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鋒
編輯/子夜
節后復工第一周,新能源汽車行業就消息不斷。
2月18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內部信中提到,2024年小鵬汽車年度“以智駕為核心的AI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共計35億元,未來3年內將規劃新品或改款約30款,將投入超過40%的研發預算。
緊接著,比亞迪打響了春節后車企價格戰的第一槍,喊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其最新上市的秦PLUS、驅逐艦05榮耀版官方指導價為7.98萬元,創下了行業內同級別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價格新低。多家車企旋即跟進這輪價格戰,讓10萬元以下的市場硝煙四起。
高合汽車的停工停產的消息,則給2024的車圈添加了一絲寒意。
有車評人在社交媒體上爆料,高合汽車恐怕已經進入停擺階段,界面新聞隨后在一份報道中指出,高合汽車通過內部大會告知了全體員工,將從2月18日起停工停產6個月。早在去年,高合汽車就已經傳出過延遲工資發放、取消年終獎、全員降薪等消息。
綜合以上幾則消息,不難發現,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主基調正在越發清晰:在價格上更直接的對抗、在技術側更殘酷的比拼、在市場份額上更明顯的分化。
這也是2023年行業競爭態勢的延續。
一方面,車企間的價格戰幾乎貫穿了全年,如下圖,比亞迪、蔚來、李想、小鵬、零跑等主流車企,對絕大多數車型都進行了降價。
2023年以來主要新能源車企調價情況,圖源浦銀國際證券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已經有一部分車企明顯掉隊,甚至走到了生死邊緣。比如威馬汽車、高合汽車、“牛創”等等。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加速高端化探索、同時向10萬元-20萬元大眾價格區間滲透,成了兩條并行的主線——車企們一方面希望能夠在新能源車普及過程中吃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夠提前站位高端市場,為未來贏得更多籌碼。
可以預見,2024年,車企間的競爭只會更加殘酷,淘汰賽也將持續上演。
對大多數車企來說,如何在賣出更多車的同時實現盈利,將變得越發迫切。目前在造車新勢力中,唯一盈利的只有銷量達到37萬的理想汽車。
而那些已然掉隊,深陷裁員、停工停產、資金危機的車企,則需要直面生死難題,如何活下來,是它們面臨的核心命題。
比亞迪發起價格戰,五菱壓力山大?
宣布發起價格戰前一天,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這樣說道:
“當前,汽車產業變革已進入深水區,電動化變革繼續駛在快車道,智能化變革開始換擋提速,新能源汽車發展只會越跑越快,不會給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喘口氣的機會。”
比亞迪現在已經是全球市場賣出最多車的新能源車企,2023年它賣出了超過300萬輛新能源車,其此前公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凈利潤在290億元-310億元之間,同比增長74.46%-86.49%。
率先贏得市場規模并持續盈利后,比亞迪顯然有更大的底氣發動價格戰——過去一年,行業里的價格戰無外乎也由比亞迪和特斯拉率先挑起。
而當比亞迪繼續上足馬力加速狂奔,毫無疑問會給行業里的其他玩家帶去壓力。
比如比亞迪此次將秦PLUS、驅逐艦05榮耀版定價在8萬元左右,很可能繼續改寫10萬元以內價格區間的市場格局。
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表示,得益于比亞迪的規模化效應及全產業鏈優勢,比亞迪插電混動的價格可以做到比同級燃油車還要低。他同時稱,此舉將徹底拉開與燃油車的大決戰,“接下來,誰還會買燃油車呢。”
自2016年以來,在國內終端市場(包括燃油車市場),10萬元以內價格帶車型的銷量規模在呈現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738.3萬下降到了2023年的260萬。
不過根據華安證券統計,近幾年,處于這一價格帶的燃油車銷量規模和新能源車銷量規模,實現了“一降一升”:
