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8245,閱讀時間:約21分鐘
編者按:當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后中國的東南海域成為了東西貿易航線的必經之路。而如果要在這片海域找一個地緣支撐點那么無疑就是臺灣。因此到了明末的時間段里各國勢力為了臺灣爆發的多場軍事沖突,其中以科羅灣之戰最為著名。那么臺灣之名從何而來?明末的海商是怎樣的群體?福建海商是如何開發臺灣的?最終脫穎而出的又為何是料羅灣海戰中勝出的鄭芝龍?鄭芝龍又是如何獲勝的呢?
隆慶開海后的明末海商形勢
當葡萄牙人在1511年(正德六年)進入馬六甲,侵占了明朝的附屬國滿剌加之后,正德和嘉靖兩代皇帝皆未出兵。這種對于藩屬國“見死不救”的態度也使得洪武、永樂年間(1368年-1424年)的朝貢體系開始漸漸瓦解。而失去了滿剌加這個西南的藩屬國,明廷的西南海域便暴露在了葡萄牙人的面前。
此后的葡萄牙便繼續向東,開始覬覦明朝的西南海域,同時更想以武力逼迫明廷與其“通商”。所以到了1522(嘉靖元年)明葡爆發了西草灣之戰,而東邊的寧波則在1523年爆發了倭寇爭貢事件。
這兩次事件的起因無非就是貿易爭端引起的。因為對于明廷來說想要貿易只有朝貢,因此對于這種以貿易為借口的武力挑釁,嘉靖皇的應對便是更加嚴厲的海禁。由此便開啟了“嘉靖倭亂”。
因此“嘉靖倭亂”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官方海禁與民間反海禁的結果。而從當時的明朝所處的大環境來看,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和洪武、永樂時期已經相隔100多年。當時歐洲船隊的到來使得東亞各國可以不再依靠“朝貢”來獲得中國商品。
因此繼位的隆慶皇吸取了“倭亂”這個慘痛的教訓,也更是出于對國家經濟的考慮,于是在他登基后便有了“隆慶開海”。
但是“隆慶開海”的政策只是開放了一小部分民間海上貿易,不是關海禁。而且從具體實施來說有以下幾點:
- 開放地僅僅只有漳州月港。之所以是此處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月港港口吃水線只能通小船而不能通大船。如此便可最小程度的“試運營”開海,從而達到平衡朝中議論的效果。
- 福建沿海海商為全國最多,開放福建的港口就不至于再讓福建海商入海為盜。然后還要控制海商以及出海船只的數量。
- 只讓國內海商出港,禁止外國海商入港。
- 嚴禁對日貿易。尤其是銅、鐵等金屬以及硫磺等軍事物資不得出海。
由此看來,“隆慶開海”的實際目的不是廢除海禁,而是在國家經濟、軍力都不可能再回到洪武、永樂的時代的前提下有限度的松弛民間海上貿易,從而達到明廷繼續官方海禁的目的。
但是對民間來說,“開海”就意味著逆時代潮流的海禁政策已經開始松懈。
所以在巨額利潤下隨著此后海商數量的增加,尤其是海商入海后明廷根本無法追查其貿易地。因此大量海商前往日本貿易,后來當地官員對于這種狀況干脆“選擇性失明”。
雖然在萬歷援朝戰爭期間,明廷重新開始了全面海禁,但隨著戰爭結束,兩國貿易又開始重新開啟。特別是日本的白銀開始源源不斷輸入后,巨大的利潤使得歐洲人都開始眼紅。于是對東起日本,西至馬尼拉的海上貿易航線的爭奪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展開了。
▲筆者在泉州考證海商史料
“海商”:顏思齊、鄭芝龍的“開臺”
1589年(明萬歷十七年)顏思齊出生于廈門青礁村(北宋名士顏慥的后人)。幼時習武,成年后在月港(今漳州海澄)當起了裁縫,后來因為得罪了官府大員逃往了日本平戶。
▲央視紀錄片《開臺灣顏思齊》劇照
