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速豹新聞 胡偉 通訊員 張聰 濰坊臨朐縣選送的小品《愛在七夕》在第九屆山東省小品新作展演中,以全省第一名的佳績榮獲 “最佳作品” 獎;大型反腐現代周姑戲《重生》入選 “全省十大優秀廉潔劇目”;舞蹈作品《豐收時節》在 “引領新風尚 歡躍新時代” 山東省廣場舞展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周姑戲《望家鄉》入選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小型劇(節)評比展演戲劇類參演劇目名單。2024 年,臨朐在文藝創作領域捷報頻傳,在群眾文化大舞臺上上演了一出出 “好戲”。
山水與文化恰似一枚硬幣的兩面,對于素有 “小戲之鄉” 美譽的臨朐而言更是如此。臨朐的山水得益于大自然的厚愛,而其文化則更多源于臨朐的大文化觀。臨朐放大 “山東戲曲編劇人才培養基地”“山東小戲創作實踐基地” 和 “山東省藝術研究創作基地” 三大平臺優勢,大力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和文藝精品工程,積極樹立文化品牌,打造亮點工程,編織文化服務網,推動群眾小戲小劇文化邁向全民化時代,走出了一條沂蒙革命老區文化振興的實踐之路。
源自山水、源于歷史、出自民間的文化因子,將這座山水之城浸潤成 “文化臨朐”。
撂下鋤頭上戲臺,莊稼漢登臺當主角
臨朐縣雖然多山多丘陵,卻是一個文化底蘊異常深厚的地方。這個91.8萬人口的小城,文化藝術人才就達3萬之多,其中國家級藝術協會的會員就有130余人。在臨朐,即使行走在田間地頭,不識字的老農也會從“頭戴金冠壓雙鬢,帥字旗,飄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詞中熟知穆桂英、楊家將,把家國情懷刻在心里;初學說話的小娃娃也會吟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童蒙中領略到山川湖海的氣度胸襟。
小戲小劇傳承發展亦是如此,臨朐豐富人才培養、招募、引進形式,多措并舉壯大小戲小劇創演隊伍。
實施“朐藝繁星”全民藝術普及工程,分級開展文化培訓、開展訂單式文藝培訓,將藝術普及從“廟堂之高”推向田間地頭,每年開展流動性、菜單式文化培訓500余場次,惠及群眾10萬余人次。
鼓勵專業院團、莊戶劇團和戲劇愛好者積極投身小戲小劇創演活動,全力培育壯大小戲小劇創演隊伍,形成全縣小戲小劇創演矩陣,“鎮鎮有劇團,村村有隊伍”成為臨朐小戲小劇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邀請知名戲曲戲劇專家,助力全縣小戲小劇創演工作。多次邀請國家一級導演楊琨、國家一級作曲欒勝利、國家一級演員張玉臻、國家一級導演隋永毅、國家二級編劇王文章等知名專家參與劇目創演工作,打造了周姑戲《特別約會》《錦上添花》《黃河情》《重生》、快板劇《圖啥》、情景劇《幸福路上》等優秀小戲小劇。
“推動群眾性小戲小劇創演推廣工作深入開展,群眾不僅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朱占花介紹,基于此,臨朐通過建立縣鎮村三級文化人才隊伍,實施文化人才“十百千”培訓工程,開展“文化下鄉”“文企聯姻”、莊戶劇團“進城比武”、民間藝人“擂臺比拼”等活動,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實現“村村有隊伍,人人能演出”。
場院上擺起“龍書案”,家門口唱起周姑戲
“把文化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送進百姓的心坎里,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縣政協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宿萬巡介紹,對文化底蘊深厚的臨朐而言,小戲小劇如何傳承發展有了遵循,變的是如何更好地迎合百姓口味,不變的是讓百姓大飽“文化口福”。
“這家伙什兒真全咧!”“你看,那好像是大提琴哎,電視上都是外國人拉呢!”“板胡和揚琴的手法真不賴!”“那敲打的也很給勁兒嘛!”在冶源街道某某村“百臺小戲進千村”活動現場,演員們還沒上臺,村民們的注意力全在戲臺下的樂師們身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其中有幾個懂行的甚至湊上前,跟著鼓點“律動”起來。
