日常。
希望我們能共同行動起來。
希望我們都有機會成為別人身邊的附近,心中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