德川初期的平戶是日本對外通商的口岸。當地的日本官員對于華商經常收重稅。顏思齊初來乍到還是以裁縫為生。而當他看到當地日本人欺壓華商的時候便仗義相助。這也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海商王”李旦。
那么先來簡單說說李旦。
李旦此人出生于福建,早年出海去了馬尼拉并在那里經商,在明廷海禁政策下只要具有經商“天賦”那么賺錢就不是個問題。問題是有錢也要有命花,因為當李旦錢賺的越多越是容易引起馬尼拉殖民者西班牙人的“眼紅”。
好在此人命不該絕:1603年(萬歷三十一年)的馬尼拉華人大屠殺期間居然讓他“逃”了出來。然后便跑到了日本平戶。之后的李旦靠著經商“天賦”成為了平戶的“富豪”。然后還收了個干兒子:精通日語、葡萄牙語、荷蘭語的日后另一位傳奇人物鄭一官。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李旦畫像截圖
這個時間段差不多是在1614年(萬歷四十二年)-1625年(天啟五年)。主要貿易(走私)地區則是臺灣的魍港。也因此李旦還派鄭一官擔任了明廷的對外翻譯。而被李旦委派管理魍港的就是顏思齊與鄭一官,然后此二人還和另外26人拜了把子。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顏思齊28人結義名單
之后有一天,顏思齊燒掉了平戶當地的稅所,仗著充足的財力準備起兵與幕府對抗,占領平戶。但是到了當年的八月十三日,消息走漏,幕府調來大量軍隊,好在鄭一官的日本岳父相救,眾人才得以逃脫。
但這也意味著不僅眾人在平戶的大量財物被幕府沒收,更是再次亡命海上。因此此時的選擇只有兩個:舟山和臺灣。而考慮到舟山的明廷駐軍較多,于是臺灣就進入了眾海商的視野。然而此時的臺灣農耕程度很低,自然環境惡劣,擺在眾人面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靠什么來生存?
但對于顏思齊等具有“經商嗅覺”的人來說卻是個天賜良機。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劇照:臺灣、廈門顏思齊相關遺跡
臺灣西靠月港、南抵呂宋、東臨琉球、北至平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讓其成為東南海域的最佳交通、貿易的中轉地。更重要的是此地的氣候溫濕,其土質完全可以稱之為“黑土地”,因此可種植多項物產。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劇照:顏思齊登陸地紀念碑截圖
于是1624年(天啟四年)顏思齊等人便在臺灣登陸,開啟了“開臺”的歷程。
最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與當地土著交往。關于這點,首先要闡述的是臺灣本地肯定會有少量漢民的存在,顏思齊通過這些人與土著交流后等人不僅可以教會當地土著(平埔族)農耕,也漸漸開啟了自身勢力的發展。
再加上到當時福建沿海遭遇旱災,顏思齊給出1人2銀元,3人再加一頭牛的“引資”條件招募了3000多流民赴臺開墾出9個村莊。同時顏思齊還在笨港(今臺灣云林縣北港鎮),建設出了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十個營寨作為根據地:
- 主寨:顏思齊大營。
- 糧草寨:屯糧處。
- 海防寨:鎮守入海港口的要塞。
- 哨船寨:進出船只的碼頭。
- 前寨:軍隊先鋒練兵、屯兵處。
- 右寨:左軍練兵、屯兵處。
- 左寨:右軍練兵、屯兵處。
- 后寨:后衛軍練兵、屯兵處處。
- 撫番寨:與土著交流處
- 北寨:預備軍練兵、屯兵處處。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劇照:顏思齊所建十寨截圖
由此也形成了9村10寨的軍政格局。
