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除了吃啥補啥,還有虛不受補。生病時吃得清淡充分休息,才能走向康復。
隨著對慢病研究的逐漸深入,藥物從以往的絕對C位慢慢淡出,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證實,生活習慣的糾正不可或缺。
如每晚睡眠時間小于5 小時的人蛋白尿發生率是7-8小時人的2倍;血壓每升高10 mmHg,心臟衰竭、腦血栓、腦出血、腎損傷的風險事件就會上升20%;無癥狀高尿酸血癥不僅會導致痛風及腎臟疾病發生,而且會加重已有的腎臟損害,使腎衰竭的發病風險增加3~10倍;吸煙越多,越容易發生蛋白尿,即使每天吸煙量在20支以內,也足以顯著增加蛋白尿風險等等。
這些研究成果為醫生將生活管理納入醫囑和病因溯源范疇提供了足夠的底氣和自信,同時也重建了患者對于治療的慣性想象:不是被動等待治療干預,而是積極參與其中。
某個角度上看,這是返璞歸真。
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早有記載:“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的壽命受自身行為影響,其中的飲食、起居、疲勞程度都是個人可以控制的因素。換言之,人們要重視生活管理。
從理論到現實,做好生活管理又是最難的。竹林七賢里的嵇康提出了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虛精散。”古往今來一直如此,道理越簡單,執行越困難。
病人容易在“吃”上吃虧,也是由于“吃啥補啥、以形補形”等觀念的廣泛流傳。通過“吃吃吃”來自我療愈的患者不在少數,他們在想象中將吃進去的脂肪、蛋白等營養輸送給受損的腎臟。
可惜,對于正確觀念的理解不深刻和不加分析的濫用導致一錯再錯。
《本草綱目》中確有“以胃治胃、以心歸心、以血導血、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以皮治皮”的說法,但以形補形的說法更多是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藥性。至于治療,中醫始終強調辨證,講究因人施治,從不一概而論。
補腎很重要,但如何補需要具備正確的醫學常識,尤其在腎臟受損以后。
像燉雞湯、燉排骨等“補品”,富含高蛋白、高油脂,除了能增長體重,讓人看起來魁梧強壯以外,也會加重血管內瘀阻,增加腎臟負擔,與治療方向背道而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