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FILM TALK
在這個觀點撕裂的時代,徐崢自導自演的新片《逆行人生》迎來了兩極分化的口碑和巨大爭議。
感慨2018年他監制和主演的氣質很相似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還幾乎一片倒式的好評,在豆瓣上至今高達9分,參與評分人數已超過220萬。當時我倒寫過一篇影評,在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直陳其“流量款”屬性和局限性。
《逆行人生》在“操作手法”上和《我不是藥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我個人會覺得它其實比《藥神》有進步,但可惜僅僅6年,時代氛圍是真的大不同了,電影的市場命運也截然不同。
先來說說我自己的誠實個人觀后感吧。我是它上映第一天(8月9日)看的中午11點場,全場就2個觀眾。當時我哭得稀里嘩啦,在很多電影時刻中難以自抑地淚流滿面。盡管我覺得電影在某些地方還可以拍得更有批判性、更犀利一些,但整體而言,我是被它打動的,我從中看到了一份對普通人或者說“小人物”的善良與溫情——這也正是《我不是藥神》的優點。反倒是徐崢上一部頗受好評的《愛情神話》(2021,豆瓣8.1分)我個人看了很無感。
因為喜歡《逆行人生》,觀影后我甚至跟朋友說:我覺得每一個點過外賣的人,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但我沒有選擇立刻去寫影評,而是沉淀到了今天才動筆。因為我很怕被淚水過度浸泡的筆尖,寫出來的文字太感性太偏頗。
那么今天落筆,我對它的評價有變化嗎?整體上沒有。我依然喜歡這部電影,盡管它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在我心里值個8分。而且,我也絕不是因為看了陳思誠的《解密》受了嚴重“工傷”才放低要求。
為什么我喜歡這部電影?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大概也就只剩下國產電影還能拍攝聚焦“小人物”、聚焦“城市中產”以下人群的故事了。而即便是電影業,這樣的影片也并不占主流。
據統計,2023年從事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的就業人數已達約1億,占中國就業人口總數的大約20%。但是,你見過哪個電影、哪個電視劇真正以他們為主角,講述他們的故事的?
因為學的是電影研究,這幾年寫公號我寫了不少影視評論,因為大部分時間在英國生活,我只能第一時間同步追劇,所以看了非常多的國產劇。有一個發現就是:玄幻劇里的主角不是帝君就是魔君,女主更是buff疊滿出身“高貴”;現代都市偶像劇基本只專注于講述“白富美+高富帥”的雙強故事;反映都市生活的國產劇,也大體聚焦在城市精英——至少也是城市中產,基本職業特點是“坐辦公室”,即所謂白領。
也有少數電視劇比如《小舍得》(2021)中會出現在大城市打拼的外來小攤主,但他們也只能作為小配角存在。
打個也許不算恰當的比喻,中國電視劇的整體氣質,很像“小紅書”的某些特質。共同特點是,屏蔽掉了社會的某些階層與“犄角旮旯”,只呈現那種經過(過度)包裝的“美麗新世界”。內容生產的共同特點還有:懸浮、迎合算法,并且精心設計著各種“廣告位”,方便植入。
有這樣的影視體驗作為背景,看到《逆行人生》能夠聚焦外賣和外賣員這個行業,并且沒有帶著那種居高臨下的窺視感,會覺得已然珍貴難得。
作為觀影者,跟著主人公高志磊身份立場的轉變,我們從點外賣者的心態視角,代入送外賣者一方。因著身份與視角的轉換,作為觀眾的我們,有機會“看見”并細致了解外賣員的艱難與不易。如果這部電影能讓更多點外賣的人就此放下對外賣員的傲慢與偏見,對他們更多友善與理解,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社會價值。
我這次回國有一個發現,就是如今在國內所謂白領和藍領之間的收入差別其實并不大了,甚至很多服務業工作的薪水是更高的,然而工種鄙視鏈、階層鄙視鏈,卻根深蒂固。
比如一個三四線小城市的普通白領平均月收入大概是三四千,但一個保潔員的收入也能達到四千每月。我問過很多開網約車、順風車的司機,收入平均都能在五六千以上,旅游旺季甚至可以過萬。我留意過一些餐廳的招聘廣告,發現如今餐廳服務員的收入也比很多普通白領收入高。有一次坐順風車,司機是從工廠基層管理崗辭職的,他說在工廠普通的工人一般也能拿到四五千,離職前他的月收入大概是八九千。
可是盡管收入的差距在縮小、持平,甚至有反超——就好像《逆行人生》中呈現的,外賣干得好甚至可以掙到上萬的收入,可你還是會發現,藍領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依舊不高,會被“看不起”。這在影片里也有所呈現。可其實,職業本不該分高低貴賤,不是嗎?人家憑自己的辛勤勞動吃飯,有什么好低人一等的?!
