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是一種特殊的結締組織鞘,常被誤用為結締組織的同義詞,因為人們不知道它是各種表型纖維解剖結構的統稱,如膜層、深筋膜、外膜、包膜和韌帶,它們是相互連接的。
宏觀來說,筋膜是一個由不同結締組織構成的全身網絡,是在皮膚下形成的結締組織鞘,連接、包圍和分離肌肉、骨骼、神經、血管和器官。
微觀來說,筋膜都由一個獨特的細胞外基質組成,該基質又包裹著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和筋膜細胞,決定了筋膜的生物力學含量。這種生物力學內容以粘彈性表示,粘彈性決定了時間依賴的剛度,從而決定了對應力和應變的抵抗力。
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皮膚分為三層: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組織中的膜狀層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筋膜,也被稱為淺筋膜。
一圖看懂“筋膜分層”
圖1. skin 皮膚;superficial fascia 淺筋膜;deep fascia 深筋膜;EPIMYSIUM 肌外膜;muscle 肌肉;黃色球狀物(脂肪);白色帶狀物(上下支持帶)
淺筋膜是一種結締組織網絡,厚度各不相同。淺筋膜分隔了淺層脂肪組織和深層脂肪組織。淺筋膜通過上支持帶附著于真皮,通過下支持帶附著于深筋膜。在某些部位,這種聯結通過皮膚韌帶(庫珀韌帶)更加緊密,而在其他部位則較為松散。
此外,淺筋膜是一個密集神經支配的結構。研究顯示淺筋膜內有廣泛的神經分布,強調其在體溫調節、感覺和疼痛感知中的重要性,這有助于理解影響淺筋膜敏感性的因素。
深筋膜Deep Fascia
深筋膜,也稱為總筋膜,是一種強大而致密的結締組織鞘。它形成覆蓋肌肉、骨骼、神經和血管的連續鞘,幫助對這些結構進行分隔和保護。例如,著名的深筋膜層有胸腰筋膜和闊筋膜。
闊筋膜是圍繞大腿肌肉的致密結締組織,是大腿最外層的筋膜,延伸從髖部到膝蓋。在闊筋膜內,有一條稱為髂脛束的厚纖維組織帶,它沿大腿外側延伸,從骨盆(特別是髂嵴)一直到膝蓋,附著在脛骨和腓骨上。
胸腰筋膜位于下背部,覆蓋腰椎和胸椎的肌肉,由幾層纖維組織組成,是多種肌肉(如背闊肌、臀肌和腹橫肌)的關鍵附著點,通過所謂的外側縫(lateral raphe)協助這些肌肉之間的力量傳遞。
顯然,深筋膜通常根據其解剖位置命名。例如,膝后筋膜、足底筋膜等。
骨骼肌由復雜的三維結締組織支架組成,類似于蜂窩結構。這種肌筋膜架構包括幾層相互連接的結構:外膜(epimysium)、束膜(perimysium)、內膜(endomysium)和腱。
一圖看懂“肌筋膜架構”
-外膜:包裹肌肉最外層,提供保護并連接到周圍結構。在某些區域,外膜增厚形成腱膜連接組織,如脊柱伸肌腱膜,與典型的外膜具有不同的獨特功能和機械特性。
-束膜:將肌肉分為肌纖維束,充當支持框架,包裹并支撐這些束。
-內膜:在肌束內,圍繞單個肌纖維,有助于它們的正常功能。在骨骼肌的末端,腱膜與外膜結合形成腱。
-腱:是強韌的纖維結構,將肌肉與骨骼連接,傳遞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從而實現組織的拉伸和關節的運動。組織學研究顯示,骨骼肌的內膜、束膜、外膜和腱緊密相連,以便通過腱、外膜和外部結締組織鏈接有效傳遞來自肌肉間的力量到表面肌肉組織。
深筋膜和肌肉都具有密集的神經支配。骨骼肌配備了運動單位和本體感受器,包括肌梭和高爾基肌腱器,主要位于肌肉內的肌筋膜元素及其鄰近的深筋膜。這表明,肌筋膜中的力量傳遞可能影響本體感覺,通過筋膜網絡傳遞肌肉產生的力量,而筋膜中的感受受體細胞有助于身體對自身位置和運動的感知。
關節筋膜
關節肌筋膜復合體中最深的筋膜稱為關節筋膜(Arthrofascia),指的是構成關節的骨骼之間的纖維結締組織連接。關節筋膜由關節囊、韌帶、骨膜和軟骨纖維組成。
