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住老房子的時候,就是用這樣的柴火土灶做飯的。”
“小時候在爺爺家見過這種八仙桌。”
“看著這些老房子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
日前,疏瓦魚鱗尋舊憶——薛驍百鄉土建筑寫生作品展在縣博物館展出。卵石砌置的墻腳,黃泥夯筑的墻體,鱗鱗的灰瓦……年關將至,一幢幢承載了鄉土記憶的建筑激起了人們心中的鄉愁漣漪。
這百余幅畫作的創作者薛驍百是武義縣博物館原副館長,文博研究館員,同時也是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和版畫家協會會員。年輕時,薛驍百受連環畫影響,主攻白描人物,2015年退休后,他深入武義100多個鄉村,以寫生的方式記錄鄉土建筑,目前已經積累了200多幅畫作。
“那些沒人關注的普通鄉土建筑,一旦沒人住了,很快會壞掉。”因此,薛驍百眼下更關注普通的老房子,“采風的時候看到一幢比較特殊的建筑,想著下次來畫,結果過了一周去,房子已經沒了,打了地基準備蓋新房,沒畫下來很可惜。”
在一座老房子前,薛驍百一般會先在腦海中構思好,不起草圖直接落筆,用三四個小時完成一幅作品,“不是想怎么畫就怎么畫,要講結構的邏輯性,比如房子木構的邏輯性,希望我對結構的理解能在畫上有所體現。”
站在藝術工作者的角度,鄉土建筑因為原始和真實,而顯得更有靈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建筑和周圍環境通常會有比較好的自然結合度,且有著傳統農業生活的延伸,如牛欄豬圈、柴鋪雜房,體現著農民的經驗和智慧。“這些附屬物能很真實傳遞出農村的生活狀態。”薛驍百說,越是細小的東西越能體現鄉土建筑的靈魂。
“鄉愁不僅僅是保留那些有雕梁畫棟和體面外觀的建筑,而是有更多種類的鄉土建筑得以留存下來。”在薛驍百看來,這些其貌不揚的老房子才是人們的鄉愁載體,灶臺、曬場、牛欄……處處透著生活氣息的場景,才讓曾經在這里生活的人和房子有了內在情感,“中國人在國外的鄉愁,我想總不會是故宮吧。”
“雖然很多建筑已經殘敗,但它們是人類的作品,也是時間的創造物,在我眼里是美的。”薛驍百認為,那些殘舊而普通的版筑泥墻傳統建筑,雖然瓦木泥磚,平素簡單,卻都是當初的建造者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浸潤著他們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薛驍百的身影仍將活躍在武義的山間鄉野,他的鄉土建筑寫生作品還在更新,“現在年紀還輕嘛,起碼比明天年輕。”薛驍百打趣道。
時間帶來的產物
除了老房子滿身的歲月痕跡
更是人們在不經意間想起的那些
在老房子里的春夏秋冬
老房子在等待它的歸客
而我們又在等待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