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包裹于生命的層層外衣完全褪去之后,剩下的只有欲望。
——坤鵬論
第十一卷第十二章(1)
這一章,亞里士多德繼續第十一章的論題——關于運動和變化,
相比較而言,本章有些論述很清晰,
但也還是有些問題與上一章一樣令人費解,
并且,基本意義也不是很清楚。
原文:
如范疇分為本體,質,處,作用或被作用,關系,量,
則運動必歸于三類——質,量,處。
解釋:
首先,亞里士多德從十個范疇講起,
他指出,如果范疇分為:實體、性質、地點、作用或被作用(主動或被動)、關系、數量,
那么,運動必然歸于三個種類:性質、數量、地點。
這里只列出了七個范疇,少了姿態、狀態、時間這三個。
其中時間是一切運動的要素之一,但它本身不進入運動。
原文:
本體無運動(因為本體無與之相對者),
關系亦然(因為相關系的兩者之一變化時,另一相關詞項雖全無變化,亦已失其原關系,——所以它們的運動是附屬的)。
解釋:
實體沒有運動(因為沒有與實體相反的東西),
這個比較難以理解,亞里士多德的意思似乎是說,沒有與實體相對立的東西,
實體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當然從一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沒有對立的東西,
但是,作為一個實體變化為另一個實體,或一個新的實體從原有的實體中生成出來,
這些都是實體所包含的對立面的變化的結果。
比如:一個活人變成了死人,這當然是質的變化,而且是本質的變化,
而不是像“一個沒教養的人”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那樣的實體中所包含的質的一部分的變化,
但是,不能說“沒有屬于實體的變化”。
接著,亞里士多德又說,也沒有屬于關系的運動,
因為有著關系的二者之一發生變化的時候,另一個相關詞項雖然完全沒有變化,但也是丟失了其原有的關系,——因此它們所為的運動是附帶的。
這個論述同樣也存在問題,比如一個孩子在一定時間內比他的父親矮一些,但隨著發育與生長,他很可能會變得比他的父親要高一些。
這當然是關系相對的變化,又怎么能說沒有關系的變化呢?
原文:
作用與被作用者,或主動者與被動者亦然,
因為這既沒有“運動的運動”,也沒有“生成的生成”,
一般說來也就沒有“變化的變化”。
解釋:
作用與被作用者,或者說主動者與被動者,也是如此,沒有屬于它們的運動,
因為這既沒有“運動的運動”,也沒有“生成的生成”,
一般來說,也就沒有“變化的變化”。
不過,事實上,作用者與被作用者之間也是可以有變化的,
比如:在被作用者愿意接受作用者的作用時, 作用的活動可以進行得很順利,
而當被作用者不愿意甚至是抗拒作用者的作用時,這個作用活動甚至無法進行,
甚至可以演變到被作用者的抗拒達到極端形成反作用力,反過來作用于那作用者接受被作用者的作用等。
以上這些不算復雜的情況都是可能存在的。
而這里的沒有“運動的運動”、“生成的生成”和“變化的變化”,也要具體分析。
比如在一個大的運動中很可能存在著幾個階段,那么,每個階段不就是運動中的運動嗎?
又比如生成的鏈條,從祖父到父親一代是一次生成,從父親到兒子一代又是一次生成,而且它們是連續的,這不就是生成中的生成嗎?
同時,它們不都是在變化中的變化嗎?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