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馬智行(以下簡稱「小馬」)在得到商業化的資質和牌照后,該公司副總裁、Robotaxi業務負責人張寧,發布了一份《少數派報告》。
之所以叫「少數派」,是因為在輔助駕駛NOA大火、友商紛紛切換路線的潮流下,小馬還是沒有走上「沿途下蛋」的道路——雖然也推出了L2智駕方案,但它與L4的業務是并行式關系,而非漸進式的關聯,且后者一直是絕對主力。
“既然還保持著對Corner case萬無一失的追求,我們就不會再去投機去搞L2。”在12月25日,小馬在美股上市后首次與我們進行了溝通,張寧以及小馬智行廣州公司總經理——莫璐怡,解釋了外界對其技術路線和商業化規劃的各種疑問。
L2能逐漸變成L4嗎?
“我不覺得L2能逐漸進化成L4。”
張寧曾多次表示,L2和L4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是在不同的約束條件、指標、標準下誕生的產品,它們的綱領性思想也是不同的。
首先,L2產品對價格極其敏感。他認為,為保持市場競爭力,L2智駕的軟硬件成本內卷嚴重,2.5萬元可能就已經是主機廠所能接受的上限了。
“大家甚至希望是0.5萬元以下的智駕軟硬一體的方案,就能夠做到一個類似純視覺、無圖、端到端、門到門、車位到車位的體驗。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用激光雷達太奢侈了,那么他們就會傾向于卷一下純視覺方案。”
(左:張寧,右:莫璐怡)
其次,L2和L4對安全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后者需要對乘客負全責,所以對于路面上的障礙物,以及各種潛在風險更加敏感。
在張寧看來,L2是「以極致性價比為綱」的方案——它最終要去滿足的還是更多的銷量;而L4還是安全為先的理念,其及格條件不是「一小時不接管」,而是「一萬小時不接管」。
關于端到端和世界模型
在端到端興起時,小馬也很快就做了相應嘗試。“但我們依舊認為,并非只要做了端到端就一定能成功,而且端到端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張寧指出,端到端的下限需要守護,就像大語言模型需要做價值觀上的對齊。
對自動駕駛來說,交規、物理世界的規則、事故的評估,權責評判等都有一系列的標準,這些部分不可能是一個端到端的模型就可以涵蓋的。
不過他也表示,世界模型是能夠助推無人駕駛大范圍落地的關鍵點——通過多年來的演化,小馬將大量路測和仿真的驗證,發展成云端的世界模型,使其成為不斷迭代的關鍵的助推因素——一旦迭代周期越跑越快,也能夠更快地產生真實數據,從而論證方法是否奏效。
莫璐怡稱,小馬的世界模型,可以基于已有的數據去生成更多有價值的長尾場景。例如它可以生成讓車和人的行為更加激進的場景,但同時還能夠遵循物理規律。
張寧認為,路測更多是意味著終驗,而不是開發迭代摸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能否從數據當中榨取出黃金,用最低的成本處理出最高質量的數據,這才是一家公司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力。
“大家一直以來都是以開放的態度去擁抱新技術的涌現,不會因為用了什么技術就決定了命運。如果說一種技術只要用就會成功,不用就不成功,我覺得這是比較扯淡的事情。“
無人駕駛商業化5要素
1、技術突破的0到1
2、政策面的不斷包容
3、擁抱車規級的量產供應鏈
4、生態圈的逐步擴大和深化
5、現金流更健康
“嚴格來講,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商業化還沒有來臨,雖然在2022年,小馬的技術和產品迎來了0-1的關鍵節點,但它并沒有在商業化上提供太多值得吹噓的點。”
張寧表示,小馬的營運指標,需要1000臺車的量級才能達成,該目標將于2025-2026年實現。有一定基數后,才能符合制造業的的邏輯,實現成本的大幅下降。
“也可以劇透一下,我們第七代的硬件成本相較于第六代,可能會有60%-70%的下降。(2022年1月,小馬已經發布第六代采用車規級量產件的Robotaxi)
而在營運成本方面,目前小馬的一位地勤人員可以支持十幾臺車,未來可能能應對30-50臺車,地勤數量將實現大幅下降。
莫璐怡表示,地勤人員最主要的工作并非處理事故,車輛維護、補能和清洗。而目前,小馬正在研發自動化的車輛外觀清洗設備,但車內的很多部分還是會需要人工清理,者仍需要地勤人員。
法規將成關鍵驅動力
莫璐怡透露,北京和廣州等地都即將推出新的自動駕駛法規。新法規的最大意義,是會給無人車一個合法身份,同時也提供了商業化運營的路徑,使無人車跨過掛著「測試牌」的示范階段。
“北京示范區4.0的建設,核心就是要打通四環到六環。如果保守估計,2025年到2026年的時間點,大概可以完成‘五站兩場’的開放,這其實也能配合我們千臺車落地的時間節奏。”
基于方方面面準備工作的推進,她認為小馬在2025年底到2026年,能夠實現商業化的成功。
「替代人類」的爭議
關于「機器替代人類」的爭議,在Robotaxi領域一直存在。但張寧認為,這不僅僅是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而是整個自動化機器人、泛AI領域共同面對的挑戰。
如果不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很容易會陷入僵局——答案甚至會是「根本就不應發展科技」。
他舉例稱,當科技開始輔助人類后,農業、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這樣可以優化勞動分配機制,減少人們精力和時間的消耗。
例如,工作日從以前的6天變為5天,未來可能還會縮短。長遠來看,科技所帶動的產業結構轉型,最終會轉化出以低成本換來的社會福利,反饋給所有人。
“任何新興產業的發展其實對社會面是有益的。因為‘燒錢’和‘創造崗位’是等價的。我們今天不是畫餅,而是明年就要達到1000臺Robotaxi,在產業鏈上下游會影響四、五千個工作崗位。”
另一方面,要想讓自動駕駛滲透至整個社會面,并逐步取代人類司機角色,還需要5-10年的時間。屆時,中國有可能也會面臨類似香港、日本這樣的老齡化挑戰,以及勞動力下降的陣痛期。
“所以今天,我們要為‘讓出行變得更美好’提前做準備,這應該是被鼓勵的。”張寧說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