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招聘上熱搜了,到底咋回事? 起因是最近海底撈貼了個招聘廣告:招外賣小哥,985/211畢業每月多給2000塊補貼(連發半年),普通本科多1200塊。要求就倆:會騎電動車、身體好。網友炸鍋了——讓名校生送外賣是不是太浪費?海底撈趕緊解釋:確實每年都有名校生來應聘 ,不管啥學歷都得從送餐干起,但高學歷的晉升快(比如當管培生),送外賣其實要懂備菜、會溝通、能處理投訴,是技術活兒。
那為什么上熱搜呢,總結一下,主要還是這5個原因。
①學歷貶值焦慮的集中爆發 :教育投資回報爭議、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②企業策略的爭議性設計:高補貼+低門檻”的反差營銷、晉升承諾的真實性質疑。
③職業價值觀的代際沖突:傳統觀念VS新就業觀、“體面工作”定義的瓦解 。
④媒體與算法的推波助瀾:標簽化傳播擴大影響、平臺算法的流量傾斜。
⑤社會情緒的連鎖反應:對“內卷”的具象化宣泄。
這不是單純的企業招聘事件,而是一場關于“學歷是否還能兜底人生”的全民辯論。 海底撈恰巧成為點燃社會情緒的那根火柴,而背后燃燒的是整個時代對教育、就業與階層流動的集體困惑。那這個問題對我們高考和打工人有啥啟發。
對于我們即將要走上工作崗位的,或者當下求職有難度的,又或者剛剛起點的打工人來說,其實也要轉變思維,先上路,多學習,然后去做后續長遠打算。
馬上要到2025年高考了,那么高考報考上,咱們也要去做深度思考。給大家3個方向去思考,一定要長遠路徑去規劃,而不是單看當下,也不是簡單的分數比對。
第一、別迷信“名校=鐵飯碗”
以前覺得考上985就能坐辦公室,現在連送外賣都可能和名校生競爭。選專業得看實際需求,我們家到底要什么?未來應該怎么走?學技能還是要平臺,全部都兼顧,分數也需要競爭力,但大部分是兼顧不了的。
第二、“能屈能伸”才是硬道理
海底撈的例子說明:名校生也得從底層干起,但干得好升得快(有人從外賣員做到高管),填志愿時別光盯著“聽起來高大上”的專業,能培養實際動手能力的專業更抗壓,大家看看現在的職業本科,分數也不低。同時這也就是為啥專業優先占比非常高的原因。但要小心保專業,沒保住被專業調劑。
第三、補貼暴露行業趨勢
企業愿意為高學歷外賣員多花錢,說明服務業正在升級,需要會動腦子的一線員工, 未來送外賣可能也要用數據分析、客戶管理等技能。尤其是結合當下的AI,那么未來需要的是綜合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學習。我們一直也在強調,大學生不是學生,大學也不是學校,所以不能用高中生的思維去讀大學,也不能用學生思維去讀大學。
對于我們即將要走上工作崗位的,或者當下求職有難度的,又或者剛剛起點的打工人來說,其實也要轉變思維,先上路,多學習,然后去做后續長遠打算。
第一、基層工作不是終點,而是跳板
在海底撈送半年外賣,可能比在小公司打雜更有價值——既能熟悉業務流程,又有機會轉管理崗,關鍵看企業有沒有明確的晉升通道。
第二、算筆經濟賬:錢給到位就不虧
好地段的外賣員月薪7000-9000,包吃住+交通補貼,對剛畢業的學生挺劃算,比部分“體面但低薪”的辦公室工作實際收入更高 。
第三、別被“學歷浪費”的帽子壓垮
有人覺得送外賣丟人,但海底撈外賣員要同時干備餐、服務、售后,比普通外賣復雜得多,能把簡單工作做出花樣(比如優化送餐路線、提升客戶滿意度),這就是本事,能力比學歷重要。
說句大實話:
現在早不是“考上名校就穩贏”的年代了。海底撈這事就像個信號——企業越來越看重“能上能下”的人才。咱們普通人與其焦慮學歷貶值,不如早點練就“既能送外賣,又能管團隊”的綜合能力,這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