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落幕已經三天,看樣子阿里、京東這次依然是不打算發布完整銷售數據。
去年如此,今年亦然,連續兩年。
取而代之的,是在11號結束后哥倆雙雙發布了一組結構性銷售數據。
比如,阿里稱天貓“用戶規模和商家規模顯著增長,規模優勢進一步擴大,帶動訂單量和成交總額全面增長…..“402個品牌成交破億,3.8萬個品牌成交同比增長超過100%....“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概況與描述,總之一句話:形勢一片大好。
與這種“撿好的說”式發布不同,來自第三方監測的完全銷售額數據呈現出的卻有所不同。
已經做了十年電商數據監測的星圖數據日前發布《2023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統計10月31日20:00—11月11日(京東起始時間為10月23日20:00)全網累計銷售額為11386億元,同比增長2.08%。
雖然,今年能有增長已經屬是不錯,但對比2022年超過17%、2021年近15%的增速(均來自星圖數據),今年雙十一增幅下降的確有些猛。
今年是三年疫情防控取消之后的第一個雙十一,面對越來越冷靜管控購買欲望的人們,雖然平臺使出渾身解數,但總體數據仍失去昔日光彩。
如果再看分類數據,全網銷售中,最大版塊“綜合電商平臺”今年為9235億,比去年跌去1.12%,這個趨勢就不僅是黯淡這么簡單,而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近日經常可以看到做電商的發布視頻,稱“因為退貨太多,狂歡節已然變成狂退節。”
不知先購買再于11號之后退貨這種交易,是不是仍然計入雙十一的銷售數據,如果計入(大概率應該是計入),那即便現在這樣的數據含水量可想而知。
是否數據注水,一位消費者講述其雙十一購物經歷很有啟發。
這位消費者本想趁雙十一低價給孩子買個平板,因為急用,看到介紹中有“當日急發”宣傳后才下單,當中還被客服引導買了一張88元抵扣的平臺券。
下單完成,交易鏈接頁面就多出一幅很小字體的提示,稱95%購買者是當日發貨,另5%為48小時發。
消費者認為就一天時間也能接受。誰知兩天過去毫無發貨動靜,幾經詢問,被告知:目前沒貨,需要等15天才。這局面對于急用的消費者就有些錯愕。
再追問,又被告知,目前尚未到貨(說白了不就是預售嘛),如果等不了就退貨。但是,退貨不包含88元的平臺券,這部分沒法退。
言談中,消費者深深感覺被套路了。
“商家很可能因為平臺的考核之類不得不掛出超低價,而且明明知道沒貨,為了推動購買不惜虛假宣傳“當日急發”,事后不愿意等的顧客商家也樂得為其退貨,因為雙十一期間價格太低賣方本就感覺不劃算,無法是礙于各種壓力必須配合搞出銷售數據。”消費者發出這般恍然大悟后的感受。
縱觀這位消費者雙十一的網購過程,先被“誘騙”購買然后倒逼退貨的色彩很明顯,其這次經歷也一定不是孤例。
這也一定程度更加印證平臺聯合商家做數據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這般戲碼,會更加沖淡光棍節曾經的狂熱和興奮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