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西方興起之后,為什么非西方傳統大國都無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機?
何為傳統大國的現代轉型難題,大國轉型究竟難在哪兒?
為什么有的大國崛起導致了戰爭,而有的卻能維系和平?
在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包剛升的新作《大國的命運》中,你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1800年以來,英國作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興起之后,許多主要大國——特別是非西方傳統大國——普遍經歷了一系列政治危機,而后又普遍地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政治重生或國家再造的過程。本書試圖解釋這些國家在工業革命與現代化的沖擊之下所經歷的政治經濟變遷,理解這些變遷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及其背后的理論邏輯。
本書用五章內容,闡述了英國興起之后大國發展可能面臨的五個階段,即危機、困境、轉型、崛起與領先,通過對具體大國案例的分析解讀,構建了一個理解大國政治經濟變遷的嶄新理論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與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者期待,本書能夠對今日世界的非西方傳統大國如何正確理解自身的歷史與未來提供有價值的認知框架。
節選自《大國的命運》導論
文 | 包剛升
目錄
導論 理解大國政治的變遷........ 001
1800年: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 004
大分流與全球政治格局的變遷........ 015
不同理論之間的思想交鋒........ 018
從新視角理解大國政治經濟變遷........ 025
研究設計與內容體系........ 032
第一章 危機:西方興起與大國變局........ 037
傳統大國的政治危機........ 040
如何理解政治危機:理論與反思........ 052
英國與西方的興起及其性質........ 058
傳統大國的政治、經濟與觀念世界........ 083
兩個世界的碰撞與傳統大國的選擇........ 097
第二章 困境:傳統大國的現代轉型難題........ 107
何謂傳統大國的現代轉型難題?........ 110
關于現代轉型難題的五個命題........ 116
轉型難題的國內視角:傳統與變革的張力........ 120
轉型難題的國際視角:本國與西方的競爭........ 152
西方的角色與傳統大國的選擇........ 174
第三章 轉型:政治現代化的“鐵三角” ........ 179
政治現代化的差距及其理論問題........ 182
政治現代化的起點、過程與目標........ 190
如何理解政治現代化的“鐵三角”?........ 198
政治現代化的跨國比較研究........ 212
歷史的邏輯與未來的可能性........ 237
第四章 崛起:新興大國的和平與戰爭........ 241
大國崛起與“修昔底德陷阱”........ 245
大國崛起背后的世界格局與關鍵因素........ 250
新興崛起大國命運分化的比較研究........ 260
從國家案例到一般邏輯:“蛛網理論” ........ 314
和平與戰爭:我們從歷史中學到什么?........ 319
第五章 領先:如何成為全球領導者?........ 333
國際體系中的全球領導者........ 336
國家案例研究:19世紀的英國........ 344
國家案例研究:20世紀上半葉以來的美國........ 362
全球領導者的“三板斧” ........ 378
未來可能的全球領導者?........ 383
參考文獻........ 405
1800 年: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
1800年,新世紀的帷幕已經拉開。但對英國來說,這一年似乎并沒有多少事情值得慶祝。此時的英國國王是喬治三世,這是他統治英國的第40個年頭。首相是小威廉·皮特,皮特剛過不惑之年,但已經做了17年英國首相。就在17年前,英國輸掉了北美獨立戰爭,永久性地失去了對北美13個殖民地的統治,這使得英國的聲望遭受了沉重打擊。1800年,英國又卷入了一場許多歐洲國家參與的、跟法國之間的時斷時續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及其隨后的激進政治變革有關。當時法國的劇變讓歐洲的保守勢力感到非常不安。1799年,英國跟神圣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800年,軍事天才拿破侖就擊敗了該聯盟。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挫敗,也給1800年的英國政治蒙上了一層陰影。
《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 》雅克·路易·大衛 1801年
然而,即便如此,富有洞察力的歷史學家開始注意到,此時的英國已經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會再造英國,而且即將創造一個全新的現代世界。政治上,到1800年為止,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前發生的光榮革命,英國早已確立議會主權與王在法下的原則。此時的英國議會,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295年的英格蘭模范議會。盡管1760年即位的國王喬治三世仍然擁有相當的政治實權,但他既不同于許多歐陸國家絕對王權制度下的君主,更不同于同時期奧斯曼帝國、大清帝國的獨裁君主,喬治三世是一位地道的立憲君主。理論上,他依然擁有首相和內閣的任命權,但實際上,如果不跟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特別是議會多數派磋商,他所任命的首相與內閣就無法開展工作。長期來看,英國國王在立憲君主制下最終去行政化,成為一位高高在上、統而不治的虛位元首,已然是較為確定的趨勢。
喬治三世 英國漢諾威王朝第三位君主(1760年—1811年在位)
所以,此時的英國政制既不同于絕大部分歐陸鄰國,又不同于歐亞大陸的許多傳統大國,立憲政體(君主立憲)、議會主權、法治(王在法下)、代議制度、責任內閣、政黨政治已經成為英國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盡管此時的英國僅有少數富人階層的男性擁有投票權,但32年之后,一場波瀾壯闊的選舉改革的大幕即將拉開。在此后的一個世紀中,英國的所有成年男女公民都將陸續獲得作為基本公民權之一的民主投票權利。
