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3、鬮令
鬮令,就是抓鬮賦詩的酒令方式。源自曹魏時期的即席賦詩,不過更加有難度。那就是先用紙條寫上韻字,然后抓鬮,依照鬮上的字韻創作詩詞。這需要相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敏捷才能,相比即席賦詩更要難作。晚唐詩人唐彥謙的《游南明山》有:
鬮令促傳觴,投壺更聯句。
興來較勝負,醉后忘爾汝。
4、籌令
籌令,也叫“觥籌”、“酒籌”、“籠籌”、“籠臺”等等,酒令的一種,即從籌筒中抽出已經制作好的令籌,依據上面的令語進行飲酒的方式。籌本來是先秦作為射禮計數的一種籌碼,后來被引用到宴飲計數上。
到了唐代,文人們結合先秦的骰子令(搖骰子決定飲酒多少)和文學典故令辭,制作出了簡單易行的酒令方式。籌的制作材料和玩法也比較復雜,材料有用鎏金、銀、錯金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
關于令籌的記載頗多,諸如詩人劉禹錫有:“罰籌長豎纛,觥盞樣如舠”;元稹有:“塵土拋書卷,槍籌弄酒權”,“何如有態一曲終,牙籌記令紅螺碗”,白居易有:“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等等,唐代宗時期詩人朱灣更有一首詩詳細描寫酒令籌:
《奉使設宴戲擲籠籌》
今日陪樽俎,良籌復在茲。
獻酬君有禮,賞罰我無私。
莫怪斜相向,還將正自持。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及銀籌)
(論語玉燭銀籌令)
不但有記載,如今還有文物出土可證。1982年在江蘇省丹徒丁卯橋出土的唐代酒令籌“論語玉燭”(如上圖),就是典型的酒籌令。該器具為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銀器籌筒,筒身正面鏨一開窗式雙線長方框,方框內刻“論語玉燭”四字,筒內有鎏金酒令銀籌50枚(如上圖)。
每枚酒令籌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辭,令辭上半段采自《論語》語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體內容,包括“自飲(酌)”、“伴飲”、“勸飲”、“處(罰)”、“放(皆不飲)”、“指定人飲”六種,分別規定了六種飲酒的情況。
籌令和即席賦詩、鬮令等需要臨時創作考驗才華不同,是已經制作好的令辭和飲酒酒令,無論文士還是庶人皆可行令,因而得以流傳至今,成為后世最為流行的酒令方式之一。
5、小令
(馎饦)
小令,酒令的一種,是后世散曲的最初形式。原本屬于民間小調,多在宴飲過程中歌唱,在唐代有的文人即席創作,填詞入曲,當作酒令,后遂稱詞之較短小者為小令。如白居易的《就花枝》有:“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
唐末五代何光遠撰著的筆記小說集《鑒誡錄·卷四·輕薄鑒》記載,唐末前蜀大臣馮涓和司空王鍇飲酒,王鍇出令:“一字三呼,兩物相似”(意思是先說一個字多音字或者形似,然后再是相似的兩物件,要求押韻)。
鍇令曰:“樂樂樂,冷淘似馎饦”(樂:多音字lè、yào、yuè。冷淘:嫩槐葉搗汁和面做面片,煮熟后過涼水,然后熱油澆拌。馎饦:傳統水煮面食,如今山西陜西依然流行)。涓譏諷曰:“己已巳,驢糞似馬屎”。于是合座大笑。
四、手勢令、擊鼓傳花、繞口令等新酒令
1、手勢令
手勢令,又叫拇戰、豁拳、搳拳、揞拳、劃拳等,不同時期叫法不同,是后世最為流行的酒令之一。玩法是由兩人相對出手,各猜其所伸手指之數,合而計算,以分勝負。
手勢令最晚起源于唐代。《醉鄉日月·手勢》描繪手勢令的玩法:“大凡放令,欲端其頸,如一枝之孤柏;凝(筆者補)其神,如萬里之長江;揚其膺,如猛虎蹲踞;運其眸,如烈日飛動;差其指,如鸞欲翔舞;柔其腕,如龍欲蜿蜒;旋其盞,如羊角高風;飛其袂,如虎眼大浪,然后可以畋漁風月,繪笙竽,以召飲徒。”從描繪出拳的神勇姿態,可以推斷和當今劃拳酒令基本沒有區別。
另《新五代史·列傳·漢臣第十八·史弘肇傳》記載五代后漢名將史弘肇在三司使王章家中飲酒:“酒酣,為手勢令,弘肇不能為,客省使閻晉卿坐次弘肇,屢教之”。史弘肇為武人,不喜歡文人,嘗言:“文人難耐,呼我為卒”,因而可知手勢令為簡單易行的劃拳方式,略作佐證。手勢令到了明代,規則出拳必須帶大拇指,因而又叫做“拇戰”,再到后來,民間俗稱豁拳、搳拳、揞拳、劃拳等等。
