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勞倫成為一個湊單神器,是個必然事件。
「老錢風門面」拉夫勞倫,怎么就成了湊單神器呢?
大家知道,每年雙十一,天貓都有很復雜的滿減機制。88vip會員的話,還有專享的「滿1500-120」、「滿5000-400」的大額優惠。
那么,如果我買不了這么多東西,又想享受優惠,怎么辦呢?
那就買上幾件高客單價的商品來湊單。只要在商品出庫之前光速退貨,退款就能秒到賬,用最低的成本,拿最多的優惠。
于是拉夫勞倫莫名其妙,成了湊單界頂流,據說一口氣買出了16億的天量銷售額,另外一邊,也刷出了95%的龍級退貨率。
數據未必真,但湊單這事兒反正是顯學了。
不過這事兒還真不怪消費者。
最該為這件事背鍋的,其實是「跨店滿減」。
作為電商行業最臭名昭著的促銷方法,「跨店滿減」幾乎每年雙十一都能被消費者罵上熱搜。
平臺會用各種復雜的互動小游戲提升領券門檻,制定嚴苛的規則把所有你想買的商品都排除在優惠范圍之外,還有各種「滿1000減40,滿8000減800」的高客單價滿減,讓我等普通消費者看得著吃不著。
滿減的玩法之復雜,即使你用上計算器,也免不了一頓操作猛如虎,到手減了兩塊五的尷尬境地。
從商家到消費者,天下苦「跨店滿減」久矣。
那么,跨店滿減又是從何而來呢?
01
這里要提到一個關鍵產品——購物車。
我們常說,早期互聯網的產品,都源自對現實世界的模仿。
電商也不例外。
2007年,淘寶也第一次把購物車功能搬上平臺。
此前的淘寶,只支持「一次一件一付費」的結算方式。如果大家有印象,早年想要網購付款,還要在電腦上插U盤一樣的網銀,網銀還只支持IE瀏覽器,那是相當的不方便。
還好那個時候,網購還只是少數人的嘗鮮行為,大家也不會高頻網購,麻煩就麻煩一點啦。
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具備了齊全完整的產業鏈,市民消費力也日漸增強,電商市場開始初具規模,就需要更便捷的購物流程了。
只不過,購物車之于電商平臺,除了是個簡化流程工具,更是一個很好用的運營工具。
有了購物車,搞各種滿減促銷成為可能。平臺能以優惠券為誘餌,引導用戶多購買一些湊單商品,產生更多的消費。
如果沒有購物車功能,那類似店鋪券、品類券、跨店滿減券、vip大額滿減券,這些復雜到逆天的優惠玩法都不會存在。
可以說,在電商發展的早期,購物車和滿減優惠對整個行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這也是為什么,無論是淘寶、京東還是其他中小型電商,購物車都是標配功能。
而且隨著電商不斷發展,購物車也不再是簡單的「結算工具」,很多人直接把它當成收藏夾來用,只要有心儀的商品都會往里放,等到購物節或者大促的時候,用一個美麗的價格把它們買回家。
一個數字是,2012年,天貓的購物車只能容納50件商品,到2015年擴容到100件,2016年擴容到120件,2021年擴容到200件,2022年又擴容到300件。
購物車一次次擴容,側面印證了電商行業這一段狂飆突進的歷程。
02
那么,這套「滿減湊單」玩法是什么時候落伍了呢?
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拼多多的出現。
和傳統電商平臺不同,從誕生之初,拼多多就沒有購物車,想買啥直接下單買了就是。
沒有購物車,也就沒有跨店滿減,全場紅包之類的東西,直接把補貼折扣給到每一款商品。
就是這么一個簡潔的購物體驗,讓拼多多創立短短3年,市值就超越了京東,去年甚至一度超越阿里。
拼多多的出現,標志著購物車滿減這套玩法開始落伍。
為什么拼多多不需要購物車?
我的看法是,淘寶京東這些貨架電商,本質上是shopping mall和超市在賽博世界的鏡像,遵循的是「店鋪本位」,平臺運營的最小單位是店鋪和品牌。
無論是收取廣告費,分發流量,或是制定優惠政策,都是以「店鋪」、「品牌」為單位進行的。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雙十一,天貓發布的各種戰報排行榜,榜上有名的都是「xx品牌旗艦店」、「xx品牌官方店」,而不是xx款球鞋,xx款手機。
既然是「店鋪本位」,那么跨店購物,購物車就是不可缺少的。
但拼多多這類新型電商,早已超越了對現實商超的模仿,它們弱化了商家的存在感,直接把所有的補貼,所有的流量,都直接注入一款款具體的商品。
可以說,拼多多是一個「商品本位」的平臺。
另外,拼多多也拋棄了運動式的促銷,而是利用精準的推薦算法和龐大用戶群帶來的議價能力,創造了一個低價螺旋,讓廠商自己卷起來,創造出一個常態化的低價環境。
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一年四季不間斷地百億補貼。
因為常態化的低價,消費者很少在特定的時候打開拼多多來一波大采購,而是什么時候需要什么就直接下單了,購物車和滿減就徹底不需要了。
畢竟,沒有人去樓下小賣部順手買個東西,還要推個購物車對吧。
「店鋪本位」和「商品本位」,就是淘寶天貓和拼多多之間的根本區別。
前者意味著平臺服務的第一對象是商家,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幫商家賣更多貨,賺更多錢展開。
后者意味著平臺服務的第一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能買到更低價的商品,得到更絲滑的服務,才是平臺的終極目的。
兩種商業模式并沒有高低之分,都能產生偉大的企業。
但當購物車模式碰上滿減,就容易出現犧牲者。
03
所以拉夫勞倫成為一個湊單神器,是個必然事件。
在傳統電商的模式里,平臺、消費者、商家,從來就是個不可能三角,任何規則都不可能同時讓這三者都覺得自己賺到了。
消費者這邊,是首要討好對象,特別是交了會員費的88vip,退款秒到賬+退貨包運費的服務,一件都不能落下,必須武裝到牙齒。
平臺自己呢,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財報數據也不能落下,所以跨店滿減拉GMV的傳統藝能不能丟。
這兩個角都定死了,就只能苦一苦商家了。
對平臺來說,滿減當然比打折更有誘惑力。打折只是單純便宜了,滿減才是真促銷。而且這個金額越大越好,不怕減的多,就怕不夠滿。
大家應該能發現,這幾年滿減就是通貨膨脹,原來滿200減10塊,現在滿2000減100。再滿減幾年,說不定能滿20萬減1萬。
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沒法直接拿折扣,滿減額度又大,既然有退貨機制,那我必然找東西湊單。
所以隨著滿減通貨膨脹,湊單也通貨膨脹了。原來是拿優衣庫湊單,現在就成了拉夫勞倫,等你滿到20萬,你愛馬仕也別想跑。
在每個價格區間,都有那么一個標志性品牌存在,拉夫勞倫剛好就是這個價格區間的標志性品牌。
那拉夫勞倫,就決定是你了!
而且好玩的是,這種情況下,懲罰的就是好學生。
你退貨越爽快,參加滿減越積極,名字越響亮,價格越穩定,成為滿減神器的概率就越高。
說到底,是滿減這種方法造就了這個情況,沒有拉夫勞倫,也有推夫勞倫。消費者湊單退貨是個正常行為,更應該想的是如何少用滿減,至少不再讓它通貨膨脹下去。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