而在營寨的外部便是諸羅山,此山外為海灣,顏思齊等人沿著海灣建造了軍事樓臺、聚落。而樓臺與海灣,便形成了“臺灣”這個稱呼。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劇照:“臺灣”的由來
而在不斷壯大的不僅是人口(兵力),同時海上貿易也在不斷擴張。可惜好景不長,顏思齊在1625年(天啟五年)10月不幸染病身亡,一個月后李旦也病故。
雖然此二人的“遺產”被鄭一官繼承,但此時的臺灣正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局面:被俞咨皋率領的明軍擊潰的荷蘭人來到了臺南的安平,然后便想在此建立殖民統治。
而荷蘭人的到來也引起了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的警惕。如此一來,“鄭芝龍”便登上了歷史舞臺。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劇照:臺灣貿易路線截圖
鄭芝龍的海上時代
跑去臺灣的荷蘭人最早登陸的地方是大員(今安平),然后陸續修筑了熱蘭遮城、赤崁、普羅民遮城。而之所以想要長期立足是因為臺灣當地的貿易利潤高的令人無法想象。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熱蘭遮城、赤崁、普羅民遮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荷蘭人此時在臺灣最大的敵人居然是西班牙人。1625年5月,西班牙人侵占在了臺灣東北部的基隆。不久后又侵占了臨近的淡水。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西班牙侵略者登陸地、筑城地
為此荷蘭人便找“翻譯”鄭一官“幫忙”:招募船隊并掛荷蘭國旗搶劫馬尼拉-福建-臺灣-日本海域貿易路線上的西班牙船隊。等鄭一官搶劫完后“抽成”。但后來的結果卻是高額的利潤使得鄭一官在第二年便自己另立山頭。
因為繼承了顏思齊、李旦各項“遺產”已經讓鄭一官有了非常雄厚的資本,再加上華人的身份讓鄭一官很容易就能招募到精于海上作業的沿海移民使自己日益壯大。如此一來臺海附近的大小18支船隊首領便爭著與鄭一官“結拜”。然后其“團隊”綽號為“十八芝”,而鄭一官也正式改名為鄭芝龍。而臺灣也就成了鄭芝龍在被“詔安”前的“大本營”。
但這樣的舉動也引起了明廷的注意。只不過明廷的那點海軍根本打不過鄭芝龍。幾次圍剿失敗后只得在1628年(崇禎元年)九月由福建巡撫熊文燦將其“詔安”。而其“詔安”的過程也很有“明末特色”。
因為鄭芝龍明白對于明廷來說自己是海盜,因此直接和明廷對抗只會消耗實力。但如果能掛著明軍的旗號那么自己就是“官軍”,而且此時的海上力量并非只有鄭芝龍,在龐大的貿易利潤驅使下不光是荷蘭人,還有李魁奇、鐘斌、劉香等華人海盜勢力。在這種的形勢下如果可以借著明廷消滅對手那么等到自己一家獨大便可“統治”周邊海域,到時候明廷開不開放海禁也就不重要了。
但在成為官軍前,必須要讓明廷知道自己的實力。于是在與明軍作戰時鄭芝龍雖然屢次擊潰明軍卻少有趕盡殺絕,而明廷此時要應付遼東滿軍,根本無暇顧及東南沿海。因此時任福建巡撫的蔡繼善便在1626年12月(天啟六年)第一次“詔安”了鄭芝龍。
只不過“詔安”后的明廷根本改不了“老毛病”:不發軍餉。蔡繼善甚至還要求鄭芝龍將他的武裝力量解散,于是鄭芝龍毫無意外的“叛變”了。而且在1627年5月(崇禎元年)的戰役里鄭芝龍還擊破了俞咨皋的福建水師,使得明廷再也沒有了維護海疆的能力。
于是再次“詔安”的福建巡撫熊文燦只得將鄭芝龍提為福建海上游擊。如此一來,鄭芝龍以“官軍”的身份剿滅海上群盜的戰爭開始了。
但首先要做的還是壯大的自己的實力,因為在被“詔安”后,不少部下不愿接受明廷管轄,各自單飛的不在少數,鄭芝龍為此還被從游擊降到了守備。好在多年的家底使得他很快就又拉起了一支船隊,尤其是老家的“子弟兵”都加入了進來。