2、招手令
《醉鄉日月·招手令》記載:以手掌為虎膺,指節為松根,大指為蹲鴟,食指為鉤戟,中指為玉柱,無名指為潛虬,小指為奇兵,腕為三洛,五指為奇峰。因為招手令和手勢令在《醉鄉日月》分別歸類,因而二者玩法肯定不同,然而如今已經失傳,很難考究。
3、擊鼓傳花
(日本藏古樂圖 其中就有羯鼓)
擊鼓傳花,又稱“擊鼓催花”,酒令的一種。唐朝南卓編撰的一部音樂史料《羯鼓錄》一書中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善擊鼓。一次他擊鼓一曲后,起初未發芽的柳枝吐出了綠色來。此典故初為“擊鼓催花”,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鼓曲風靡一時,逐漸成為佐酒娛樂的一種方式。諸如詩人岑參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至于“擊鼓傳花”,最初應為傳“球”,如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句中有“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艷光;紅弦高緊聲聲急,珠唱鋪圓裊裊長”,可以得知唐代酒宴上有傳球娛樂的酒令方式。但是將擊鼓和傳花結合在一起,筆者查唐代并無記載。
4、繞口令
(唐水晶八曲長杯)
繞口令,酒令的一種,最初為隋代名將賀若弼所創。宋代類書《太平廣記》記載了繞口令的起源和趣事。《太平廣記·卷三百二十九·鬼十四》“劉諷”條記載,唐睿宗文明年(684年)劉諷遇見眾女鬼,一同宴飲。席間一女郎出令,讓眾人急說“鸞老頭腦好,好頭腦鸞老”,一女子口訥,但稱“鸞老、鸞老”被罰酒,滿座大笑。
女子解釋,此酒令為隋朝名將賀若弼挖苦侍郎長孫鸞,因為長孫鸞口吃,于是造此令搞笑。具體起源是否是賀若弼,尚需探討,不過可以肯定,唐朝已經有了繞口令酒令,這也是唐代文字游戲發達的見證。
5、酒胡
酒胡——即現代不倒翁的前身,懷疑是從西域傳來。酒胡制作為木刻胡人,底部尖錐,可以旋轉作跳舞狀,玩法為旋轉酒胡,落定轉向誰誰飲酒。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敘不遇》記述唐代詩人盧汪晚年失意,因《賦酒胡子長歌》一篇甚著。敘曰:“二三子逆旅相遇,貰酒于旁舍,且無絲竹,以用娛賓友。蘭陵掾淮南生探囊中得酒胡子,置于座上,拱而立令曰:“巡觴之胡人,心俛仰旋轉,所向者舉杯。胡貌類人,亦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作《酒胡歌》以誚之曰:
同心相遇思同歡,擎出酒胡當玉盤,
盤中臬兀不自定,四座親賓注意看。
可以不在心,否以不在面,徇俗隨時自圓轉
酒胡五藏屬他人,十分亦是無情勸。
爾不耕,亦不饑;爾不蠶,亦有衣;
有眼不曾分黼黻,有口不能明是非。
鼻何尖,眼何碧;儀形本非天地力。
雕鐫匠意若多端,翠帽朱衫巧裝飾。
長安斗酒十千酤,劉伶平生為酒徒,
劉伶虛向酒中死,不得酒池中拍浮。
酒胡 一滴不入腸,空令酒胡名酒胡。
五、結語
縱觀隋唐時期酒令文化,隨著解除榷酒,開放酒禁,長達近兩百年。再加上當時經濟發達,物阜民豐。因而酒令文化從士大夫貴族之間,傳遞到千家萬戶,隨之進入大爆發時期。
不但延續以前所有酒令形式,而且演變發展,不斷派生出更多的酒令形式。諸如雅令和手勢令等酒令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使得宴飲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樂趣,酒令隨之成為雅俗共樂的一種宴飲文化。
限于篇幅,關于宋代以后的酒令文化,我們下文再談。
(未完待續)
2022/3/2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醉鄉日月》中唐 皇甫松撰著
《唐摭言》唐末五代 王定保編撰
《鑒誡錄》唐末五代 何光遠撰著
《太平廣記》北宋 李昉等人奉敕編撰
《新五代史》北宋 歐陽修編撰
《唐詩紀事》北宋 計有功撰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