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財銀社
文章| 賈茹
編輯| 何碧
12月18日,是渤海人壽的生日,十年前,承載著無數的期待與夢想并且頂著天津自貿區的首家人身險公司身份的渤海人壽正式成立,在最初的幾年里,渤海人壽以其保費收入和利潤的亮眼表現,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中迅速嶄露頭角,然而,流水十年間,渤海人壽也走出了一波過山車式的發展歷程。
正所謂出道即巔峰,在成立的第二年,渤海人壽便開始盈利,第三年更是火速突破百億大關,成為了行業內耀眼的明星,根據其歷年財報顯示,2015年至2017年,渤海人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億、83億、1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8億、0.7億、2億元。
步入巔峰的渤海人壽并沒有將這個勢頭繼續發展下去,2018年成為了渤海人壽發展上重要的分水嶺,在此后的6年時間里,他們走出了過山車式的波動路線。
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3年,渤海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80.47億元、78.53億元、89.95億元、88.78億元、100.21億元、95.65億元。
盡管在2022年,該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首次突破了百億大關,但這一增長勢頭并未延續,去年該司跌回95.65億元,其保險業務收入已有承壓之勢。
在凈利潤方面,渤海人壽也連續六年承憲下跌的趨勢,2018年至2023年,渤海人壽凈虧損分別為7.68億元、13.95億元、27.44億元、0.5億元、12.02億元、31.01億元。該公司在六年的時間里,累計虧損額高達92.59億元。
股東的頻繁動蕩直接影響了渤海人壽在經營上的狀況,根據其2023年年報顯示,目前17家股東中,有11家股東的部分或全部持股處于質押狀態,截至報表日,公司股東用于質押的股份數量為885,800.60萬股,占累計股本的68.14%。其中,公司持股5%以上的8家股東中,僅有兩家股權處于正常狀態,其余均全部被質押。
在這些眾多股東中,頻頻出現了海航的身影,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海航系的公司對渤海人壽的穿透持股比例合計高達48.556%。不難看出,海航系在渤海人壽處于絕對控股的地位,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航系在渤海人壽成立初期所做的貢獻,也成為當前渤海人壽陷入困境的源頭。
2015年,成立之初的渤海人壽向渤海信托所持有的海航系項目投資數億元,而當年其公司的保費收入才剛剛過億,在隨后的數年實踐中,渤海人壽頻繁通過信托計劃向海航輸送資金,且投資額度連年上升,在不知不覺中,渤海人壽仿佛成為了海航的“提款機”。
然而,近年來隨著海航集團深陷財務困境的狀況,海航也被迫開啟破產重組的道路,這也使得渤海人壽的投資遭遇重挫,長期虧損。截至2022年底,其歷史累計資產減值損失高達54.73億元,其中大部分與海航系壞賬相關。
雖然隨著海航集團重組的推進,渤海人壽的壞賬情況有所緩解。至2022年底,其應收款項的壞賬準備已從26.71億元降至9.76億元,但未來仍然面臨著不確定的風險。
在償付能力方面,近三年內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呈快速下滑態勢,在2021年三季度時,兩項指標已跌至2020年一季度的一半。
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渤海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跌至114%,而到了2023年末,這兩項指標已創出歷史新低,分別下跌到58%和104%。
在風險綜合評級方面,自2021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更是連續11個季度被評為C級。
根據2021年1月銀保監會修訂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要求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前兩項指標勉強在及格線以上,但風險綜合評級方面,渤海人壽已經“不及格”。
長期的償付能力不足,也直接導致渤海人壽業務開展受限,自2022年起,渤海人壽已喪失互聯網保險銷售的資格。
面對如此的局面,渤海人壽更需要專業的管理團隊來解決眼下的困境,然而,渤海人壽的總經理職位在近年來經歷了多次變動。自2015年7月聞安民擔任首任總經理后,僅一年后2016年12月被免職,自此渤海人壽的總經理一職也開始了長達一年的空缺期。
在這段時間內,趙默曾短暫擔任了3個月的臨時負責人但最終也難逃被免職的命運,2018年7月,副總經理馬昕被提拔為總經理,但僅僅兩年后,總經理職位再次發生變動。2020年6月,呂英博被任命為渤海人壽董事長,他擁有天津國資背景,而原董事長聞安民則退居二線,成為副董事長兼擬任總經理。
此外,在渤海人壽的眾多高管中,也呈現出國資系與海航系所分庭抗禮的局面,副總經理燕偉出身國資系,曾任天津市地方稅務局所得稅處處長,天保控股執行董事、總經理等職務。
1988年出生的董秘人資行政部總經理陳龍與財務總監陳皓的職業生涯均與海航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目前的高管團隊中,海航系和國資天保控股的高管各占一半,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根據近兩年的償付能力報告,1位監事和4位高管的薪酬仍舊超過百萬,報告期最高薪酬與上年一致,均為144萬元,在公司經營能力不斷下滑,市場大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高管們依舊領取高額的薪酬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熱點。
隨著退保潮的減退和海航集團風險處置的進展,渤海人壽也迎來了近年來最佳的機遇,如何緊握此次良機,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加強風險控制、推動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等措施,提升經營效率成為了打破如今局面的重要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