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0年,高洋在接掌了東魏的權力之后,逼迫魏孝靜帝搞了禪讓,自己稱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北齊。高洋為什么會如此著急的稱帝,而為什么東魏內部反對高洋稱帝的聲音如此之大呢?高洋又如何排除各種壓力稱帝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記載的這段歷史。
《資治通鑒》原文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己巳,公元五四九年)
癸巳,洋諷東魏主以立太子大赦。澄死問漸露,東魏主竊謂左右曰:“大將軍今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洋留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子如、侍中楊愔守鄴,馀勛貴皆自隨。甲午,入謁東魏主于昭陽殿,從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馀人,皆攘袂扣刃,若對嚴敵。令主者傳奏曰:“臣有家事,須詣晉陽。”再拜而出。東魏主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晉陽舊臣宿將素輕洋;及至,大會文武,神彩英暢,言辭敏洽,眾皆大驚。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高隆之、司馬子如等惡度支尚書崔暹,奏暹及崔季舒過惡,鞭二百,徙邊。
太宗簡文皇帝上大寶元年(庚午,公元五五零年)
戊辰,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
庚寅,東魏以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宣城內史楊白華進據安吳,侯景遣于子悅等帥眾攻之,不克。
東魏行臺辛術將兵入寇,圍陽平,不克。
庚申,東魏進丞相洋爵為齊王。
東魏齊王洋之為開府也,勃海高德政為管記,由是親昵,言無不盡。金紫光祿大夫丹楊徐之才、北平太守廣宗宋景業,皆善圖讖,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勸之受禪。洋以告婁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洋鑄像卜之而成,乃使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問肆州刺史斛律金,金來見洋,固言不可,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洋與諸貴議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兒懦直,必無此心,高德政樂禍,教之耳。”洋以人心不壹,使高德政如鄴察公卿之意,未還;洋擁兵而東,至平都城,召諸勛貴議之,莫敢對。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勁敵,若受魏禪,恐彼挾天子,自稱義兵而東向,王何以待之!”徐之才曰:“今與王爭天下者,彼亦欲為王所為。縱其屈強,不過隨我稱帝耳。”弼無以應。高德政至鄴,諷公卿,莫有應者。司馬子如逆洋于遼陽,固言未可。洋欲還,倉丞李集曰:“王來為何事,而今欲還?”洋偽使于東門殺之,而別令賜絹十匹,遂還晉陽,自是居常不悅。徐之才、宋景業等日陳陰陽雜占,云宜早受命。高德政亦敦勸不已。洋使術士李密卜之,遇《大橫》,曰:“漢文之卦也。”又使宋景業筮之,遇《乾》之《鼎》,曰:“《乾》,君也。《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受禪。”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于其位。”景業曰:“王為天子,無復下期,豈得不終于其位乎!”洋大悅,乃發晉陽。