燃油車銷量規模從2020年的352.5萬下降至2023年的142.7萬,市占率從92%下降至55%、新能源汽車銷量規模則從2020年的30.9萬提升至2023年的117.4萬,市占率從8%提升至45%。
圖源華安證券
再加上購買這一價格帶車型的用戶在需求上也越來越明確,即短途代步,新能源車型的適用性將進一步釋放出來,預計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持續提升,廠商們在這一價格帶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其中,受比亞迪價格戰影響最大的,當屬上汽通用五菱。
在這一價格帶,上汽通用五菱自2013年以來連續多年處于市場份額第一,2023年其市場份額為26%。
現在比亞迪幾乎是它唯一的競爭對手,去年4月比亞迪上市純電海鷗車型,用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銷量就達到了22.1萬輛。
換言之,如今比亞迪在這一價格帶增加了秦PLUS、驅逐艦05榮耀版之后,告別了單一車型的競爭打法,將給到通用五菱極大的銷量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上市這兩款車、打響10萬以內陣營價格戰后,上汽通用五菱也快速跟進。
2月19日,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钘發微博寫道“一個字,跟!”,宣布旗下五菱星光插混車型150km進階版,售價由10.58萬元調整為9.98萬元,降至10萬元以內。
圖源周钘個人微博
五菱星光必須跟進的原因,實際上也是因為五菱以往的車型不好賣了。曾經暢銷的五菱宏光MINI EV,曾連續28個月坐在中國品牌純電汽車銷量第一的位置上。但到了2023年,五菱宏光MINI EV就褪去了光環,2023年,五菱宏光MINIEV全年的銷量為23.79萬輛,同比下降41%。這一年,上汽通用五菱的全年銷量為140萬輛,同比下降12.31%
因此,五菱星光作為五菱新的“王牌”,背負著五菱“向上”發展的重任,它也必然在這場價格戰中為五菱沖鋒陷陣。
此外,長安啟源、哪吒汽車等紛紛跟進,下場參與到次輪價格戰中。
其中,長安啟源Q05、A05兩款車型價格均為7.39萬元起、哪吒汽車多款主力車型降價,力度最大的哪吒X全系降價2.2萬元、吉利汽車旗下子品牌帝豪也在21日發布了帝豪L HiP龍騰版,起售價為8.89萬元。
此外,北京現代也與2月19日宣布,旗下A級轎車伊蘭特車型正式降價,最低7.58萬元起,上汽通用旗下別克品牌也宣布,將于2月19日至29日對部分車型降價或補貼。其中,別克君越、威朗Pro、昂科威Plus分別提供3.5萬、5.5萬、6.5萬元的單車優惠及置換補貼。
對此輪價格戰,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其個人公眾號發文表示,“2024年是新能源車企站穩腳跟的關鍵年,競爭注定非常激烈。”
崔東樹認為,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傳統燃油車市場規模逐步縮小,龐大的傳統產能與逐步萎縮的燃油車市場矛盾帶來更激烈的價格戰。規模決定成本和企業生存狀態,多數廠商會優先保份額,必然形成價格競爭的進一步加劇。
從這一層面來看,當率先實現了規模效應的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玩家發起一輪又一輪價格戰,其他廠商迫于對市場份額的爭奪,只能被動跟進,但這可能會讓它們犧牲掉一部分利潤空間,增加盈利難度。
這也倒逼一眾新能源車企持續降本增效,同時加速在車型豐富度上的布局,一個明顯的信號是,中高端市場,正成為最火熱的細分市場。
新車接力賽,號角已經吹響
價格戰,只是行業競爭的一個側面。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整體還處于加速上揚階段,加之當前還存在著高、低線城市滲透不平衡的客觀情況,新一年的銷量增速預計還將持續走高。
浦銀國際證券預測,展望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1119萬輛,同比增速為27%,對應的滲透率為42.7%,較2023年的銷量增量為241萬輛。
這一趨勢下,車企間的競爭,也將在產品豐富度上繼續展開。
