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軍
(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要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就必須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這要求研究者對中國經驗有深入和整體地把握,才能從中長出契合中國經驗的本土理論。飽和經驗法就是深入經驗生成理論的具體路徑,在此過程中,需要辯證地把握以下七對平衡關系。
1.想事與想詞的平衡
想事的基礎是飽和經驗訓練基礎上所形成的經驗質感,是從紛繁復雜的經驗現象中抓住問題的本質,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理清事物的實踐邏輯,最終找到學術研究的大問題、真問題。在想事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去向想詞轉化,即提出具有引領性的學術問題、提出具有解釋力的學術概念,實現經驗向理論的轉化。這個過程中,需要積極地借鑒已有的理論資源,但必須堅持以經驗為本、以實踐為本,避免變成脫離經驗的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小循環式對話研究。
2.學術創新與寫作訓練的平衡
學術研究的重心是內容創新,精力投入的主要方面也應當集中于此,努力產出具有創造性的學術成果。在此基礎上,也需要提升學術思考的表述能力,這個能力訓練在兩個階段比較突出。一是在剛讀博的階段,要學會C刊的寫作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小表述”訓練,比如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很容易把多個問題混在一起,學會“一事一議”就是一個訓練過程;二是在向權威期刊的突破過程中,需要學習怎么把學術思考以適合期刊風格的形式表述出來,這是一個“大表述”訓練的過程。
3.現場激發與資料收集的平衡
這一點主要是對于現場訪談而言,田野調研不應以收集資料為目的,而應將訪談視為一個學術激發和學術思考的現場,重在形成學術突破。在此基礎上,在形成觀點和想法以后,也應適當注意收集相關資料,確保資料的翔實性,這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可信度并增加錄取率。
4.田野調研與深度閱讀的平衡
田野調研是經驗質感的來源,經驗的開放性能夠給讓研究者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激發,且能夠讓研究者形成整體判斷,在整體經驗基礎上對具體問題展開分析。在經驗激發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地進行針對性閱讀,這種閱讀不是為了寫文章而進行的文獻閱讀,而是在點子思考過程中的閱讀,是為了形成思考突破。深度閱讀需要具有針對性,要從經驗激發出發,不能盲目的泛泛而讀,不是閱讀越多越好,也不是讀著作比讀論文好,而是要找到和經驗激發相關的關鍵文獻進行反復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和經驗激發來回交叉碰撞,激發研究者形成學術突破。
5.C刊發表與權威突破的平衡
權威刊物的發表需要建立在C刊發表的基礎上。一則C刊發表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持續思考才能形成一個大點子;二則權威期刊的發表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如果過度集中于此,容易導致學術產出的零產出,影響學術生存;三則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固然需要權威期刊的發表,但同時也需要學術產量的支撐,發表數量與發表質量都很重要。
6.隨筆寫作與論文寫作的平衡
隨筆寫作自由靈性,不受限制,能夠激發研究者的學術思考,而且隨筆累積可以出版著作,產生社會影響,是研究者與公眾對話的重要方式。此外,隨筆寫作的速度比較快,便于將研究者在調研時產生的想法及時固化下來,防止因為論文寫作的長周期導致的想法冷卻,同時,隨筆寫作也能夠為后續的論文寫作提供思考基礎。論文寫作相對比較規范,也更為嚴謹,但也容易限制研究者的思考開放性,既要堅持隨筆寫作,也不能忽視論文寫作。
7.政策咨詢與學術研究的平衡
優秀的研究者必須要有對政策問題的分析能力,飽和經驗法訓練形成的想事的能力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政策問題的本質和關鍵,能夠形成有價值的政策建議,體現研究者的社會價值。同時,政策咨詢也需要以學術研究為基礎,需要注意政策思考與學術思考的相互轉化,政策問題的思考能使研究者的學術思考更貼近于實際,學術問題的思考能使研究者的政策思考更有理論深度。
在以上七對平衡關系中,前四對關系需要處理好本末關系,前一個方面是本,后一個方面是末,本和末都很重要,兩者都不可偏廢,都需要研究者投入時間學習訓練,但是首先要有本,才能有末,本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果把學術研究比喻為一個彈鋼琴的過程,飽和經驗法就是在立足中國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各個方面的動態平衡,提升研究者的經驗穿透能力與理論轉化能力,才能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