經濟上,1800年的英國已經啟動工業革命。當然,當時的英國人并不必然認為他們已經處在一場偉大的經濟與技術革命之中。實際上,許多領域的變化或變革是緩慢的,而不像后世命名的“革命”這個詞所標識的那樣快速和激烈,但這些緩慢而持續的變革累積起來,就促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第二次經濟革命——工業革命。
人類歷史上上一場同等重要的經濟革命,還是10000—14000年前發生的農業革命。就技術發明而言,1769年詹姆斯·瓦特對于蒸汽機的重要改良以及隨后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成了工業革命的標志。幾乎同時,紡織領域出現了珍妮紡紗機(1764年) 等一系列重要發明。由于蒸汽機的改良,1787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艘以蒸汽機作為動力驅動的輪船。就金融制度而言,到1800 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于1694年) 已經成立了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倫敦皇家交易所(成立于1571年) 則已經擁有200年以上的歷史。30年以后,即1830年,第一條鐵路線即將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開通。這也是后來人類鐵路革命的起點。如果還是從1800年開始算,英國此后大概在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就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工業革命。
身為現代人,我們往往有一種經濟增長的幻覺,即認為人類經濟總是不斷向前,技術總是不斷進步,創新總是不斷涌現。但實際上,基于對人類經濟史的統計和估算,從公元元年到18世紀,人類經濟的增速是極其有限的。根據英國經濟史學者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人類經濟增速的轉折發生在1800至1820年前后,此前人類經濟的增速總體上是極低的,此后人類經濟的增速才逐漸進入了快車道。具體而言,公元元年至1000年的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大約僅為0.01%,公元1000年至1820年的增長率也僅為0.22%,幾乎沒有增長;1820—1998年的增長率才上升至2.21%。導致這種經濟增速重大差異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英國首先啟動的工業革命。
觀念上,此時的英國已經歷了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雙重洗禮。當然,英國的觀念革命,既無法獨立于歐洲的古典傳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思想資源,又不能跟歐洲其他國家前后時期的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截然分開。但即便如此,英國的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仍然是別具一格的。到1800年,埃德蒙·柏克的《法國革命論》(1790年) 已發表10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1776年) 已發表24年,大衛·休謨的《人性論》(1740年) 已發表60年,約翰·洛克的《政府論》(下篇)(1689年) 已發表111年,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1651年) 已發表149年。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大體上可以勾勒出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英國人在政治、經濟、法律與哲學領域的基本觀念特征。
同樣重要的是,早在17世紀,弗朗西斯·培根于1620年出版了闡述新科學方法原則的《新工具論》,英國醫生威廉·哈維從17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陸續提出并驗證了血液循環理論,艾薩克·牛頓則于1687年出版了人類科學史上的里程碑著作——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然,英國的科學成就也離不開歐陸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
1543年波蘭人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從而引發了倡導日心說、質疑地心說的“哥白尼革命”。同一年,比利時人安德雷亞斯·維薩里出版了《人體的構造》,系統論述了人體解剖問題。這也成為滋養英國人科學思維和素質的重要養分。從1800年算起,再過59年,英國人查爾斯·達爾文的偉大科學著作——《物種起源》將會正式發表。
綜合來看,對1800年的英國來說,一個新世界已經呼之欲出。事實上,這場正在英國發生的政治經濟變革,不僅正在徹底再造英國,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國家,而且即將改變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基本規則與政治格局,進而創造出一個全新意義上的現代世界。
1800年的奧斯曼帝國則完全是另一副樣子……
包剛升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史。
著有《民主崩潰的政治學》《政治學通識》《民主的邏輯》《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演變:西方政治的新現實》《包剛升政治學講義》以及英文專著Politics of Democratic Breakdown(Routledge 2022)等。
被評選為“《經濟觀察報》2018年度致敬作者”。
作品先后入選“《新京報》2014年度社科類好書”“第一財經2023年度十佳圖書”“搜狐文化好書之選2023年度十大好書”“鳳凰網2023年度十大推薦圖書”“騰訊讀書2023年人文社科十大原創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