一方面,接下來兩年的時間窗口對車企而言尤為重要,某種程度上將初步奠定市場格局。比如何小鵬就曾表示,“接下來兩年是整個新能源車企競爭最激烈的兩年,也是決定每一家車企成敗的兩年,對每一家車企都非常關鍵。”零跑汽車的創始人朱江明也公開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另一方面,盡管新能源車滲透率在持續提升,但從2023年看,在中高端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車型的供給仍然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
國聯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按價格帶來看,2023年,在低端市場新能源車型競爭力較強,前十大車型中,新能源車數量(對應份額為38%)已經超過燃油車(對應份額為17%)。
不過在8-25萬元中間市場,以及再往上的高端市場,各細分價格帶雖然均已有個別新能源車型躋身前十大車型,但前十大車型中燃油車的數量,仍然領先于新能源車。
圖源華聯證券
對車企來說,這是不得不爭的一塊蛋糕。一來,切入這塊最為大眾的價格區間,有機會賣出更多的車;二來,價格區間越上探、品牌切入的細分市場越往高端走,每賣出一輛車,車企的利潤空間也更大。
我們也看到,去年10月份的廣州車展上,從自主品牌到造車新勢力,再到合資品牌,亮相、首發以及上市的車型中,大多數都瞄準了中高端市場。
再從車企接下來的車型規劃來看,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車型豐富度將進一步提升。
小鵬汽車計劃在未來3年里推出30款新品或改款。其中,今年將在30萬+級別和15萬級平臺上各發布一款新車,借此填補其在10-40萬價格區間的空白;
理想汽車也進入了密集發布新車型的節奏中,新款理想L7/L8/L9預計在今年3月上市,上半年理想L6和理想MEGA也將上市,再到下半年其還將推出3款純電車型;
比亞迪則計劃延續其強勢產品周期。根據華安證券,今年其將發布十余款新車,甚至包括皮卡、房車、轎跑等,基本覆蓋乘用車所有細分賽道。
比亞迪2024年將持續發布新產品,圖源華安證券
不難發現,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車接力賽的號角已然吹響。
如我們此前在《》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樣,今年,價格戰對車企而言只是“基礎題”,行業的競爭將在產品、技術、營銷、供應鏈等層面全面升級,為了留在牌桌上,車企們要各憑實力“答題”。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當新能源汽車行業邁入到市場化競爭階段后,供應端的豐富度將進一步拓寬用戶的選擇空間,很大程度上,這要求車企不能有明顯短板,才能在下一輪淘汰賽中站穩。
這同時也意味著,車企與車企間的差距,極有可能被進一步拉大,對那些已經呈現出掉隊跡象,甚至已經陷入危機的車企來說,補課、自救、求生存,將是首要任務。
掉隊的更多,自救變得更難
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能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市場洗牌將加速,陸續有車企退場。
僅在2023年一年,威馬汽車、高合汽車、愛馳汽車、天際汽車、雷丁汽車、恒馳汽車,都陷入到了運營危機,迎來“生死關口”。
更早一些,小牛電動的創始人李一男2018年創辦的“牛創”,則在2022年便傳出了公司解散、大規模裁員的傳聞。
其中,愛馳汽車因資金鏈斷裂,去年一整年深陷員工欠薪、辦公室欠租、工廠停工等負面消息。在這之前,其累計融資額超過100億元,但公司至今只有一款量產車,累計銷量甚至不足一萬輛。
市場存在感不強的天際汽車也累計融到了超過100億元資金,創始人張海亮曾任職上汽集團副總裁,拉起了一只均超過20年管理經驗的高管團隊,但公司至今只發布了兩款量產車,累計銷量同樣沒過萬。
2022年,天際汽車頻頻被傳資金鏈緊繃,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公司接近70%的員工選擇了離職,去年4月,其宣布停工停產。
去年4月份以后,天際汽車官方微信公眾號不再更新
此外,恒馳汽車在去年3月份傳出了裁員降本、停工停產、緩發薪酬的消息;成立于2008年的“老頭樂一哥”雷丁汽車也在5月份申請了破產重整。
這兩天“停工停產”傳聞愈演愈烈的高合汽車,則是從去年開始就深陷負面傳聞。
《騰訊汽車》曾報道,高合汽車從去年9月便開始通過調崗、監控查考勤、拖欠補貼等方式變相裁員,《網易清流工作室》也在一則報道中指出,有高合汽車的合作廣告商反映,高合汽車仍在拖欠2022年的廣告費,金額為數十萬左右。
