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會發現,我已經將近一年沒寫過經濟和A股相關的文章了。這是因為自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對A股并不看好,主要是考慮到地產+地緣風險問題(簡稱“雙地問題”)。過去半年多A股持續下跌,市場在定價長期因素,內資擔心地產問題,外資擔心地緣問題,資金呈現流出趨勢。這一期間最好的策略就是空倉,把本金保住。
但站在當前這個時點,一些新的變化讓我對宏觀經濟又開始產生信心。巴以沖突的重要性以及蘊含的戰略機遇可能被嚴重低估了。
事實上,當國際局勢發生變動時,新中國是個極其擅長抓住機遇的國家。
歷次國際局勢變動帶來的機遇:
1948年,歐洲爆發柏林危機,美蘇展開軍事對峙。我方利用這個機會發動三大戰役,加速了中國統一進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再次陷入對峙,我國利用這個機會發動對印自衛反擊戰,解決了西南邊境的隱患。
1979年,伊朗革命發酵,美國在中東面臨外交失敗。我國利用這個機會迫使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讓步,促成中美建交。并在訪美之后趁機解決越南隱患。
2001年,美國爆發“911事件”,其戰略重心被迫從東亞轉移至中東。我國迎來長達6年的戰略機遇期,可以全力推動城鎮化、工業化,使GDP翻了3倍。
可以發現,中國很擅長把握國際局勢變化帶來的機會。
巴以沖突發生后,中東局勢有惡化的趨勢。這在短期內或許會顯著改善我國外部地緣環境,使政策重心能聚焦于國內,我國迎來了一個難得的建設黃金期,可以動用寶貴的財政工具。
無論對經濟還是A股來說,財政政策都屬于壓箱底式的武器。寬財政不僅可以改善企業盈利、增加居民收入;也能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盤活貨幣供應量;還能提振匯率,對沖貶值預期。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都喜歡用財政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美國甚至祭出MMT(財政赤字貨幣化)。今年我國出臺了很多刺激經濟的政策,包括地產松綁、貨幣寬松、印花稅改革等,但效果都不如真金白銀的財政政策那么立竿見影。
雖然財政政策效果非常顯著,但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卻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寬松的地緣環境。這一點古今中外都適用,因為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周圍都是驚濤駭浪,那還是得保留適度的政策空間以防萬一。
去年俄烏戰爭以來,全球地緣環境加速惡化,歐俄關系破裂,中歐關系也面臨壓力。作為拱火方的美國反倒是獲得了很多戰略優勢,重新凝聚了西方盟友,加快了與中國脫鉤的進程。今年前三季度,亞太局勢并不穩定,美日韓舉行“戴維營峰會”,美印發表針對中國的聯合聲明,菲律賓挑起南海沖突,亞太版“北約”逐漸成型。這意味著我國必須耗費大量精力應付外部壓力。不僅如此,地緣形勢惡化也影響了外資的偏好,這對A股產生間接影響。
美國海軍部署情況:
但巴以沖突使我國外部環境得到改善。當下中東局勢持續惡化,為了防止油價上漲削弱自身支持率,拜登只能盡可能拖延戰爭爆發的時間。一方面,他親自跑到以色列,要求以色列推遲地面進攻時間。另一方面,原計劃于昨日抵達東地中海的“艾森豪威爾號”臨時改變行程,決定前往波斯灣。如今這艘航母仍在大西洋上漂泊,預計要10天后才能抵達預定位置。也就是說,美國試圖在中東構建的“雙航母”威懾體系至少要晚10天才能成型。很難說這里面沒有故意成分,反正以色列要想發動地面進攻還得再等等。
