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千錘百煉。每個父母都要有“定力”去否決他人的看法,用“心”去養育你的孩子,愿所有父母內心都能遵循本心,讓孩子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軌道。
——薩姐
前幾天,和幾個媽媽聊天時,有媽媽吐槽:
“現在的孩子真嬌貴啊!稍微說兩句,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說打她吧,又怕她叛逆!不打又不聽話”。
另一個媽媽也附和道:
“要我說,還是老一輩的說的對,‘不打不成器’,該教訓的時候別心軟,不然孩子不會聽話?!?/p>
聽著她們的話,我若有所思。
在教育上言論有很多,但是卻不適用于每個孩子。
好的父母都自帶“屏蔽”的能力。
有些教育,看似是大道理,實際上就是坑。
尤其是這四個“育兒真理”父母千萬別聽信。
01
孩子,不打不成器
老一輩總說“孩子不打不成器”。
因此,如今還是有很多父母將打罵孩子當成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犯錯了:打一頓;
成績差了,打一頓;
貪玩了:打一頓……
然而,從心理學上來講,“打罵教育”大部分屬于情緒發泄,一旦滲透到教育中,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從小打罵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
一個女孩說,自己從小被打到大。
5歲的時候被媽媽綁在家后門的一棵樹上暴打;
初中時家里的錢找不到了,媽媽冤枉她,讓她跪在地上用衣架抽,還不許反抗。
因此,只要媽媽稍微離她近一點,她都以為又要被打了。
到現在為止,她都無法和媽媽親近起來。
她說:早年的記憶讓我整個人都陷入恐懼之中,人也變得自卑,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
一旦孩子生于“暴力”的家庭,體罰過后的心理傷害,會讓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現自卑、懦弱或者性格上的暴戾與極端的人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如果孩子因為懲罰而常常受到恐懼、痛苦、羞辱的折磨,他內在的、天賦的自我教育力量就會漸漸衰弱。懲罰越多,越殘酷,自我教育的力量就越小。”
如果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拳頭”,那他永遠也沒有變好的可能。
凈化孩子心靈的,從來不是父母的打罵,而是充滿愛意的擁抱與微笑。
一位名叫陶勇的男生講述了父母的“溫柔教養”。
有一段時間他沉迷于游戲,一放學就瘋了似地跑去游戲廳玩。
父親知道后沒有打罵他,而是遞給了他一張紙,上面列了一排清晰的日程表,包括吃飯、上學、寫作業、看電視和睡覺,甚至打游戲。
父親說,如果他能按這個表執行,其他時間父母給他自由,不再管他。
從那以后,陶勇一直延續這張計劃表,以至于讓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漸漸對游戲失去了興趣。
每個父母,都該有一雙“溫柔的手”牽引著孩子前進。
被溫柔對待的孩子,才能擁有愛人的能力。
02
自己苦一點可以,千萬不要虧待孩子
曾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個名叫徐賀軍的男子38歲了還在家里啃老,母親勸他出去找工作,卻被他打斷了三根肋骨。
面對如此叛逆的他,父母悔不當初。
因為他小時候發生過意外,后來父母就對他百般疼愛。
雖然家里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都盡量滿足他。
可惜,無限的給予之后,卻讓徐賀軍漸漸養成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性格。
他經常會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對父母又打又罵。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對于過慣了苦日子的父母,很多內心都存在著“彌補孩子”的思想,總覺得自己兒時匱乏的東西,都盡力去彌補孩子。
有些父母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舒適優良的生活環境,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穿名牌衣服,用新潮電子產品,天天刷手機追明星……
然而,過度的給予之后,卻讓很多窮人家養出了“富二代”:
孩子因為沒有蘋果手機讓父親下跪;
女孩因為父母生活費給得不夠大罵父母是“廢物”……
無限滿足的背后,換來的是孩子揮霍無度、藐視父母、目中無人、好吃懶做,最終變成一個只會索取,不會付出的“巨嬰”。
一位大學教授曾說: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礪,而不是只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strong>
是??!
好的教育,不是無限的給予,而是給孩子學會動手獲取的能力,學會腳踏實地的努力。
山東棗莊,有一個11歲的男孩在暑假里,他每天幫爸爸看攤位,甚至還做起了切餅、盛粥的活。
當別人問男孩是否覺得辛苦時,男孩說:“沒什么可辛苦的,沒有苦就沒有甜,再累也沒有我爸爸累?!?/p>
為人父母,要教會孩子看清生活的真相,讓他知道一切不容易。
父母要學會將孩子“推出去”,只有付出過后的孩子,他才不會隨時伸手要。
03
孩子,就該讓他聽話一點
我見過許多的父母,總是居高臨下地指著孩子說:
怎么這么不聽話?沒人喜歡你。
不聽話就是不孝!對得起我嗎?
