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緣起:口碑兩極分化的背后
2025 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熱鬧非凡,票房成績再創新高,然而,博納影業精心打造的《蛟龍行動》卻在這場票房盛宴中遭遇滑鐵盧,陷入口碑與票房的雙重困境。截至 2 月 9 日,該片累計票房僅 3.7 億元,在同期上映的六部影片中敬陪末座 ,與票房高達 38.05 億元的《哪吒之魔童鬧海》、19.88 億元的《唐探 1900》相比,差距巨大。
在口碑方面,《蛟龍行動》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在豆瓣平臺上,影片評分僅為 6.6 分,遠低于觀眾對同類型優質軍事戰爭片的預期。從觀眾反饋來看,影片劇情邏輯存在硬傷,部分戰斗場面過于夸張,缺乏真實感,角色塑造也不夠豐滿,難以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然而,也有不少觀眾認可《蛟龍行動》的制作水平,表示 “第一次看核潛艇軍事題材的大場面大制作,戰斗畫面很激烈”。這種口碑上的巨大差異,背后反映出觀眾對影片存在諸多誤解。這些誤解究竟從何而來?影片又是否真的如部分觀眾所認為的那樣存在嚴重缺陷?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剖析觀眾對《蛟龍行動》的幾大常見誤會 。
軍事常識之惑:真的漏洞百出?
在眾多針對《蛟龍行動》的批評聲中,軍事常識方面的質疑聲浪頗高。有觀眾指出,影片中聲吶兵的崗位設置存在明顯問題,按照現實中的潛艇布局,聲吶崗通常設有單獨工作室,以保證其工作環境的安靜與專注,避免外界干擾,從而精準地捕捉和分析聲波信號。而在《蛟龍行動》里,聲吶兵卻在嘈雜的大廳辦公,這讓不少觀眾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嚴重違背了基本的軍事常識 。
還有觀眾對影片中的潛艇作戰邏輯提出了質疑。在現代軍事體系中,多軍種配合是作戰的常態,然而在影片里,當 “龍鯨號” 核潛艇執行關乎亞太地區安全、涉及十幾個核彈的重大任務時,艇長卻從頭到尾選擇獨自硬干,即便在遇險且通訊可用的情況下,也未呼叫反潛艦艇、反潛飛機和兄弟潛艇支援,這種作戰方式讓觀眾難以理解。另外,主角團意外截獲敵方潛艇求救信號后,艇長擅自決定去救人,這一情節也引發爭議,畢竟核潛艇屬于絕密武器,輕易用于人道主義救援似乎不符合常理。
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影片的軍事顧問楊剛以及資深軍事專家杜文龍。楊剛從事核潛艇相關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他解釋道,電影中的聲吶兵崗位設置并非毫無依據。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潛艇遭遇緊急狀況,需要聲吶兵與其他部門進行高效協同作戰時,聲吶兵會暫時離開獨立工作室,來到指揮大廳,以便更及時地傳遞信息,為艇長決策提供支持 。
對于潛艇作戰不呼叫支援的質疑,杜文龍表示,電影中的情節雖然與常規作戰情況有所不同,但從特定的劇情背景來看,并非完全不合理。在影片所設定的情境中,“龍鯨號” 所處的位置較為特殊,周邊海域的水文條件復雜,反潛艦艇和反潛飛機難以迅速抵達,而且敵方潛艇的行動詭秘,“龍鯨號” 一旦呼叫支援,可能會暴露自身位置,陷入更危險的境地。此外,“龍鯨號” 艇長對自身潛艇的性能和艇員的能力有著足夠的信心,他相信憑借自己的指揮和團隊的協作,能夠完成任務。
關于艇長決定救人的情節,楊剛進一步解釋,在國際海洋救援準則中,當收到遇險船只或潛艇的求救信號時,附近的船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義務進行救援。影片中,“龍鯨號” 艇長在權衡利弊后,認為此次救援行動雖然存在風險,但并非不可控,而且救援行動也符合人道主義精神,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同時,這一情節也旨在展現中國軍人的擔當和國際主義精神。
劇情與人物塑造:被質疑的合理性
除了軍事常識方面的爭議,《蛟龍行動》的劇情和人物塑造也飽受詬病。不少觀眾認為,影片的劇情存在拖沓冗長的問題,節奏把控不夠精準,導致觀影過程中容易讓人感到疲倦。在人物塑造上,一些角色被指過于 “工具化”,缺乏深度和立體感,難以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
在劇情方面,影片中一些情節的設置被觀眾認為缺乏必要的鋪墊和邏輯連貫性。比如,在潛艇遭遇危機時,艇長突然吹起口琴的情節,讓很多觀眾覺得突兀。在緊張的戰斗氛圍中,這一行為似乎與當時的情境格格不入,觀眾難以理解艇長為何在如此關鍵時刻做出這樣的舉動。還有,影片中女兵佟莉的犧牲情節也備受爭議,她的死亡被安排得過于倉促,且缺乏足夠的情感渲染,讓觀眾覺得像是為了推動劇情而強行 “領便當”,顯得十分刻意 。
在人物塑造上,蛟龍小隊的成員們雖然各有技能特長,但在性格刻畫上卻顯得較為單一。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更多地像是執行命令的機器,而不是有血有肉、充滿個性的人。觀眾很難從他們的行為和言語中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這使得整個團隊的形象顯得不夠豐滿。此外,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也未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的動機和行為邏輯不夠清晰,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讓整個故事的沖突顯得有些乏力 。
針對這些質疑,影片的編劇陳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影片中的口琴情節并非毫無意義,它實際上是艇長用來鼓舞士氣、凝聚團隊精神的一種方式,因為口琴吹奏的曲子是《中國海軍核潛艇之歌》。在潛艇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艇長深知單純的命令和指揮可能無法完全激發隊員們的斗志,而音樂這種跨越語言和地域的藝術形式,能夠喚起隊員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氣。陳舒還提到,口琴在艇長的個人經歷中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承載著艇長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和對戰友的深厚情感 。
