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父母要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和鏡子。
父母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意味著要能耐受住和消化孩子的情緒,而不能懲罰或者回避孩子的情緒。
最根本的一點是父母要能調節自身情緒,不能把指向他人的負面情緒轉向孩子(這在夫妻關系不睦的家庭十分常見),反而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情緒垃圾桶。
當孩子表達各類負面情緒時,父母指責或者表現出惶恐都是在懲罰孩子,都是在暗示孩子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爸爸、媽媽很生氣、很嫌棄、很害怕,孩子漸漸便會把父母的不適應的部分內化進來,形成異己的自體,并在未來的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來,從而變得情緒不穩定,且低自尊。
當孩子表達各類負面情緒時,父母不能以轉移話題,勸他想開點來回避情緒,否則孩子未來可能會回避真實情緒,這是一種偽穩定的假象,嚴重壓制情緒。
父母成為孩子情緒的鏡子是指,當孩子表達任何情緒時,父母都可以傾聽和進行適當的回饋,這對兒童來說特別重要。
當孩子哭泣時,淚水可能包含了多種情緒,例如、憤怒、傷心、恐懼、懊悔、羞恥、內疚,孩子可能難以細化和命名,父母可以嘗試著一種好奇和共情的方式替代孩子說出來,以得到孩子確認,就仿佛一面鏡子一樣照出孩子的內在世界。
當孩子體驗到各類負面情緒時,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游戲的方式,例如扮演各種角色,表達或者宣泄出來。
特別是當孩子表現得很害怕和恐懼時,說明孩子處在了心理等同模式中,這時父母要試著幫助孩子區分幻想和現實。
例如,當父母表現得生氣時,孩子可能放大了父母的生氣和攻擊性,父母要誠實地說出孩子準確的部分(父母確實有點生氣)同時又要告訴孩子你沒有他想象得那么生氣,而且與生活中類似的現象聯結起來,用細節提醒孩子放大了恐懼。
如果孩子對外在事物感到恐懼,例如,坐電梯、怕黑、擔心坐火車發生事故,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經驗和克服,用現實檢驗來證明他的過度放大的部分。
最后,回到題主面臨的情景:八歲多的孩子遇到不開心就哭得眼淚嘩嘩,生氣就大聲叫喊,做了不好的事就逃避。
面對孩子遇到不開心就眼淚嘩嘩,父母可以問孩子:“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你這么不開心呢?你能告訴爸爸/媽媽嗎?”然后說:“看來你現在有點傷心,你能說說你現在的心情嗎?爸爸/媽媽愿意聽聽!”
至于孩子生氣了就大聲喊叫,這種宣泄方式和憤怒情緒本身是匹配的,只是程度上需要調節,而不是全面否定,只要不過于頻繁和影響到別人,父母就不用刻意矯正,而是等待孩子情緒平復即可。
然后,再去拆解孩子生氣背后的動機和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并試著教授孩子情緒調節的方法,例如,深呼吸等。“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就逃避”,這句話實在太模糊讓人難以準確回應。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情緒的穩定是在各種情境中能相對適應性地體驗和表達情緒,不破壞自己的內在和諧和自尊,以及不太傷害人際關系,而并不意味著孩子從來不發脾氣,不發脾氣的孩子太壓抑,太可憐,也幾乎是不存在的。
——袁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