懂車帝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高合汽車的交付量僅為8681輛。
更令人扼腕嘆息的,則是威馬汽車。
威馬汽車是最早一批成立的新能源車企,起初曾與蔚來、小鵬、拜騰并稱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它一度是造車新勢力中最受資本青睞的一家,累計完成了12輪融資,約410億元,其中在2020年更是完成了號稱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的單輪100億人民幣融資,而“蔚小理”上市前的融資額均未超過200億元。
2019年時,威馬汽車的累計銷量還位居當年造車新勢力第二名,位列第一梯隊。
可惜的是,短短兩年后,威馬汽車的掉隊跡象越來越明顯。到2021年,威馬的交付量只有4.4萬輛,只有頭部新勢力“蔚小理”一半的銷量,此后情況更是急轉直下,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對上述已經走到生死邊緣的車企而言,今年的關鍵詞是“自救”“求生存”,爭取不下牌桌。
但這絕非易事。
2019年至2021年,威馬的三年累計歸母凈虧損為174億元,其中僅在2021年就虧掉了82億元,經調整后虧損額為53.6億元,等到2022年底,威馬的資金困局開始暴露出來,當時,威馬CEO沈暉發布內部信,稱公司將通過管理層降薪、員工發放70%的基本公司、不再發放額外獎金等等措施來降低運營成本。
僅僅靠“節流”顯然杯水車薪,更重要的是要“開源”,威馬曾先后試圖在科創板、港股上市,但都失敗了,直到如今,仍在艱難自救。
去年10月,上海市第三中級法院手里了威馬汽車科技集團的預重整申請,再到今年1月,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告顯示,威馬汽車重整程序已獲法院受理。
高合汽車如今的自救手段與當時的威馬相似,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宣布停工停產6個月之外,3月15日之后還留在高合汽車的員工,將僅發放上海基本工資。而在這之前,高合汽車已經延期發放1月工資、取消年終獎和全員降薪等。
去年6月,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與沙特投資部簽署了一項價值56億美元的協議,但據財聯社報道,這筆原本最快在去年內就能達成的融資協議,目前仍在敲定條款細節,雙方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高合汽車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新融資,倒下可能就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部分車企經營未受到實質性影響,但已經呈現出了掉隊跡象。對他們而言,能否盡快補足短板,也是關乎生死的關鍵命題。
比如哪吒汽車,2022年時,其憑借著15.2萬輛的交付成績,成為了當年的造車新勢力銷冠,也是首個年銷量突破15萬臺的新勢力品牌,當時它還剛剛完成了30億元的D輪融資,公司定下了2023年30萬的銷量目標,甚至稱2026年要在全球市場賣出100萬輛車。
但事實是,去年它的累計交付量只有127496輛,反而下滑了16.2%,甚至是主流新能源車企中唯一一家銷量下滑的車企。
從今年的動作來看,哪吒汽車顯然已經意識到了此前在產品定價體系、產品規劃體系、營銷體系上的紊亂問題,并掀起了一輪人事變革。
哪吒汽車CEO張勇在微博公開反思去年短板,圖源張勇個人微博
除了CEO張勇兼任營銷公司總裁外,哪吒汽車免去了江峰的營銷公司常務副總裁職務、李長河的營銷公司執行副總裁職務。
同時新任命了周江為營銷公司常務副總裁、胡恩平為營銷公司執行副總裁兼創意與新媒體部總監。他們二人之外,哪吒汽車還新任命了營銷公司執行副總裁1人、副總裁4人、助理總裁2人、營銷公司出行公司總經理1人。
不過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這些掉隊車企的“補課”措施能否真正幫助它們走出陰霾?在競爭肉眼可見變得更加白熱化的2024年,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可以說,對于所有車企來說,今年都要做好應對殘酷競爭的心理準備,如何走過“盈利關”和“生死關”,考驗著所有車企的綜合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