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文一刀
年終歲末,空氣中再次彌漫起越來越濃的病毒味道。
距離12月7號的“與毒共存日”僅剩一周,意味著與毒共存的日子過去整整一年了。
這一年來,國內一波一波、此起彼伏的各種“毒潮”幾乎沒有消停過,新冠、甲乙流、諾如、手足口、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體肺炎輪番起舞,至11月開始上演“大合唱”。
唯一不同是人,或因為無知或因為生活,而不得不選擇麻木且無畏。
現在,這種麻木與無畏也在病毒“全家桶”沖擊下有點兒扛不住,公交車上的人們包裹越來越嚴實。
11月24日,已經快要被遺忘的那個“聯防聯控機制”,終于在邊緣化一年之后小刷一次存在感:發布《關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點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最醒目之處,是開篇一段里的兩句:1、“新冠病毒還在不斷變異。”
2、“今冬明春可能面臨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面?!?/p>
這兩點其實已經說得足夠扎實。
通知還稱:“2023年10月以來,我國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活動逐步增強,多地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呈上升趨勢?!?/p>
這卻是說保守了,其實從8、9月份起就已開始,許多網絡視頻中醫護人員都已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11月19日天津廣播電臺對天津市兒童醫院采訪時,反饋到兩點情況:1、從寒露起,這波呼吸道感染高峰比往年來得要早;
2、天津兒童醫院兩個院區(11月中旬起持續一周)的日門診量和急診量合計已經超過12000人次。
現在距離那次采訪又十天過去,這般場景有增無減且開始在多地上演。
讓人奇怪的是,整個醫學界至今也未能就大江南北所有醫院兒科突然炸裂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給出特別令人信服的解釋。
普遍都是用所謂“免疫落差”或“免疫債”來搪塞,但去年放開初始感染潮那么嚴重,為什么兒童也沒有出現眼下這般肺炎扎堆頻現的狀況。
彼時是骨科、婦產科都去支援呼吸科,現在則成了所有內科都去看兒科。
當大家眾口一詞說“免疫債”的時候,好像現在多感染幾次就能補上似的。其實更有可能的邏輯應該是:歷經12個月的反復感染洗禮下來,群體的免疫力早已被摧殘得相當拉胯,兒童受損更是首當其沖,由于一波一波接得較緊,免疫力尚未來得及修復就陷入病毒家族的汪洋大海。
這是生物化學的一方面,社會層面原因是,孩子已經感染家長卻生怕功課落下,于是帶病上學發燒上課的現象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聚集性感染遂多點開花。
再接下來,兒科資源本就不足,大家都涌入醫院擠在一起排隊、打針,交叉感染幾率大增,甚至出現一毒未了再染一毒的惡性循環。
有人曬出的化驗單上,赫然顯示竟一次感染5種病毒。五種病毒合并感染只能說明自身免疫屏障已被抹為平地,這才導致逢毒必染。
當然,身邊確實也有人抱著與眾不同的想法:認為三陽加一到兩次甲流感染完畢,自己已經練就百毒不侵之體魄。
這種自嗨不會去考慮的是,為什么越多次數感染的,越容易感染,只因他們的免疫儲蓄在這一輪輪蕩滌中已經消磨差不多。
這些邏輯其實不需要多少醫學知識,只需要基本常識就能想清楚,但大大小小專家就是無人愿意捅破這層窗戶紙。
甚至有專家說:“今年發病率沒有比往年高。公眾產生這類疾病“突增”的錯覺,主要是由于此前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采取嚴格的呼吸道防護措施,一些急性呼吸道疾病比其他年份減少。”
聯防聯控機制24日發布的通知中,對今冬明春病毒感染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公平來看該布置的也都布置了,幾乎稱得上是一個當年防控的“去強制隔離版”。
只是,眼下的情形早已不復一年前,各種以難以想象速度正在發生的寒意與凋敝讓人們無力再顧及防疫事宜,更多人依然繼續著與各種病毒正面剛的生活節奏。
“愛誰誰”,要么人倒,要么毒盡,就快要操心怎么才能吃飽飯的人們真的很疲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