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斌 何飄飄 著
天真和不那么傷感的
歐洲小說品鑒
1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天真和不那么傷感的歐洲小說品鑒。在作者看來,文學創作與鑒賞能超越地域、性別或偏見,“經典小說”更橫貫了專業、觀念或思想的藩籬,成為整個西方乃至跨越東西文明的不朽之藝。
本書通過介紹作者生平、歷史背景、藝術精神,尤其是文本細讀等,與讀者一起探索九位小說家如何創作出值得不朽與美名的文學佳作,體驗情感與思想的交融、古典與現代的沖撞。
2
作者簡介
陸浩斌,浙江嘉興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意大利比薩高等師范學校聯合培養博士。
何飄飄,浙江杭州人,自由作者、譯者。
內容簡介
3
本書以九位歐洲著名作家及其九部作品作為討論主題,和讀者一道敲開歐洲經典小說家與小說的大門。作家們分別來自西班牙、俄國、英國、愛爾蘭、德國、意大利、捷克、法國和土耳其,其文學活動時期覆蓋了西方現代小說興起并發展至今的400年。
4
目錄
序言 小說不小
第一章 以后我是國王,你是總督——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第二章 您是我唯一的朋友,這里只有您一個人愛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
第三章 翡冷翠與中世紀的終結——E. M. 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第四章 雌雄同體的綠色的理性、愛與激情——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第五章 凝固時間里的病、床、啤酒、雪茄還有妖魔——托馬斯·曼的《魔山》
第六章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第七章 母親腹內的諾亞方舟以及詩人與小說家的區隔——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
第八章 既女性又社會視角筆觸下的婚姻、恥辱感、寫作養成——安妮·埃爾諾的《一個女人的故事》
第九章 明格爾的玫瑰與利維坦——奧爾罕·帕慕克的《瘟疫之夜》
天真和不那么感傷的結語
5
精彩書摘
本書的副標題為“歐洲經典長篇小說九種”,也許除了“九種”之外,歐洲、經典、長篇、小說這四個詞均會遭到不同層面的質疑。俄國或土耳其地屬歐洲或西方嗎?帕慕克或埃爾諾算是經典嗎?福斯特或卡爾維諾還能保證其經典席位多久呢?《窮人》的字數是否夠得上“長篇”?《一個女人的故事》是小說嗎?
要的就是這種質疑。若能湊成九種質疑配上本書之九位作家的九部作品,則更“似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在《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談到了對作為思考和分析的文學批評的肯定,其實對他而言,這指的就是小說批評——對小說的閱讀和研究,在小說中延展思緒,于小說史內發現接續與創造。這意味著反復閱讀小說大作,首先像巴赫的“發燒友”或《老友記》的“忠粉”那樣重復自己的動作,其次也要有一定的思想力和判斷力以便深入小說本身的邏輯,不為外在的哲學、政治、歷史、經濟、意識形態甚或情感所左右。昆德拉提到,“是對當前雜色紛呈的世事置若罔聞,而一心爭論一年前、三十年前、三百年前誕生的作品的文學批評;是試圖抓住一部作品的新鮮之處并將它銘刻在歷史的記憶之中的文學批評。假如沒有這樣一種隨時與小說史相伴的思考,我們今天就會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喬伊斯、對普魯斯特一無所知。沒有它,一切作品就會在經受隨意的評判之后迅速地被人遺忘”。昆德拉有著比如對奧威爾的政治生理上的厭惡。一旦發現某種觀念先行、小說淪為傳聲筒而非唯一可取形式的情況發生之時,昆德拉會變得像納博科夫一樣“暴躁”。也許,這是因為昆德拉和納博科夫都是感傷的小說家和小說批評家吧。而在赫胥黎娛樂至死的“美麗新世界”里,奧威爾則無疑是一個天真的小說“米蘭達”。
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的最后,哈羅德·布魯姆曾以“哀傷的結語”作為收尾,但他畢竟隨之附錄了長約50頁的經典書目以饗讀者。請注意,這篇書目中的任何作品,他一定通篇細讀過一遍以上。故而,他的哀傷在于這些經典詩歌、戲劇、散文和小說將不再被人所閱讀,或者更糟糕——將被人用“憎恨學派”的理論所歪曲和貼標簽。莫洛亞的《追尋普魯斯特》中記載了普魯斯特說過的一句話:“一部有理論的作品,猶如一件沒有去掉價格標簽的商品……”
不讀而論且發,于我如浮云。不讀經典小說,但在寫論文時引用并發表該論文于核心刊物,對我來說是最大的笑話,也是最可憐的精神自戕。昆德拉生于1929年4月1日,也就是愚人節。他是有充分的幽默感的,他于2023年7月11日去世,而這并不阻礙我們繼續閱讀他的小說和小說批評。此外,隨后我們不是還有創作小說兼小說批評的雙料大作家如略薩、帕慕克嗎?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早就重復地道出了先賢所共知的現代人文之道:“對于現代的世俗化的個人來說,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種更深刻、更淵博的意義,方法之一就是閱讀偉大的文學小說。我們在閱讀它們時將理解,世界以及我們的心靈擁有不止一個中心。”“偉大的文學小說——如《安娜·卡列尼娜》《追憶似水年華》《魔山》《海浪》——對我們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們創造了希望和栩栩如生的幻象,認定世界存在中心和意義,因為它們支撐著這個印象,從而在我們翻動書頁時給予我們快樂。”“閱讀小說的使命并非為整體景觀作出一個全面判斷,而是在愉悅中體驗每一個幽暗的角落、每一個人、景觀的每一種顏色和細微差別”“托爾斯泰稱其為生活的意義(或者無論我們稱其為什么),那個我們樂觀地相信其存在卻又難以到達的地方。”
中心但不止一個中心,意義但不要固化意義,哀而不那么感傷,天真卻始終求真、保真。小說或文學被利用與誤讀,從其誕生之始便“向來如此”,但這并不妨礙小說的“卡塔西斯”指向最初的人的教化與最終的人的超越,以及……行走到人生中途的愛的追尋。正如莫洛亞所言:“我們將必須說明,普魯斯特如何通過一種類似隱修士的進程來達到這種對塵世的完全棄絕,他又是如何逐漸毫不惋惜地放棄塵世的一切財產,最后,他如何把自己痛苦的一生的終結稱為永恒的愛。”愚人節暫時過去了,生活還要繼續,幸好還有小說。
本書為“師說”系列叢書之一
另有《教育的光和影》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