但不管怎么說,以色列最終還是會選擇發動地面進攻,這會使美國戰略重心暫時被牽制在中東,減緩其在亞太地區對我國的圍堵力度。不僅如此,當前美國國會陷入分裂狀態,如果一直沒能選出新議長,11月中旬美國大概率會出現政府+國會“雙重關門”的局面,創造新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事件互為因果,因為不愿承擔政府關門的責任,所以共和黨大部分議員都不敢競選議長;因為遲遲選不出議長,所以白宮大概率要關門。
另一方面,本輪巴以沖突后,沙特和以色列和解進程可能會凍結,拜登試圖讓OPEC增產石油的計劃破滅。在明年大選前,民主黨面臨通脹和債務兩大問題,既然通脹問題不好解決,那就得先解決債務問題。
所以當前的背景下,美國只能主動向中國妥協,爭取中國重新購買美債。之前不能談的領域,現在也可以拿來談。之前沒談攏的條件,現在美方也會考慮讓步。下個月美國舊金山將召開APEC峰會,這或許能成為中美緩和的契機。
2001年上海APEC成為中美關系改善的標志:
正如“911事件”之前,中美關系一度被“南海撞機事件”困擾,雙方敵對情緒持續上升,有陷入新冷戰之勢;但“911事件”使美國戰略重心轉移至中東,放松了對中國的打壓,中美關系進入破冰期。2001年10月,上海舉辦APEC峰會,這成為中美關系緩和的標志。一個多月后,中國正式加入WTO,開啟了經濟騰飛的歷程。
如果沒有本輪巴以沖突,美國絕對不愿意對中國妥協,那舊金山APEC也沒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內容,中美緩和的預期很有可能會落空。但中東局勢惡化后,美國只能暫緩對中國的打壓,并做出適度讓步,中美關系可能會迎來短暫的小陽春。
可以把本輪巴以沖突理解為縮水版的“911事件”,都發生在中東,且都牽制了美國的戰略精力。“911事件”為我國創造了6年的戰略機遇期,這一時期我國可以全力發展經濟,人均收入翻了三倍。本輪巴以沖突預計能為我國帶來3個月的戰略喘息期,這期間東亞爆發大規模的風險有所下降。雖然時間比較短暫,但我國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財政空間可以得到釋放,能更加穩妥地處理債務問題。
不僅如此,3個月后的臺灣地區選舉也很重要,這關系到未來5年兩岸是戰是和。雖然國民黨和民進黨在“維持分裂現狀”方面可謂一丘之貉,但民進黨上臺會積極配合美國政策,在臺海復制烏克蘭模式,這可能會導致被動武統的局面。但如果是國民黨上臺,那收復臺灣的主動權在大陸這邊,我們可以挑選合適的時間統一對岸,準備得能更充分些。這種情況下,臺海局勢出現“黑天鵝”的概率將大幅下降。
目前來看,由于種種原因,臺灣出現“藍百合”的概率明顯提升,達到40%左右。郭臺銘可能會在“藍百合”成型后主動退選。在實現“藍百合”的情況下,藍營獲勝的概率超過50%。如果明年選舉臺灣能成功實現政黨輪換,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都無法通過打“臺灣牌”來渲染地緣風險,外資對中國的信心也能部分恢復。
未來局勢演繹可能:
這里對未來中東地緣沖突、臺灣選舉、美國政壇做一些場景分析,探討不同場景下對我國的影響。
悲觀場景:
以色列對加沙發起地面進攻,并實現速戰速決。在美軍的威懾下,伊朗選擇不介入,巴以風險得到控制。美國從中東迅速抽身,重新將精力投入亞太。臺灣那邊“藍百合”走向失敗,柯文哲執意要獨立參選,賴清德以“躺贏”的方式贏得明年選舉。另一方面,美國在未來一周選出新的眾議院議長,經過兩黨有效磋商,在最后一刻驚險通過了2024財年預算法案,避免了美國政府關門危機。
這種場景下,巴以局勢僅會在短期牽制美國精力,不會影響美國繼續圍堵中國的戰略。我國的地緣環境和政策空間將回到10月之前的狀態。中東局勢只是短期利好,之后一切照舊。
中性場景:
以色列發動地面進攻,并陷入泥潭。伊朗趁機介入,遜尼派國家選擇中立。美國加碼對伊朗石油制裁,并對伊朗發動空襲,油價破百。中東局勢陷入動蕩,危機持續3個月以上。臺灣那邊“藍百合”成功,但攪局因素依然存在,與賴清德55開。另一方面,美國雖然選出眾議院新議長,但由于未能通過財政預算法案,美國政府仍短期關門。
這種場景雖然不能創造戰略機遇期,但至少可以創造戰略喘息期。我國可以暫時從外部事務抽身,全力抓一波經濟,發揮財政的關鍵作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可能會迎來階段性復蘇。
樂觀場景:
以色列陷入戰爭泥潭,伊朗全面介入,與美軍發生交戰。在輿論和民意的倒逼下,遜尼派國家對以色列采取強硬政策,并聯手發動石油減產來報復西方。第六次中東戰爭爆發,全球油價飆漲,美國的戰略重心被迫轉移至中東,其“重返亞太”的計劃走向失敗。臺灣那邊國民黨獲勝,藍營鎖定立法委多數席位,成功下架民進黨。另一方面,美國遲遲未能選出眾議院議長,11月下旬美國陷入政府+國會“雙分裂”的局面,財政預算法案無法落地,白宮長期關門,陷入癱瘓狀態。由于未能通過援烏和援以法案,美國失去盟友信任,對全球的領導力大幅下降。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繼之后,出現的第十一次國運,效果堪比“911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空間將全面打開,我們可以騰出手來做很多事情,主要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
第一種是借著美國精力被牽制在俄烏沖突和中東戰爭的機會追求中華民族復興大業,收復臺灣,完成國家統一,最終實現地緣去風險。這種策略更偏向于安全。
第二種是借助美國國內混亂,戰略重心轉向中東的機會。聚焦于國內建設,妥善處置債務風險,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沖地產下行,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最終實現地產去風險。這種策略更偏向于發展。
這兩種策略,前者類似1948年,當時我們利用美蘇對峙的機會發動三大戰役,為統一中國大陸奠定基礎。后者類似2001年,當時我們利用“911事件”帶來的戰略機遇期,通過出口和地產拉動經濟增長,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基礎。
事實上,當前美國是中國最大對手,所以美國的問題就是中國的機遇。只要中東局勢能牽制它一段時間,我國就能獲得戰略喘息期。
當然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風險。
第一,巴以沖突升級雖然能牽制美國精力,使其放松對中國的遏制,為我國爭取更多政策空間。但巴以沖突升級會導致油價上漲,使美聯儲上調加息預期,因此這對A股是把雙刃劍。寬松的國內財政空間對應盈利上行,緊縮的海外貨幣空間對應估值下行,二者共同作用下,股價走勢存在懸念。
第二,雖然中東地緣局勢惡化會迫使美國主動向中國妥協,有利于雙方達成一些實質性成果,推動中美關系緩和。但世界上有太多勢力不希望中美緩和,包括美國共和黨、臺灣民進黨、日本、俄羅斯、菲律賓等等,如果在APEC峰會之前爆發類似“美國擊落中國飛艇”的事件,那中美緩和可能就沒戲了。
從歷史上看,中東是個神奇的地方。它多次為中國創造國運,1979年伊朗革命打擊了卡特政府的支持率,使美國做出與中國建交的選擇;2001年“911事件”帶來了戰略機遇期,使我國順利加入WTO。2010年以來,美國將中國鎖定為頭號競爭對手,試圖從中東事務抽身,把全部力量投入亞太。然而2023年的巴以沖突,可能會讓美國再次陷入中東泥潭,把它精心設計的“印太戰略”攪黃,以色列從美國的核心盟友逐漸淪為戰略“負資產”。未來中東局勢演繹,會間接影響我國發展進程和戰略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