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很多農村曾經掀起一陣“合村并鎮”或者叫“合村并居”“村莊合并”的熱潮。理論上說,合村并鎮之類的村莊合并,是把人口大量減少的“空心村”,由多個小村子,合并為一個中心村,這樣就能杜絕“空心化”,有利于村子的快速發展。
合村并鎮在很多地方都搞的轟轟烈烈,比如說山東省的村鎮合并尤其引人注目,進度也比較快。在合并中,山東一些地方強制要求農民上樓,沒有尊重農民的意愿,把大量村莊“一刀切”進行合并。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地方的村莊合并中,農民不僅要放棄宅基地、老房子,想要住進新村的樓房,還要額外多拿出幾萬、十幾萬,才能買一套新房。
還有的地方,農民合村上樓以后,依然還是種地為生。然后發現,上樓了種莊稼,什么都不方便:農具往哪放?收的糧食放在哪?農機車輛停在哪?上樓后生活成本也高了,有水費,有的地方還有物業費,并且自己種菜也不方便了,以前有院子可以在院子里種菜種水果,現在都不行了,都要花錢買。
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之前一度“轟轟烈烈”的合村并鎮,讓不少農村人有了意見,最后被叫停了。不過,這些原因,并不完全是合村并鎮導致的,只是實行中采取了不當的措施。由于“空心村”越來越多,合村并鎮是注定要繼續推行的。
最近兩年來,一些地方就出現了“升級版”的合村并鎮,同樣是村莊合并,但現在就跟以前不一樣了,解決了之前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得到了農民的大力支持。
在山東臨淄,近年來通過“跨村聯建”,將多個小自然村合并為一個大村子,讓農民集體上樓,從而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活。當地在村莊合并時,通過每家每戶抽簽選房的方式,讓多個村子的村民都住進新樓房。
更重要的是,村民上樓只是開始,上樓之后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現在農民種地掙錢少,為了留住村民,讓大家不用出遠門打工就能掙錢,當地還積極發展產業,引進多個工廠,讓村民在村里就能打工掙錢。
雖然收入上,跟去南方打工還有一點差距,但已經比種地高了好幾倍了。不用出遠門,不用讓老人孩子成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就能多掙錢,村民自然都愿意。
當地村民說,在廠里工作,一天干五六個小時,還有休息日,一個月就能純收入四五千元。而種幾畝地一年的純收入,可能也就四五千塊,也就頂上班一個月。
僅當地的工廠,就能吸納不少人就業。而除了工廠之外,新合并的村集體,還組織了其他類型的企業,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有文化工坊,就業人員大都是本村村民。
通過讓大家在家門口的企業上班,有效解決了村民種地難的問題,因為打工能掙錢,誰還愿意種地?都租給種糧大戶和農業合作社了。并且還避免了因外出打工而出現的“空心化”問題,讓新村不再成為“空心村”。
這樣看來,并不是說農民不愿意合村并鎮,而是要解決合村并鎮之后的問題。上樓后生活方便了,但是生活成本也高了,只是建新樓,讓農民搬進去,其他的都不管,上樓之后怎么生活呢?
類似山東臨淄這個地方的合村并鎮,解決了上樓農民的后顧之憂,不僅不影響生活,反而增加了收入,當然會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希望這樣的合村并鎮會更多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