高德政錄在鄴諸事,條進于洋,洋令左右陳山提馳驛赍事條并密書與楊愔。是月,山提至鄴,楊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議撰儀注,秘書監魏收草九錫、禪讓、勸進諸文;引魏宗室諸王入北宮,留于東齋。甲寅,東魏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洋行至前亭,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至平都城,不復肯進。高德政、徐之才苦請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泄。”即命司馬子如、杜弼馳驛續入,觀察物情。子如等至鄴,眾人以事勢已決,無敢異言。洋至鄴,召夫赍筑具集城南。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為!欲族滅邪!”隆之謝而退。于是作圜丘,備法物。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啟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見之。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齊王圣德欽明,萬方歸仰,愿陛下遠法堯、舜。”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又曰:“若爾,須作制書。”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制已作訖。”使侍中楊愔進之。東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愔對曰:“北城別有館宇。”乃下御坐,步就東廊,詠范蔚宗《后漢書·贊》曰:“獻坐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所司請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朕欲與六宮別,可乎?”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六宮!”帝步入,與妃嬪已下別,舉宮皆哭。趙國李嬪誦陳思王詩云:“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直長趙道德以故犢車一乘候于東閣,帝登車,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順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道德猶不下。出云龍門,王公百僚拜辭,高隆之灑泣。遂入北城,居司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于齊。
戊午,齊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天保。自魏敬宗以來,百官絕祿,至是始復給之。己未,封東魏主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禮。追尊齊獻武王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后改為高祖;文襄王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辛酉,尊王太后婁氏為皇太后。乙丑,降魏朝封爵有差,其宣力霸朝及西、南投化者,不在降限。
齊主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庫狄干等七人皆為王。癸未,封弟浚為永安王,淹為平陽王,浟為彭城王,演為常山王,渙為上黨王,淯為襄城王,湛為長廣王,湝為任城王,湜為高陽王,濟為博陵王,凝為新平王,潤為馮翊王,洽為漢陽王。
秋,七月,辛亥,齊立世宗妃元氏為文襄皇后,宮曰靜德。又封世宗子孝琬為河間王,孝瑜為河南王。乙卯,以尚書令封隆之錄尚書事,尚書左仆射平陽王淹為尚書令。
齊主初立,勵精為治。趙道德以事屬黎陽太守清河房超,超不發書,棓殺其使;齊主善之,命守宰各設棓以誅屬請之使。久之,都官中郎宋軌奏曰:“若受使請賕,猶致大戮,身為枉法,何以加罪!”乃罷之。
司都功曹張老上書請定齊律,詔右仆射薛琡等取魏《麟趾格》,更討論損益之。
齊主簡練六坊之人,每一人必當百人,任其臨陳必死,然后取之,謂之“百保鮮卑”。又簡華人之勇力絕倫者,謂之“勇士”,以備邊要。
始立九等之戶,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