再加上此時福建再次大旱,鄭芝龍便沿用了顏思齊的方法,招撫流民開墾鄭芝龍的“第二故鄉”:臺灣,而且一下子就招撫到了數萬人赴臺。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官方組織前往臺灣移民工程,由此也算是開啟了“開臺2.0工程”。而這也更充實了臺灣作為此時鄭芝龍的“后勤基地”的家底。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明廷招撫流民去往臺灣史料截
因此當實力得到補充之后,鄭芝龍的第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李魁奇。
本來鄭芝龍被“詔安”后,李魁奇便成為了“老大”。然而此人居然擄殺了不少原先鄭芝龍隊伍里來投奔的人。這下子等于主動讓出了“老大”的位置,所以鄭芝龍很快就在1628年(崇禎二年)擊破李魁奇于銅山島(今漳州東山)。
此戰李魁奇只得逃入廣東潮州、惠州等地并與鐘斌聯手共抗鄭芝龍。于是鄭芝龍便使用“離間計”分化兩人,同時熊文燦再次使用“詔安”作為“輔攻”。至1629年11月,鐘斌正式投靠了鄭芝龍并在12月與“明軍”合力在廈門灣再次擊破李魁奇船隊。
▲筆者在上海考證明軍海軍裝備
但等到李魁奇勢力滅亡后,鐘斌卻成了下一個被鄭芝龍打擊的目標。
1630年11月熊文燦以鐘斌“不聽節制,劫掠福州”為名調撥給鄭芝龍大批物資,雙方便在崇武(今泉州)、平海(今莆田)展開連場激戰。鐘斌不敵退往廣東海域,廣東巡按得報后隨即出動水師配合鄭芝龍一起圍剿。
1631年正月,鐘斌再次被擊潰。此后數月面對前來追剿的“明軍”,鐘斌無處可逃,最后只得跳海自殺。而當鐘斌死后,華人海盜里就只剩下了劉香(或者叫劉香老)。
劉香此人出身于廣東香港,既是當年平戶結拜的28人之一(唯一一個非福建出身),也是后來的“十八芝”之一。因為拒絕被“詔安”,所以此后經常在海上找鄭芝龍的麻煩。但到了此時已經“孤掌難鳴”于是只得找荷蘭人幫忙。
巧的是1632年2月第四任的“荷蘭駐臺灣總督”漢斯·普特曼斯(1628年此人曾經屠殺了大量的臺灣原住民)新上任后很想奪取與明朝“貿易”的主導權。雙方便一拍即合,于是料羅灣海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火燒料羅灣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料羅灣海域截圖
1633年(崇禎六年)二月,普特曼斯率先發動了“外交攻勢”:假意與福建官員談判,五月間甚至還和鄭芝龍簽訂貿易協定:鄭芝龍指派商人參與對荷貿易,荷蘭對明貿易只能在泉州,而且必須經過鄭芝龍“批準”。
協定簽訂完后,普特曼斯還派人參加了鄭芝龍的晚宴,但新任的福建巡撫鄒維璉因為主張海禁所以和鄭芝龍成了“政敵”。
如此一來普特曼斯就認為鄭芝龍是“騙子”,于是在鄭芝龍去廣東追剿海盜后,普特曼斯便命荷蘭船隊在六月初一抵達了南澳港海域(今汕頭市),并在六日與劉香組成的“聯軍”對南澳發起突襲。只不過在守軍的堅守下,荷軍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得于七日轉攻廈門。
因為廈門不僅是鄭芝龍的老家還是他的水師基地,而且當荷蘭人打上門來的時候,原本鎮守廈門的鄭芝龍部將張永產居然還在泉州采購軍械糧草。結果鄭芝龍大量的船只被擊毀,然后荷蘭船隊封鎖了廈門灣,甚至要求當地百姓向他們“進貢”豬、牛。
面對封鎖,要重新打造戰船的鄭芝龍只得等待時機,尤其是在海上面對有噸位和火力優勢的荷蘭戰船必須要有足夠的把握才能勝出。而鄒維璉本也想談判解決,但荷方的條件是與明廷“自由貿易”,并在鼓浪嶼設立商館,甚至還要在福建省派駐大使。
因此雙方一直沒談攏,于是普特曼斯便派出“分艦隊”開始在附近海域各種劫掠:
