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麥可思研究
“非升即走”,通俗解釋即新進教師入校時會與校方簽訂一個預聘期限(通常是6—7年),在約定的期限內,需完成一定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任務,如若考核達標,可以正式轉入長聘期;如若未能完成約定任務,則解除聘任合同,不予續聘。
目前國內高校常見的“非升即走”形式包括“預聘—長聘”“6年考核”“3+3”等。
“非升即走”,大勢所趨?
國內高校對“非升即走”制度的探索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3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實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開展試點。2003年發布的《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方案》被認為是我國高校非升即走預聘制的標志性實踐方案。
此后,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陸續實施了相關人事制度改革。深圳大學、汕頭大學等地方院校也已開始探索實行。
2014年,《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相繼獲得國家正式批準,進一步明確了教師預聘—長聘的崗位設置、崗位要求、申報條件、評審程序、考核與管理辦法、工作推進步驟與方式等。
另外,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深圳大學等也是較早實行非升即走預聘制的高校。
譬如2015年發布的《武漢大學新選聘教師聘期制試行辦法》提出,新選聘教師分類采取合約聘期制。第一類教師采取“3年+3年”或其他年限構成的合約聘期制,聘期內符合規定條件者納入事業編制。第二、三類教師由各單位自聘,人員經費由設崗單位自行承擔,原則上不納入事業編制,按照學校非事業編制人員管理。 2016年發布的《重慶大學教師預聘制管理辦法(試行)》提出,教師預聘制設預聘用期和終身聘用期,實行合同聘用,采用年薪制。預聘用期包括1-2個聘期,每一聘期為3年,設助(理)教授職位,終身聘用期設副教授和教授兩級職位。
不搞“非升即走”成“競爭優勢”?
非升即走預聘制確實能幫助高校篩選并保留優質人才,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和發展潛能,但教師群體也確實承受著更大的競爭力和壓力。
網上可以看到一些新進校的青年教師抱怨其任教崗位任務過于嚴苛,擔心拿不到長聘教職,合同到期就要走人。
近兩年還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有些高校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時開始強調不施行“非升即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去年4月發布的“高層次人才招聘啟事(2022年)”中用異于其他內容的字體及顏色特別標注“提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采用‘非升即走’或類似招錄模式,不實行競爭性淘汰!”
圖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網站
不采用非升即走預聘制,缺少監督激勵機制,如若部分老師“偷懶”怎么辦?
面對這一問題,一些高校確實有自己的苦衷和想法。有高校工作人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透露,不采用“非升即走”的策略的決定,只是因為學校的一些校區剛剛成立,希望能以此增加對某些人才的吸引力。未來時機成熟時,學校依然會施行“非升即走”。
{數據鏈接}
教師眼中,真正具有工作吸引力的高校應具備哪些要素?“新浪-麥可思 大學教師滿意度”分析數據顯示,受訪教師中65%的人認為“個人的學術/職業發展能夠得到有力支持”,49%的人認為“晉升制度公正、透明”,48%的人認為“能參與學術項目并擔任關鍵角色”。
長期關注高校教師問題的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劉進指出, “幾所學校對于‘非升即走’制度的‘書面拒絕’,并不意味著這項制度已經迎來所謂‘拐點’。這一制度仍是國內高校教師制度改革的大勢所趨。”
劉進認為,一些高校人才招聘時不采用“非升即走”的策略,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部分高校的內部機制尚未理順,二是針對一些教師對于國內“非升即走”的不滿情緒,有些高校希望能在學術勞動力市場上“反其道而行之”,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非升即走”,何時用怎么用?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談非升即走預聘制時表示,預聘制是中國高等學校二十年來最重要的人事改革。是中國高校質量提高、學術進步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否用預聘制不是問題,各個學校何時用預聘制,怎么用好預聘制,都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仝澤民和楊柳在《高等教育評論》上發表的《國內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實施情況與優化路徑》一文談到國內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優化路徑,提出了三大建議:
(1)細化崗位分類,實行分層的“多元”考核標準:
一是要對教師崗位進行全面細化分類。結合學校類型和辦學特點,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實行多元評價體系;
二是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標準。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探索設立“教學型教授、副教授”,開辟雙通道,不過教學型教授的社會認可度與含金量如何,還有待時間驗證;
三是要優化評審機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評價過程中,應制定出不同崗位教師的關鍵績效指標、準入標準和流轉程序,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弱化量化考核要求,注重標志性成果的影響力、原創性、社會貢獻度。此外,大學教師的管理和考核應該由獨立運行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進行,評聘考核過程不僅要看重教師的學術能力與貢獻,還需要參考教學能力、對院系的服務貢獻等指標,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制訂考核標準、組織實施。
(2)實行“雙軌制”,允許教師在兩種制度中切換:
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政策落地推廣過程中執行兩套制度,采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一套是“非升即走”制度晉升體系,另一套是傳統職稱聘任晉升體系。實施新老辦法并存的“雙軌制”,保留原有的“師資博士后+講師”的體系,與此同時,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和崗位設置情況,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專業教師試行“非升即走”,而本校現有的博士后、師資博士后、講師也都可以進入該序列。目前國內試點的高校,有些通過資源的配置調整已經允許專任教師在兩種制度中切換。
(3)及時填補漏洞,完善制度配套保障體系:
一是認清制度的適用范圍,提高審核通過率。國內高校要立足發展定位和崗位需要,認清制度的適用范圍。
二是共同營造人才自由流動氛圍。“非升即走”制度的順利實施需要有人才自由流動做支撐。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攜手完成制度設計,促進人才在高校間的自由、合理、有序流動。
三是不斷完善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在預聘期間,高校需提供較好的資源傾斜,充分保證發揮學術潛力的外部條件,給予新引進人才足夠的資源支持和時間保障,包括相對較高的薪酬待遇、較優的科研啟動經費、足夠的研究生招收指標、相對較好的辦公和實驗條件等。
非升即走預聘制不論是對于教師個人發展,還是高校發展,均有積極意義。 雖然國內部分高校推行這一制度過程中,仍面臨著種種困難,但隨著對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優化,相信更多教師定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主要參考文獻:
[1]教育部網站、武漢大學網站、重慶大學網站等.
[2]民盟中央:完善高校青年教師“預聘制”.中國教育報,2022-03-03.
[3]國內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實施情況與優化路徑.高等教育評論微信公眾號,2021-05-27.
[4]中國高校人事制度:關鍵的改革與質量的提高.饒議科學微信公眾號,2021-06-11.
[5] 拒絕“非升即走”竟成高校競爭優勢!“預聘—長聘”制為何不招一些老師待見?《中國科學報》,陳彬,2022-07-05.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