“都是農民!都是我們村里的人!”周姑戲《黨的恩情說不完》的總導演兼總編劇馮美娥看到村民議論個不停,便緊著上前提高嗓音說道,像是在解釋,又似在炫耀。聽到這句話,樂師們敲打得更賣力了,鼓點琴聲纏繞成了一片。
村民劉楊說:“現在,大家伙兒在地里干完活、吃完飯,最大的樂趣就是聽村劇團吹吹打打地唱戲。”自從有了劇團,村子明顯變得熱鬧了許多,村里人常常一邊聽戲、一邊閑諞,融洽得就跟一個大家庭一樣。
堅持“政府搭臺、文化唱戲”,臨朐立足百姓大舞臺年年搞活動、場場做出彩。貫穿全年的“唯實惟先、更好臨朐”系列文化活動,每年400多場次、參與人員20萬多人次的群眾文化藝術節、“一村一年一場戲”文化惠民演出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小戲小劇等曲目都是必演的壓軸好戲,讓與黃土為伴背朝天的村民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活力和希望,一臺臺藝術盛宴也喚醒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們的文化自覺,從頭發花白的農民到村小里的“紅領巾”,都有滿滿的“藝術細胞”。
為更好地開展群眾性小戲小劇創演工作,讓群眾過足戲癮,臨朐縣委宣傳部、臨朐縣文化和旅游局聯合鎮(街、園、區)先后推出“百臺小戲進千村”、“朐藝繁星”全民藝術普及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動,培育了一批有影響力、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為全縣各級人才參與文化活動、欣賞文藝演出、享受文化服務提供寬廣舞臺。每三年一屆的臨朐縣群眾文化藝術節,每年一次的元宵節街頭民間藝術表演、新時代文明實踐“一村一年一場戲”暨戲曲進鄉村(社區)活動、臨朐縣傳統工藝暨非遺博覽會、“一村一月一場電影”、全民閱讀等,每年開展活動近千場,如今,它已成為臨朐縣群眾文化的一塊 “金字招牌”,深深印入人們的心中,備受喜愛。
特別是“百臺小戲進千村”,以臨朐近年來創作的100余部優秀獲獎劇目為主體,走進全縣14個鎮(街、園、區)近1000個自然村,集中展示“小戲之鄉”取得的優秀成果,走進千村萬戶,將精心烹制的戲劇大餐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持續增強廣大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
“這是一種雙向的力量,‘種’下去的力和‘長’出來的力量相生相長,送下去的文化‘種’進了廣大鄉村群眾的心田。”臨朐縣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盧媛媛介紹,臨朐探索“種文化”模式,全縣349個中心村全部建起村文化大院或社區文化中心,采取“專家+文藝骨干+群眾”培訓方式,觀眾變成“創作者”,把送文化變為“種”文化,由此綻放出的是滿城如桃李春風般的絢爛景象。
文化為“小戲之鄉”賦能,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臨朐縣鐘靈毓秀、人文薈萃,遺存星斗、文脈綿長,文化和經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兩個“車輪”,人文鼎盛和經濟繁榮,歷來是互相促進、交相輝映的關系。臨朐縣堅持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不斷擦亮城市形象“金名片”,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以文化人,用人文精神塑造城市特質。臨朐以文化入手,以彌水為媒,將城市的C位都留給了城鄉居民,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群眾,在最核心的地段建設高品質的文化設施和公共空間。沿彌河先后建起文化中心(為民服務中心)、文化公園、濱河公園,布局文化雕塑、健身步道、歷史畫廊,串聯公園綠地,打造臨朐特色文化風情帶。
許多外地客人來到臨朐,首先會被臨朐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吸引。來到臨朐人家中做客,會發現每個家庭中會在顯眼處懸掛字畫,每個家庭中也一定有至少一人會寫書法或者會畫國畫。會唱曲的小媳婦、喜丹青的老大娘、能編劇的莊戶漢……作為“小戲之鄉”,臨朐縣“草臺戲班”“莊戶劇團”比比皆是,活躍在民間的鄉土劇團、秧歌、高蹺、周姑戲等農家文藝班和莊戶劇團就有400多支,文藝骨干有8000多人。