庚午,齊主如晉陽,命太子殷居涼風堂監國。
己卯,齊主至晉陽宮。廣武王長弼與并州刺史段韶不協,齊主將如晉陽,長弼言于帝曰:“韶擁強兵在彼,恐不知人意,豈可徑往投之!”帝不聽。既至,以長弼語告之,曰:“如君忠誠,人猶有讒,況其馀乎!”長弼,永樂之弟也。乙酉,以特進元韶為尚書左仆射,段韶為右仆射。
辛丑,齊主還鄴。
齊主命散騎侍郎宋景業造《天保歷》,行之。
太宗簡文皇帝下大寶二年(辛未,公元五五一年)
辛亥,齊主祀圜丘。
癸亥,齊主耕籍田。乙丑,享太廟。
或告齊太尉彭樂謀反;壬辰,樂坐誅。齊遣散騎常侍曹文皎使于江陵,湘東王繹使兼散騎常侍王子敏報之。
三月,丙午,齊襄城王淯卒。
齊司空司馬子如自求封王,齊主怒,庚申,免子如官。
庚午,齊主以司馬子如高祖之舊,復以為太尉。
九月,癸巳,齊主如趙、定二州,遂如晉陽。
齊主每出入,常以中山王自隨,王妃太原公主恒為之嘗飲食,護視之。是月,齊主飲公主酒,使人鴆中山王,殺之,并其三子,謚王曰魏孝靜皇帝,葬于鄴西漳北。其后齊主忽掘其陵,投梓宮于漳水。齊主初受禪,魏神主悉寄于七帝寺,至是,亦取焚之。
彭城公元韶以高氏婿,寵遇異于諸元。開府儀同三司美陽公元暉業以位望隆重,又志氣不倫,尤為齊主所忌,從齊主在晉陽。暉業于宮門外罵韶曰:“爾不及一老嫗,負璽與人。何不擊碎之!我出此言,知即死,爾亦詎得幾時!”齊主聞而殺之,及臨淮公元孝友,皆鑿汾水冰,沉其尸。孝友,彧之弟也。齊主嘗剃元韶鬢須,加之粉黛以自隨,曰:“吾以彭城為嬪御。”言其懦弱如婦人也。
《資治通鑒》譯文
梁武帝太清三年(己已,公元549年)
癸巳(初十),高洋勸說東魏國主孝靜帝以立了太子的名義大赦天下。高澄的死訊漸漸透露出來,孝靜帝悄悄地對身邊的人說:“現在大將軍死了,似乎是天意,權威應當重新歸于皇室了!”高洋留下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子如、侍中楊愔守衛鄴城,其余的功臣權貴都讓他們跟隨著自己。甲午(十一日),高洋來到昭陽殿拜見孝靜帝,身后跟著八千名披甲戴盔的士兵,登上宮殿臺階的就有二百多人,他們都捋著袖子按住刀劍,就象面對厲害的敵人一樣。高洋叫主持朝儀的官員向孝靜帝轉報:“我有一些家事,必須直到晉陽。”說完,他拜了兩拜離開皇宮。孝靜帝大驚失色,他目送著高洋遠去的身影說道:“此人看來還是不能容納我的,我真不知道會死在哪一天?”晉陽原來的文官武將們一向輕視高洋,等到高洋抵達晉陽,他們看到高洋大會文武官員,神采英偉不凡,言語敏銳周到,都覺得非常吃驚。高澄以往制訂的政策、下達的命令中有不便于執行的。高洋都作了修改。高隆之、司馬子如等人憎恨度支尚書崔暹,向上匯報他與崔季舒的過失與罪惡,結果他們都被打了二百鞭子,然后給發配到邊遠地區了。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庚午,公元550年)
戊辰(十八日),東魏晉升太原公高洋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齊郡王。
庚寅(疑誤),東魏任命尚書令高隆之為太保。
庚申(十一日),東魏晉升丞相高洋為齊王。
東魏齊王高洋在設置官署的時候,任命勃海人高德政為管記,因此兩人關系很親密,什么話都可以交談。金紫光祿大夫丹楊人徐之才、北平太守廣宗人宋景業,都精通圖讖占驗之術。他們看到太歲星在午,認為這意味著帝室不祥,會有改朝換代的事發生,就把這種預言通過高德政告訴高洋,勸他接受禪讓。高洋把這事稟告婁太妃,太妃說:“你父親和哥哥都是如龍似虎一樣的英才,尚且認為皇位天授,不能妄圖竊據,終其一生,北面事君,你是何等樣人,想效法舜、禹禪讓的事嗎?”高洋把婁太妃的話告訴徐之才,徐之才說:“正因為您的才能都比不上父兄,所以才應該早日升上尊位呀!”高洋通過鑄銅像進行占卜,于是讓開府儀同三司段韶去征求肆州刺史斛律金的意見,斛律金聽了后來求見高洋,堅決地認為這件事干不得,并以宋景業帶頭宣講符命惑主為由,要求高洋殺了他。高洋和各位貴戚一起在婁太妃面前商議這件事,婁太妃說:“我兒子懦弱直爽,肯定不會有這種念頭,高德政喜歡弄出禍端,唯恐天下不亂,這都是他教唆的呀!”高洋因為人心不能一致,就派高德政去鄴州觀察公卿大臣們的意向,去了后還沒返回,高洋就率軍隊向東進發,抵達平都城,召集諸位元勛重臣一起商議,但沒有人敢吱聲。長史杜弼說:“關西宇文氏,是我國的強敵,如果您接受魏的禪讓,恐怕宇文氏會挾持天子,自稱為勤王義兵而向東討伐,大王拿什么來對付他們呢?”徐之才說:“現在和大王爭天下的人,他也是想做大王所做的事的,即使他倔強不順從,不過也隨著大王的樣子自己稱帝罷了。”