關節筋膜的連接可以分為節段性連接(涉及兩塊骨骼)或區域性連接(涉及三塊或更多骨骼)。關節筋膜在被動關節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通常,描述關節力學的關節筋膜連接有三種類型:滑液囊、韌帶和軟骨纖維。
滑液囊(synovial capsules)是密集的纖維結締組織,與骨膜相融合,并附著在形成節段性關節的涉及骨骼的末端。
在某些區域,囊的厚度增加形成囊性韌帶(capsular ligaments),這些囊性韌帶可能還與肌腱及其他類型的結締組織相結合。
此外,韌帶(ligaments)也可以形成關節,與滑液囊相比,韌帶連接區域性地將共同參與特定功能的骨骼連接在一起。
最終,軟骨纖維形成骨連接,例如椎間盤的環狀纖維(annulus fibers)和足底舟骨韌帶(ligamentum calcaneonaviculare plantare)。所有這些解剖結構(關節囊、韌帶和肌腱)通過夏貝氏纖維(Sharpey’s fibers)附著于骨膜,將骨膜與下面的骨組織結合在一起。
因此,我們將其歸類為關節筋膜,就像肌肉的筋膜可以歸類為肌筋膜一樣。
關節肌筋膜復合體
關節肌筋膜復合體(ArthroMyoFascial Complex)代表了一種全面而綜合的基本筋膜解剖概念,強調了圍繞關節的各種解剖結構之間的相互連接,適用于人類和動物。如上圖,該模型清晰地闡明了關節水平上筋膜的連續性。
從表層到深層,該模型描繪了包含表皮及真皮和淺筋膜的皮膚,接著是覆蓋肌筋膜和骨骼肌的深筋膜。此外,模型展示了與關節筋膜的側向連接,以及肌腱與關節筋膜之間的連接。隨后,模型還展示了關節下方深層解剖結構的逆向連接。
關節肌筋膜復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識到在這一復合體內部,解剖結構之間存在著力傳遞路徑。在關節肌筋膜復合體中,力傳遞路徑指的是從表層到深層以及反向的連續結締組織連接網絡。然而,我們模型的局限在于并未全面解釋縱向的肌間力傳遞路徑,這些路徑需要其他解剖解釋模型,例如肌筋膜線路(myofascial trains)。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肌筋膜線路通常不包括皮膚、淺筋膜和關節筋膜,而這些內容在我們的關節肌筋膜模型中得到了涵蓋。這意味著,圍繞肌筋膜單元的被動剛度不僅可能源于其肌筋膜,還可能來自更淺層的筋膜組織,如淺筋膜和深筋膜,以及來自關節的更深結構如關節筋膜。
此外,理解這一概念可能有助于闡明力從皮膚傳遞到骨骼及其反向傳遞的機制。例如,它可以解釋皮膚的位移如何導致壓力傳遞到皮膚下的解剖結構。這可能是各種手動治療實踐的重要影響機制。
此外,這一模型可以增強對關節、肌筋膜和深筋膜之間相互作用的臨床理解。例如,在進行次級髖關節牽引時,施加的力量不僅會施加到關節筋膜上,也會在較小程度上施加到深筋膜和肌筋膜上。
值得強調的是,相對剛度的變化會改變筋膜、肌肉和關節之間的壓力傳遞路徑。關節肌筋膜復合體通過強調表層和肌肉外部的結締組織如何干擾肌筋膜單元產生的力量,來增強臨床理解。
此外,它還表明,淺筋膜中的剛度可能會妨礙在關節動員或操作過程中進入更深層的肌筋膜和/或關節筋膜。例如,通過肌筋膜釋放軟化表層硬化的筋膜組織,對于實現其他筋膜治療的理想治療效果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結 論
本文簡單介紹了淺筋膜、深筋膜、關節筋膜的相關解剖知識,并建立了關節肌筋膜復合體的臨床模型,這是一個從皮膚到骨骼的力傳遞系統。了解這個解剖模型對手法治療師(包括物理治療師、整骨醫生、脊椎按摩師和推拿按摩師)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都在肌骨骼領域內處理筋膜組織。
來源:康復你知道
聲明:內容來源于網絡,部分內容為廣告,僅為交流學習,所有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