所以每每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說“這些送外賣的/送快遞的/開網約車的,素質都很差”,帶著有意無意間的傲慢與偏見,透著一副優越感,我都會覺得分外刺耳。
所以我非常喜歡《逆行人生》的一點就是:它為那些靠雙手吃飯的人正名。他們又不是好吃懶做的社會“寄生蟲”,他們本就值得被尊重。
這不是什么空談和理想主義,它本就應該成為現實。至少我在英國生活多年,就有如此感受。藍領工作收入不比白領低,甚至是更高,而且高很多,社會上的絕大部分人也不會對他們有歧視或者不尊重。他們也非常自得其樂。
你像給我家做暖氣系統改建的持證工程師(個體戶),半天工作就收了1200英鎊,約11000元;給我家院子做下水道清查和防鼠措施的,干了大概兩三個小時的活兒也收了1200鎊;給我家安裝訂制衣柜和廚房櫥柜的師傅們,每天收入則是250鎊,約2200多人民幣一天。
所以,我一直樂觀也堅定地認為,社會是可以改變的。而《逆行人生》這樣的電影,正是為這種積極的改變在努力。
我非常理解也尊重每個人的觀影感受不同,但我自己觀影時的確沒有覺得導演和編劇是在刻意累疊苦難、消費苦難,精心算計著觀眾的淚水產出。盡管,我不否認《逆行人生》在情節設計和角色設計上,的確是集中了很多“熱搜梗”。也所以我說《逆行人生》和《我不是藥神》在操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一部電影有沒有誠意,是否在消費所謂底層、苦難和邊緣人群,我覺得其實并不需要看別人,問自己的內心和真實感受就好。
至于某些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是“窮人掏錢買票看富人演窮人”,我雖然很理解這種情緒從何而來,但我會持有不同觀點。
電影產業的特殊屬性,注定了能夠主導電影項目(尤其是商業電影項目)生產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有資源也有一定話語權的。可難道我們因此就得要求這些掌握資源和話語權的電影人,必須不能拍“窮人”,只能去拍富人嗎?這既沒邏輯,也不合理性。
即便是初出茅廬時期“一窮二白”的賈樟柯,當年拍《小武》也先得拉到10萬元的投資呢。
如果只有真正的“窮人”才有資格拍“窮人”,那恐怕全世界的銀幕都只能充斥著“富人”的故事。
只有“富人”的銀(熒)幕世界,那才是真災難。
我喜歡《逆行人生》的第二個理由是:
它敏銳也大膽地拍出了一種非常犀利的“現實感”,拍出了其實已越來越普遍的人生之十有八九不如意——人人自危的階層滑落風險,階層鴻溝與矛盾,無處不在的內卷、就業和裁員的焦慮、房價的震蕩、病與老的難題。盡管,大約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它似乎不得不在結尾時放棄了尖銳,放棄了對系統的任何批判與反思,而僅僅停留在了合家歡式的溫情與勵志上——就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幕:“謹以此片獻給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
對于這種“妥協”,我倒是也能理解和體諒。在中國,拍電影有拍電影的難,而我們誰的人生不是處處有妥協呢?所以,銀幕上下的“妥協”,我倒是覺得恰恰很真實,很互文。
影片主人公——45歲的高志磊,985(同濟)畢業,互聯網大廠某研發組的組長,被裁前還在妻子面前自詡“是組里唯一的骨干”,當然,也是一家老小的“頂梁柱”。可轉眼,被工作熬出糖尿病的他,被服務了11年的“大廠”給無情裁掉了。
雖然這段“無情剝削壓榨式”裁員的戲——為了構建沖突感、諷刺感而顯得過于戲劇化,但放眼互聯網行業、技術行業,到今天更是覆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年被裁員的情形,的確不能不說是——普遍。不是被單位裁,就是被甲方裁。
那么年輕人的形勢就更樂觀嗎?