杜弼聽了,無言以對。高德政抵達鄴州,把高洋準備接受禪讓的事暗示給公卿大臣,但沒有響應的。司馬子如到遼陽去迎接高洋,堅決地認為這事行不得。高洋想返回晉陽,倉丞李集說:“大王來這一趟是干什么的,難道您忘了,現在就想回去?”高洋假裝把他在東門殺了,同時另外發令,賞賜他十匹綃,于是返回到晉陽。從此高洋日常起居總是郁郁不樂。徐之才、宋景業等每天在他耳邊講陳陰陽之理、占驗之事,嘀嘀咕咕說應該早點接受禪讓,應承天命。高德政也使勁勸說個沒完。高洋讓術士李密占卜這件事,結果得到大橫卦。李密說:“這可是漢孝文帝得到過的吉卦呀。”高洋又讓宋景業用筮草占卜,結果占到乾卦,乾卦又變化為鼎卦。宋景業說:“乾卦,意味著君主之象。鼎卦,是說在五月發生變化。您在仲夏受禪讓最適宜了。”有人進言說:“按陰陽家的說法,五月不能入居官位,如果違犯這一條,就會死在官位上。”宋景業說:“大王貴為天子,當然沒有下臺離位的時候,哪能不死在自己的皇位上呢!”高洋聽了非常高興,于是又從晉陽向東進發了。
高德政把在鄴州察訪到的情況、動向逐條記錄下來,呈送給高洋。高洋命令身邊的侍從陳山提沿驛路馳馬急行,帶著高德政進呈的事條和一封密信去給楊愔。就在這個月,陳山提抵達鄴州,楊愔就召集太常卿邢邵負責商議制定禮儀制度,秘書監魏收起草加九錫、禪讓、勸進等文告,并召集東魏宗室諸王進入北宮,留宿東齋。甲寅(初六),東魏擁戴高洋位居相國,總領百官,加九錫。高洋行進到前亭時,他所乘騎的馬忽然倒下。高洋很厭惡這件事,抵達平都城后,就不肯再前進了。高德政、徐之才苦苦請求說:“陳山提已經先去鄴城了,我們若不前進,時間拖長了,怕他會泄漏消息。”高洋聽了,就命令司馬子如、杜弼沿驛道跟著奔馳入鄴,以觀察事態發展,人心動向。司馬子如等人抵達鄴城以后,眾人以為大勢已定,沒有敢表示異議的。高洋抵達鄴城,召集民夫帶著建筑工具集中在城南。高隆之問道:“召集民夫干什么?”高洋勃然作色,說:“我自然有事,你問這干什么?難道想自取滅族嗎?”高隆之連聲謝罪,唯唯而退。于是眾民夫開始修筑祭天用的圓形高壇,準備登基大典用的法器物事。
丙辰(初八),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要求入宮奏事,東魏孝靜帝在昭陽殿召見他們。張亮說:“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相遞代地運行,帝命有始有終,這是天意。齊王高洋天資圣明,道德崇高,天下歸心,萬眾欽仰,希望陛下效法堯、舜,把帝位禪讓給齊王。”孝靜帝神色凝重地說:“這件事推讓很久了,我謹遵眾意,理當遜位讓賢。”又說:“如果是這樣,必須寫成正式詔書。”中書郎崔劼、裴讓之說:“詔書已經準備好了。”便讓侍中楊愔把讓位的詔書進呈孝靜帝。孝靜帝簽署之后,說:“退位之后,讓我住到哪去?”楊愔回答說:“北城另外有一套樓館房舍。”于是孝靜帝走下御座,步行走向東廊,口里吟詠著范曄所作的《后漢書》中對漢獻帝的一段贊辭:“獻帝生不逢辰,身既播遷,國又遭難,到我為止,漢祚四百年終結了,讓我永遠充當虞的賓客堯子丹朱的角色吧!”掌管禪位事宜的人要孝靜帝馬上出發到為他準備的別館去,孝靜帝說:“古人有顧念遺簪敝履的遺風,我想效法,和六宮的妃嬪們告別一下,可以嗎?”高隆之說:“今天天下還是陛下的,何況六宮呢?”孝靜帝步行進宮,與妃嬪及其下屬告別,整個皇宮都痛哭失聲。趙國人李嬪誦讀陳思王曹植的詩:“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直長趙道德準備好一乘牛車于東閣門,孝靜帝登車,趙道德趕上車去抱住他,孝靜帝喝斥他說:“我自己畏天命,順人心,讓出帝位,你是什么東西,敢這樣肆無忌憚地逼我!”趙道德仍然不下車。孝靜帝出云龍門,王公大臣們向他拜辭,高隆之流淚哭泣。就這樣孝靜帝進入了北城,住在司馬子如的南宅。派太尉彭城王元韶等人捧著玉璽印綬,把皇位禪讓給齊王。
戊午(初十),齊王高洋在鄴城南郊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保。自魏孝莊帝以來,朝廷百官都斷了俸祿,到這時候才又給了。己未(十一日),北齊封孝靜帝為中山王,讓他可以不用臣下之禮。同時追尊齊獻武王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后來又改稱為高祖;追尊文襄王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辛酉(十三日),尊王太后婁氏為皇太后。乙丑(十七日),北齊把原來魏朝給大臣們的封爵按不同情況降了級,但其中隨高歡起兵以來有過功勛的大臣以及關西和江南來投降歸附的臣子不在降級之列。