正是臨朐厚重、純真的文化積淀,塑造了臨朐人“質樸、誠信、耿直”的精神面貌,構建了臨朐主動謀發展、謀富裕的內生動力。
以文惠民,升級文化事業提升民生品質。縣級層面,打造主題多元、共享共贏的現代化新型公共文化設施,投資8.2億元建設7萬余平方米的為民服務中心,配套建設并免費開放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美術館等,建成323處“幸福來臨”惠民綜合體,設置書畫室、歌舞活動室等,推動“三館”創建為國家一級館。鎮村級層面,在14個鎮街全部高標準建設“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發揮志愿服務力量,每年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00多次,服務群眾8萬余人。村級層面,建成349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0處歷史文化展示場所,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餐廳”。
以文興業,繪就奇光異彩的產業圖景。以文聚力、以文興業、以文興城,文化“軟實力”,練就產業“硬實力”。臨朐縣充分發揮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把握機遇、創新思維,不斷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力和活力,拉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縣擁有雕塑產業企業724家、個體360家,奇石產業企業118家、個體1159家,紅木產業企業50家、個體129家,書畫產業企業21家、個體114家,其中規上文化企業30家。2023年,臨朐縣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5%。
臨朐著力在傳統文化“兩創”上下功夫,以“沂風朐韻”“駢邑古韻”非遺聚集區為引領,吸納優秀非遺項目60余項,在全縣14個鎮(街、園、區)打造“非遺在社區”規范化示范點35處、標桿示范點13處,建成非遺特色村40余個,帶動6000多人就業,非遺產品線上營銷額每年近8000萬元,人均增收2萬元,實現非遺傳承、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壯大多贏,入選全省首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以文潤城,推動文化與城市發展融合共興。作為臨朐這樣的縣級城市,要想在文化建設和城市建設找到結合點,只有實施差異化戰略,突出地方特色,才有可能找到出路。建設4200平方米的城市會客廳,布局山水之間、古駢風雅、臨朐味道、書畫之鄉等八大板塊,立體式全面展現臨朐縣經濟社會和歷史人文,彰顯城市文明新風貌。
投資3000萬元提升改造李家莊龍泉小街,打造夜間文化打卡地,入選首批“好客山東”文旅市集。投資10億元建設萬達城市綜合體,實施城區夜景改造提升工程,大力發展夜經濟。布局一批符合城市空間環境特色和人文特征的城市雕塑、文化小品,以繡花功夫實現公共空間微整治,塑造有格調、有溫度的文化空間,城市辨識度進一步提高。
“應當把‘以文興業’作為文化建設的支撐點,將文化與產業一體謀劃、系統推進,既謀求經濟上的增收,也實現文化上的增值,實現文化與產業‘雙向奔赴’,打造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瑩有介紹,臨朐縣堅持“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將人文優勢全面融入經濟發展中,連續三年獲評濰坊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一等獎,連續兩年榮獲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深耕山水稟賦,激活文化因子,“小戲之鄉” 臨朐在文化振興之路上一路高歌,是臨朐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生動縮影。這些文化現象和行動吹拂進彌河岸畔每一個角落,塑造并鑄就新一代臨朐人尚禮自信的文化風骨。
轉載自:山東商報·速豹新聞客戶端
媒體人:胡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