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心平
人,很難走出自己的宿命。
銀行也是。
注資,擴張,再注資,再擴張.....
這種外延式發展,也許是中國銀行業在當下環境中擺脫不了的宿命。
2024年10月12日,在財政部記者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了下一步財政逆周期調節的方案,特別提到,財政部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藍佛安透露,這樣做將“提升這些銀行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發行特別國債注資國有大行,在歷史上不是第一回了。而除了特別國債之外,對銀行其他方式的注資,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多次。此番特別國債再來,說明銀行確實在資本金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其背后則是一個嚴峻的宏觀經濟金融環境。
歷史的注資
上一次特別國債注資,是在1998年。
在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遠低于《巴塞爾協議》要求的 8%。為解決這一問題,1998 年財政部發行 30 年期 2700 億元特別國債,面向四大行定向發行。根據四家銀行的風險資產、資本凈額、貸款呆賬和資本充足率等指標,確定的特別國債承購數額為:工商銀行 850 億元、農業銀行 933 億元、中國銀行 425 億元、建設銀行 492 億元。
1998 年特別國債注資國有大行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注資直接提升了國有大行的資本充足率,增強了其抗風險能力,防范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其次,為國有大行的商業化改革奠定了基礎,為后續股份制改革及上市創造條件。同時,國有大行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支柱,在注資后實力增強,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但是,任何硬幣都有它的另一面。當時的注資方式是央行先定向降準釋放四大行資金,四大行再購入特別國債,財政部最后將資金注入四大行。這種操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央行幫助下財政發債銀行買、銀行自己為自己注資,有觀點認為這并未在實際上增強銀行的損失化解能力。與此同時,注資雖然在短期內提升了國有大行的資本實力,但銀行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存在。
后來的發展證明了這種擔心。此后幾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持續資本消耗。
2003年 - 2007 年,財政部又通過匯金公司向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分別注資,并推動這些銀行實現 A、H 兩地上市。這一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是一次頂層設計的產物,通過注資、引入戰投、股改上市等一系列操作,國有大行引入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在資本市場上閃亮登場,被稱之為“大行蝶變”。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特別是隨之而來國內四萬億刺激計劃的推出,讓剛剛補充完資本的銀行,又面臨著著資本消耗速度大大提升的狀況,到了2010 年: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又通過配股補充資本。此后幾年,只要一有銀行再融資的消息放出,其在資本市場的股價就會下跌。
因為在投資者看來,銀行的信貸擴張是一個攤大餅式的粗放增長,這么多年來,銀行一直難以通過自身的造血機制來維持信貸增速,無法形成一種內涵式增長方式。
也有學者認為,不應該單純從銀行角度看銀行,而應該將銀行放在國民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在國內政治經濟學主導的市場環境下,銀行的發展路徑就是實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映照,不能指望銀行獨善其身。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杰教授,一直以來持這種觀點。
但無論如何,從結果上看,再融資成為銀行也無法擺脫的宿命。
當下的情況
這波注資的根源可以回溯到2008年。
從2008年開始,地方平臺債務一詞就一直見諸報端,當時監管機構就一直在提融資平臺背后的地方債務風險,但此后,由于美聯儲史無前例的QE大寬松,以及國內的房地產上行周期的延續,發展的沖動壓過了對風險的擔憂,銀行也成為了這場房地產帶動的金融盛宴的主角之一。
快速的信貸擴張進一步消耗了銀行的資本。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實體經濟回報率的逐年下降以及房地產周期的逆轉,存量資產不良率上升,銀行一方面要消耗資本來抵補風險損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實體經濟失速,銀行在去杠桿防風險的同時,還要加杠桿注入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而只要放貸就要有資本作為前提條件,銀行對資本的渴求就更加迫切了。
事實上,這一波銀行再融資在此前早有征兆。
早在2022年11月,當時的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就提出了一個概念“中特估”,就是“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就是最為重要的中特估概念股。
易會滿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工行度過,他深知資本金對于銀行的重要,事后有分析指出,“中特估”的概念,就是為了幫助銀行拉抬股價,為其后續再融資做準備。不只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在近幾年,也在努力的做著市值管理,也是為了再融資做準備。
隨著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行,在凈息差收窄的情況下,銀行利潤留存補充資本空間收窄,與此同時,資產擴張又進一步導致資本消耗,因此,在目前資本市場的情況下,盡管銀行保持分紅派息率在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水平,但是僅靠自身,銀行已經很難完全借助市場的力量實現再融資。
而銀行如果補充資本不暢,不僅會影響自身,也會帶來負外部性,看看辜朝明筆下日本商業銀行偷偷修復資產負債表,不給實體經濟放貸的歷史,就知道銀行造血能力的癱瘓,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與前幾次國內危機不同,當下的情況,又多了地方債這個變量。地方債,這個從2008年開始就存在的灰犀牛,其實并沒有走遠。
在發布會上,藍佛安還表示,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有分析就指出,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國有大行資本金的規模來看,這兩項政策充其量是防風險。還不足以財政擴張。
26年,幾乎同樣的注資方式,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
這么多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一直在提內涵式的發展模式,就是不依賴外部再融資,通過內部的資本積累,也能持續的發展,但是顯然這一天還沒有到來。
行文至此,我想列位看官都和我一樣,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歷史總在不斷地重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