在大廠里,年輕的“孫奮斗”后來也卷不過比他更加奮斗的“張奮斗”“李奮斗”;在外賣站里,幾個看著很斯文、等著入職的年輕人,很難不讓人想到越來越多的畢業即失業的本科生。為什么那么多畢業生擠破頭地想考公考編“上岸”?因為只要身在“江湖”沒上岸,就意味著不確定的風險。
而無論是階層沒有滑落之前的高志磊,還是每月都能當單王的大黑,還是拼命想去當單王為白血病女兒攢手術費的老摳,以及每一個“套中人”,他們都不得不被動參與到“排行榜”的“升級游戲”中。在這場名為“競爭”的系統游戲里,所有賽道上的輸者,下場都只有一個——出局。
而無論是坐著地鐵去寫字樓上班的高志磊,還是騎著電瓶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外賣員,究其本質都是現代社會中各條“流水線”上的“工人”。
CBD里的高樓大廈是光鮮亮麗的“工廠”,代表著城市的A面;而城市角落里更加隱蔽的外賣站,是雜亂擁擠的“工廠”,代表著城市的B面。而不論是走進地鐵、出租、私家車,還是騎著電瓶車去“上班”,歸根結底踏入的還是一條條“流水線”,過的還是“流水線人生”。
大廠精英也罷,外賣員也罷,大家其實都是困在系統和算法里的“套中人”。
當高志磊出了車禍也要拼命去爭當單王時,坐在電影院里的我是多么希望他能罵上一句:去它的單王,去它的平臺,去它的算法,去它的超時,老子不干了!
但是老高沒有。正如大多數的我們。
老高自始至終也沒有批判過平臺和算法,而是努力地順應規則,爭當單王。甚至,他還設計出“路路通”小程序,為的就是幫助外賣同行在現有的算法規則下更好地“升級打怪”。
這倒也符合高志磊的人設——一個能從應試教育中脫穎而出考上同濟的高材生,最擅長的可不就是摸透規則、玩轉規則嗎?
可是,“路路通”一旦到了平臺和資本的手里,“功效”和“結局”卻未必符合高志磊的初心,它所帶來的也許只是對所有外賣員的進一步壓迫和剝削。所以,電影“狡猾”地給了一個開放式結局,回避了這個問題的尖銳性。
高志磊究竟會怎么處理他所研發的小程序?是站在資本和系統這一邊,賺上一大筆,完成階層的重新躍升,改變自己一家的境遇;還是會堅定地站在外賣員這一頭?
當然,片尾的這個“彩蛋”你也可以理解為,這其實是電影在溫情勵志之外(這樣的主題調性自然也才更容易過審),埋下的一道隱秘加分題,給觀眾留下了進一步揣度與思考的空間。
綜上,雖《逆行人生》有諸多不足和局限,但我依然愿意為它打call。
你看了《逆行人生》嗎?你對本文所談及的話題有何觀點?歡迎在文末留言交流呀!也歡迎添加我的微信小號:feifeima778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