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大明九邊城關,再說起義的事兒。
九邊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和固原鎮。
下面開門見山,五個原因使得明末起義始于陜西,社會、軍事、地理、政治全部包羅,這五個原因林林總總面面俱到。
第一大明前中期最大的敵人不是遼東女真,而是被太祖趕到大草原繼續放牧的蒙古。
大明不想和蒙古玩兒,蒙古需要中原王朝各種生產物資,雖然雙方開過自由貿易市場,各取所需,經濟摩擦又會導致更多的戰爭,所以雙方整體還是打得多。
大明所謂能夠抵御蒙古南下的名將們,基本都是靠和蒙古做生意完成的。純靠打,除了馬芳、戚繼光、李成梁這些少有的猛人,大明很少有將領具備拉開架勢和蒙古干仗的能力。
陜西是大明和蒙古對峙最前線,為保證陜西防線穩固,大明先后在這里設立了延綏、寧夏和甘肅三鎮。
明英宗奪門復位后,蒙古鐵騎染指河套地區,大明又設立了固原鎮。
九邊城關,一省占四個,可見陜西地位重要,可負擔更重。
有句話:天下各鎮、十三省,地方險遠無如陜西之難,公私匾乏亦無如陜西之甚。
可見陜西的艱難。
當時陜西不但供奉四鎮軍費,被封在陜西的秦王等老朱家的豬子豬孫們的工資也要陜西供奉。
當然,軍費的消耗還是占大頭兒,比如嘉靖朝,陜西每年可征收糧食160萬石,要把112萬石運往四鎮,占據了70%。再加上其它各項支出,陜西財政完全扛不住。
再加上惡劣環境和糟糕的交通,使得運輸糧食更加困難。
古代有水路運輸就發達,但陜西沒有,只能靠牛馬,比如米脂以西,都是沙漠,糧食運過去跟西天取經一般。
這種情況使得陜西軍民負擔都很重,老百姓流離失所,士兵吃不飽穿不暖,窮則思變,這個變就是亂。
第二失敗的改革,除了陜西供應四鎮糧食,河南和山西也負責供給。還是交通問題,河南和陜西糧食運過去更加艱難。
于是明廷進行改革不再運糧,折算成銀子。然而銀子不能當飯吃,邊鎮銀賤糧貴,士兵本來只能吃八成飽,現在拿銀子只能吃四成飽,為了吃飽飯就群起為盜。
第三不得不說的遼東。
為了和后金死磕,大明不要命地征遼餉,陜西各地軍餉經常出現壓縮、拖欠情況,使得陜西邊兵忍無可忍走投無路,只能走上造反這條路。
而陜西兵多次調往北京勤王,軍餉不繼和經常潰敗,使得參與起義的人更多。
當遇到旱災,本來明廷還有能力賑災,可錢糧都用了遼東,明廷沒能力救濟陜西。
所以陜西和遼東屬于大明的東墻西墻一起塌。
第四民風問題。陜西四鎮常年在對抗蒙古第一線,下馬種地上馬砍人是常態,自古精兵名將輩出。
杜甫詩中就是何況秦兵耐苦戰。《宋史》也寫道秦晉銳師。
大明從建國就是依靠東南財富和西北精兵,大量的陜西邊兵加入起義,使得起義軍實力強大,讓起義聲勢越發上揚,不易撲滅。
第五陜西優勢的地理位置。出了函谷關隨便打,退到函谷關誰都打不著。
這種特點使得明廷剿滅起義非常不易,而起義軍則是進可攻退可守。
各種惡劣環境和起義優勢因素全部集中陜西,因此,明末起義首先在陜西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