不聽話,就別回家了……
很多父母,把“聽話”當成是對孩子的最高褒獎。
殊不知,孩子聽話的背后,隱藏著無數的痛苦。
電視劇《相逢時節》中陳昕兒女士從小就被父母指著鼻子說“你必須聽話”。
只要她的行為不能讓父母滿意,就會被母親罵:
“你看著我的眼睛!
我跟你說話聽見沒有?
能不能讓人省點心?!?/p>
她在母親罵罵咧咧的聲音中變得聽話乖巧。
父母給的枷鎖不僅封鎖住了她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也讓她找不到自己的理想與意愿,一直被迫地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
當父母用“聽話”來約束孩子,給孩子上一道枷鎖,讓他內心會出現三種聲音:
1.原來我要聽話,他們才喜歡我。
2.我很壓抑,但是我不能說出來,要聽父母的;
3.父母不高興了,是不是我又沒聽話了。
著名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曾說過,人生有三種絕望:
“不知道自我,不愿意擁有自我,和不能夠擁有自我?!?/strong>
“逼”孩子聽話,就是“逼”他放棄自我,最終變得:
1)唯諾諾,沒主見
乖孩子的思維方式是:什么都要聽別人的。
父母強迫的聽話,讓他們潛意識里面對自己的想法選擇“閉嘴”,對自己的能力總會表示懷疑,為人比較敏感。
2)自卑、習慣討好別人:
總覺得自己做得再好都有缺陷,看見別人不高興,就會想是不是自己不夠好,為了讓別人喜歡,甘愿做不喜歡的事。
3)表面乖巧,內心叛逆
“聽話”的孩子,內心都非常壓抑,等孩子被壓抑的需求不斷膨脹,最終從聽話的枷鎖中掙脫,表現出報復行為引發的叛逆。
過度壓抑的背后是強烈反抗。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父親曾對自己兒子說:你如果有理想的話,就去努力實現,不要聽周圍任何人說什么,就算是我,也不行!
孩子不該背負“聽話”得枷鎖,而應被允許做自己。
給孩子一些“做事的邊界感”,讓他去尋找自我,才能體現他的自我價值。
04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因為教育孩子,和老公吵了幾次。
以前兒子吃飯很慢,我會拿著衣架在一旁督促他,要求他必須吃完。
這時候,孩子爸爸就會在一旁“唱反調”:孩子吃不完就算了,別逼他。
然后兒子像得到赦令一樣立馬放下碗筷。
還有一次,兒子晚間作業打卡,讓孩子爸爸盯著,結果他拿著數學作業說:
不知道每天讓孩子讀題有什么意義,浪費時間,還不如讓他多玩一會。
兒子一聽,立馬丟掉書去一旁玩了。
因為教育孩子,好多次都和爸爸出現分歧,還因此吵了不少的架。
后來,我和他溝通這件事時,他說:你唱紅臉,我唱紅白臉多好,不至于讓孩子一直處于緊張環境下。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以為教育孩子需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如果一方嚴厲,那另一方就溫柔一點。
然而,唱紅白臉的教育,一不小心過了度,就會演變成“拆臺”,或是因為一方的溺愛,讓彼此發生意見分歧,最終會讓親子教育出現:
1、讓孩子對親子關系感受出現偏差:
與一方比較親密,和另一方關系比較冷莫,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
他會認為“白臉”不愛我,“紅臉”才愛我。
2、讓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變成了“兩面派”。
當孩子知道父母有不同的立場時,他就會在嚴厲的爸爸面前,表現得乖巧老實;在溫柔的媽媽面前又變成了“小霸王”,養成孩子欺軟怕硬的性格。
3、讓孩子失去選擇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
當他戴著兩塊或更多的手表時,卻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同時也失去了對準確時間把握的信心。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當孩子有兩種選擇時,通常孩子會不知道該怎么選。
父母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會夾在中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反而讓孩子的秩序更混亂,也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李玫瑾教授說:
“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教育孩子,父母應該隨時都站在同一條線上。
當一方教育孩子時,另一方別插手,能讓孩子相信父母,對規則更有效的執行,也更能建立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好的父母,都會為了孩子“結盟”。
05
有人問:什么樣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想,答案可能是:擺脫別人定義的標準,屏蔽掉他人對孩子不好的建議,尋找適合孩子的成長模式。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千錘百煉。
每個父母都要有“定力”去否決他人的看法。
要相信:
丟棄“棒棍”,孩子的心靈更健康。
拒絕“富養”,還孩子吃苦的能力。
不逼孩子“聽話”,還他有個性的成長。
統一戰線,給孩子更統一和諧的家庭氛圍。
愿所有父母內心都能遵循本心,讓孩子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軌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