六月間搶劫浯嶼(今漳州龍海市港尾鎮)25頭牛。
七月間搶劫斗美村(今漳州市龍海區港尾鎮)后將村莊燒毀。
這還只是陸地上的,在海上來往船只在六月至十月間只要被發現就沒有幸免。主力艦隊則在七月七日夜里再次進攻廈門,而且還是登陸作戰。結果回防的張永產和同安知縣熊汝霖一起領兵出戰打得荷軍又退回了海上。
但第二日早晨海上刮起了逆風,“明軍”船隊無法出航追擊,而吃了敗仗的荷蘭船隊此后也未敢靠近廈門灣,于是便又向銅山(今漳州東山)發起攻擊。結果銅山在守軍經過激烈抵抗后淪陷,此后荷軍不僅燒毀了停留在此處的大量船只,還將整個村莊燒毀。
鄒維璉在得報后立即調集了臨近明軍準備將繼續在東山搶掠的荷軍包圍,而荷軍也不敢繼續深入,在劫掠了大量牲口、糧食后撤回了海上。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鄭芝龍出生地、族譜截圖
此后明軍在銅山附近部署的兵力越來越多,再加上周邊海域遭遇了秋季的連日大風,普特曼斯只得帶著船隊進至了料羅灣避風,同時等待劉香等海盜軍的匯合。而一直等待時機的鄭芝龍也終于找到了戰機,于是立刻發起了攻勢。
九月十三日,鄒維璉以鄭芝龍為前鋒,南路副總兵高應岳為左翼,泉南游擊張永產為右翼,澎湖游擊王尚忠為游兵,原副總兵劉應寵、參將鄧樞為中軍,漳南道施邦曜、興泉道曾櫻為監軍,誓師出戰。
同時鄭芝龍還以“江湖義氣”的形式發布懸賞令:每位士兵發放2兩銀子的軍餉,如果戰事延長,再發5兩。而放火船如能焚毀敵船,獎勵200兩,每艘放火船上有16人,人均12兩,另懸賞荷蘭人的首級,一個人頭獎勵50兩。
九月二十日五更,繼鄭和下西洋后,由150艘戰船組成的“明軍”最龐大的船隊從海澄出發駛向了料羅灣的東南海域。面對明軍的進攻,普特曼斯的布陣其實很有針對性。
荷蘭戰船沿海岸一字排開,劉香等人率領的小型船只則在周圍護衛,其用意很明顯。因為相比“明軍”戰船荷方戰船不僅噸位更大,炮更先進。所以荷軍的炮威力更大、射速也更快。“明軍”如果想要對轟無疑是找死。唯一的辦法就是貼近后使用跳幫戰術奪船。但如果劉香等海盜小船在周邊護衛,那么無法使用跳幫戰術的“明軍”戰船就只能是送死。
▲筆者親攝于上海航海博物館:熱蘭遮城復原畫與荷蘭火槍復制品
但這只是荷蘭人的想法,而且普特曼斯忽略了海戰中最重要的因素:己方沿著海岸鋪開的陣型等于是放棄了搶占“上風口”這一海戰的必選項。因此當戰斗打響后,這群侵略者才知道無故屠殺中國人的代價有多大。
因為出現在他們面前的不是“船”,而是搶占上風口之后的“明軍”火船,更是密密麻麻,打也打不完的火船。但最讓荷蘭人恐懼的一幕是這些火船面對猛烈的炮火根本不停,也不開炮還擊,而是直接撞向荷軍最中間的大船。
撞上之后火船上的“明軍”便用叉子射入大船船艙,然后將火船上有硫磺、炸藥等點燃。如此一來荷軍的第一艘大船很快就被燒毀。
▲電影《英雄鄭成功》劇照:鄭氏海軍所使用的鐵鉤劇照
與此同時鄭芝龍另外又派了一支偏師迂回到下風口截斷了荷船隊的退路。
接著發動第二波攻勢的“明軍”使用的是大船。但這些大船即使裝備了火炮也沒有與荷艦展開炮戰。而是和小船一樣直接撞向了第2艘荷軍大船。然后跳上了荷艦發起了白刃戰。當船上荷蘭人反應過來準備開槍還擊的時候卻發現周圍的“明軍”大船越來越多,荷軍的第2艘大船就這么被俘虜了。
▲電影《英雄鄭成功》劇照:鄭氏海軍使用小船燒荷軍大船劇照
此后隨著沖到眼前的“明軍”戰船越來越多,荷艦已經無法同時面對“明軍”的白刃戰,普特曼斯只得率領剩余船只利用噸位和火力優勢企圖正面沖出包圍圈。見此戰機,鄭芝龍下令發動總攻,從這時開始雙方才進入了開炮,但厄運依然還在荷蘭人的頭上。
“明軍”戰船噸位和火力、射速雖然不及荷艦卻有著戰船數量的優勢,而且戰前鄭芝龍還購買了大量英國產的火炮,因此荷艦隊在又被擊沉了2艘(可能未擊沉)后戰船后才沖出了包圍圈。
▲筆者親攝于南京的明代海軍“招牌”:鄭和寶船