北齊國主高洋封皇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庫狄干等七人為王。癸未(初五),封弟弟高浚為永安王,高淹為平陽王,高浟為彭城王,高演為常山王,高渙為上黨王,高淯為襄城王,高湛為長廣王,高湝為任城王,高湜為高陽王,高濟為博陵王,高凝為新平王,高潤為馮翊王,高洽為漢陽王。
秋季七月,辛亥(初三),北齊國主高洋立文襄帝的妃子元氏為文襄皇后,宮名靜德。又封文襄帝的兒子高孝琬為河間王,高孝瑜為河南王。乙卯,任命尚書令封隆之為錄尚書事,尚書左仆射平陽王高淹為尚書令。
北齊國主高洋剛剛登基,勵精圖治。趙道德為了私事派人暗暗投書求助于黎陽太守清河人房超,房超不看求情信,而且用木杖打死使者。高洋知道了此事,很是稱許,并命令各地地方官各設木杖,以殺敢于請托的使者。過了很久,都官中郎宋軌向高洋啟奏說:“奉命去行賄,還要受到誅殺,貪臟枉法的本人又怎么治罪呢!”高洋聽了,才廢除了這一重刑。
司都功曹張老給高洋上書請求制定北齊法律。高洋下詔命令右仆射薛琡等人拿北魏律書《麟趾格》為底本,在此基礎上增減而成。
北齊國主高洋精選六坊的宿衛之士,每一個人要能抵擋一百個人,要求他們作戰抱有必死的決心,起名為“百保鮮卑”。又精選漢人中勇氣力量超凡絕倫的人,叫做“勇士”,以充實邊境要害之地。
開始設立戶分九等的制度,富戶納稅交錢,貧戶任役出力。
庚午(十九日),北齊國主駕臨晉陽,命令太子殷住入涼風堂監守國都。
已卯(初三),北齊國主高洋到了晉陽宮。當初,廣武王高長弼與并州刺史段韶不和,高洋將去晉陽,高長弼對高洋說:“段韶在晉陽擁有強大的兵力,恐怕他的行動會出人意料之外,豈可直接去他那里!”高洋不聽。等到抵達晉陽,把高長弼的讒言告訴段韶,說:“象您這樣忠誠的臣子,人們尚且有饞言,何況其他人呢!”高長弼是高永樂的弟弟。乙酋(初九),北齊任命特進元韶為尚書左仆射,段韶為右仆射。
辛丑(二十六日),北齊國主高洋從晉陽回到鄴城。
北齊國主高洋命令散騎侍郎宋景業制定《天保歷》,并頒布實行。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辛未,公元551年)
辛亥(初六),北齊國主高洋在圜丘祭天。
癸亥(十七日),北齊國主高洋去藉田舉行耕種儀式。乙丑(十九日),祭祀太廟。
有人告發北齊太尉彭樂陰謀造反。壬辰(十八日),彭樂因此而獲罪被殺。北齊派散騎常侍曹文皎出使江陵,湘東王蕭繹派兼散騎常侍王子敏回訪。
三月,丙午(初二),齊國襄城王蕭淯去世。
北齊司空司馬子如自己要求封王,國主高洋勃然大怒,庚子(疑誤),撤掉了司馬子如的官職。
庚午(二十八日),北齊國主高洋因為司馬子如是神武帝高歡的舊臣,重新任命他為太尉。
九月,癸巳(二十三日),北齊國主高洋到趙州、定州去巡視,接著又到晉陽去巡視。
北齊國主高洋每次進進出出,常常讓中山王即原東魏孝靜帝跟著自己當隨從,中山王的妃子太原公主經常為中山王準備飲食,看護監視。本月,北齊國主請太原公主喝酒,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中山王,他的三個兒子也一并被害。給中山王的謚號是魏孝靜皇帝,把他埋在鄴城西邊,漳水以北。后來高洋忽然又挖開他的陵墓,把棺材扔進漳水。高洋剛接受禪讓時,北魏宗室祖先的神主牌位都寄放在七帝寺,到了這時候,也都拿出來燒了。
彭城公元韶因為當了高歡的女婿,所以受到其他元姓成員不同的恩寵禮遇。開府儀同三司美陽公元暉業,因為位高望重,而且志向氣概超群出眾,所以特別為高洋所猜忌。他在晉陽跟隨著高洋。一次,元暉業在宮門外罵元韶:“你還不如一個老村婦,竟能背著皇帝玉璽送給人家。那時你為什么不擊碎它!我說出這話,知道死期馬上就到,但你又能茍活幾時呢!”高洋聽到這話,就殺了元暉業,還殺了臨淮公元孝友,把他們的尸體都扔進汾河上鑿開的冰窟窿里。元孝友是臨淮王元彧的弟弟。高洋曾把元韶的鬢發胡須剃光,讓他涂脂抹粉描畫一番,作自己的隨從,還說:“我拿彭城王當我的嬪妃。”意思是說他懦弱得象婦女一樣。
高洋稱帝的背后其實并不簡單。
高洋稱帝背后其實是權力的博弈。而主要集中在了在晉陽的鮮卑勛貴和在鄴城的漢族士族之間的巨大的矛盾。
而高洋不顧鮮卑勛貴的反對稱帝,但又只能安撫和對鮮卑勛貴做出妥協,背后又導致了北齊存在哪些先天的問題呢?
關于這段的歷史解讀請參看本公號同期發布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