對于女兵佟莉的犧牲情節,導演林超賢解釋道,這一情節是為了展現戰爭的殘酷性和不可預測性。在戰場上,生命是脆弱的,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戰士,也隨時可能面臨犧牲。佟莉的犧牲不僅是對她個人命運的一種交代,更是對整個團隊成長和蛻變的一種推動。通過她的犧牲,其他隊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也更加堅定了完成任務的決心 。
在人物塑造方面,林超賢表示,影片在創作過程中,其實為每個角色都設計了豐富的背景故事和性格特點,只是由于電影篇幅有限,無法將所有內容都展現出來。他希望觀眾能夠從角色的細微動作、表情和言語中,去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例如,蛟龍小隊成員之間的一些默契配合和眼神交流,都蘊含著他們在長期訓練和戰斗中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 。
裝備設定謎團:國產裝備的 “缺席”
在裝備設定方面,《蛟龍行動》也引發了觀眾的諸多討論。有觀眾發現,影片中蛟龍突擊隊在執行任務時,并未使用國產的 95 式步槍,也沒有配備最新的 191 系列步槍,這讓他們感到十分疑惑。畢竟,在現實中,蛟龍突擊隊作為我國海軍的精銳力量,早已裝備了先進的國產輕武器,而電影中的這一設定似乎與現實不符 。
此外,影片的宣傳海報上曾出現過機器狗的身影,這讓觀眾對我國先進裝備的展示充滿期待。然而,在影片中,機器狗卻成為了敵方的裝備,我方反而處于裝備劣勢,這一情節讓不少觀眾難以接受。他們認為,在當今我國軍事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影應該更多地展現我國先進的軍事裝備,以彰顯我國的軍事實力和科技水平 。
對于這些疑問,影片的道具師李華解釋道,影片的時代背景設定在近未來,在這個設定下,國際形勢和軍事裝備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使劇情更加緊張刺激,增加故事的沖突性,影片在裝備設定上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 。
在武器選擇方面,李華表示,電影中蛟龍突擊隊使用的武器并非隨意挑選,而是根據任務的特殊需求和作戰環境進行了綜合考量。例如,他們所使用的某款國外品牌的突擊步槍,在射速、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出色的表現,更適合在復雜的海上和水下環境中作戰。同時,這也體現了現代戰爭中,各國軍隊在武器裝備選擇上的多元化和靈活性 。
至于機器狗的設定,李華說,這主要是為了突出敵方的科技實力和威脅性,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電影中的機器狗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先進,但在實際作戰中,我方憑借著高超的戰術和頑強的戰斗意志,成功地應對了這一挑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裝備,更是人的智慧和勇氣 。
走出誤解:電影的真正價值
通過對《蛟龍行動》在軍事常識、劇情與人物塑造、裝備設定等方面誤解的剖析,我們可以看到,影片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也并非如部分觀眾所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觀眾對影片的誤解,一方面源于對軍事知識和電影創作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觀眾對軍事題材影片的高期待 。
從軍事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蛟龍行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潛艇作戰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以及中國海軍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中所做出的努力。影片中展示的先進軍事裝備和戰術,也激發了觀眾對軍事科技的興趣,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國防意識 。
在人物塑造和精神傳承方面,影片中的蛟龍突擊隊成員們,他們勇敢、堅毅、團結,面對困難和危險毫不退縮,展現出了中國軍人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他們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軍人的擔當和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傳承和弘揚 。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追求真實性的同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情感共鳴。《蛟龍行動》在這方面雖然還有提升的空間,但它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值得肯定。我們希望觀眾能夠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這部電影,摒棄偏見,發現影片中的閃光點。同時,也期待未來的軍事題材影片能夠吸取經驗教訓,在劇情、人物塑造和軍事專業性等方面做到更加完美,為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