至于剩余劉香統率的海盜船隊則基本全軍覆沒,但劉香本人僥幸逃出(或者沒有參戰)。只不過劉香也沒繼續囂張多久,沒了荷蘭人的支持,被鄭芝龍追著打了1年多后于1635年(崇禎八年)四月初八在田尾洋(今汕尾市)集結了1萬人,戰船數百艘與“明軍”決戰。此戰鄭芝龍雖然獲勝逼得劉香自焚,但也付出弟弟鄭芝虎、鄭芝鴿的戰死。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劇照:鄭芝龍雕像
此后直到1644年(崇禎十七年)的11年里的東南海域儼然成了鄭芝龍的私家“池塘”。可惜就在這一年,明朝走進了歷史的塵埃。“站錯隊”的鄭芝龍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結語:臺灣地緣與明初海禁、明末開海的海商群體
明代海商和海盜有區別嗎?事實上明末海禁力度松弛,那么海盜就是海商。反之明初海禁力度加大,那么海商就是海盜,對于福建沿海百姓來說更是如此。
福建省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當地大部分人只得以海為生,尤其是明末的動蕩更加劇了這個過程。于是海商開發臺灣也就應運而生,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鄭芝龍。
如果說李旦、顏思齊的遺產給了鄭芝龍經濟上的資本,那么逐漸開發的臺灣無疑就是讓鄭芝龍在被“詔安”前便有地緣上的資本:一塊穩固的“根據地”。
也正是得益于這樣的雄厚資本鄭芝龍在此后的迅速嶄露頭角,最終雄霸西起馬尼拉東至日本的龐大海域。尤其是到了鄭芝龍在料羅灣海戰中重創了荷蘭艦隊以后,此戰的結果便是暫時切斷了荷蘭人乃至歐洲殖民者在明末中國海域的貿易權。這也給明末東南的海商集團發展進一步爭取了時間,這才有了鄭成功等人日后抗清事業的基礎。
而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鄭芝龍從海盜成為官軍也說明了明廷對于海商的認可,雖然這樣的認可也許是無奈,但也反應了明末社會對于海洋有著很強的經濟需求。
因此鄭氏海商有了參與到國家軍政體系的機會,這也表明了從明初開始的官方海禁與民間開海的博弈最終被海商群體在明末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重新整合。由此到了南明階段,鄭成功才是顯出了以沿海一隅之地獨抗“天下之師”的勇氣與毅力。
鄭成功抗清的最后一戰:搏殺廈門海與收復臺灣可參考筆者在冷研的文章:
1662年收復臺灣前,鄭成功在廈門待了15年,都在忙些啥?
鄭成功身為海商,為何敢抗“天下之師”,還能“抽空”收復臺灣?
▲筆者親攝于泉州的鄭成功雕像
參考資料
紀錄片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第一集》
央視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
書籍
張忠培著 《海權戰略:鄭芝龍、鄭成功海商集團紀事》三聯書店
楊友庭著 《明鄭四世興衰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美)歐陽泰著 陳信宏譯《1661決戰熱蘭遮:中國對西方的第一次勝利》九州出版社
何鋒著《明朝海上力量建設》 廈門大學出版社
楊渡著《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九州出版社
晁中辰著《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人民出版社
期刊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國家航海第一輯》:從料羅灣海戰看17世紀中西方海軍實力的差距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