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李先生(化姓)胃癌術后突發腸扭轉,腹痛、惡心、嘔吐不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胃腸外科微創手術,及時處置,揪出腸扭轉的“幕后黑手”——腹內疝。
胃癌術后十年突發腸扭轉
李先生今年56歲,十年前因胃癌接受了機器人全胃切除的手術,術后恢復良好。之后李先生每次去醫院復查,除體重略有下降外,其他各項指標均正常。前些天,李先生突發劇烈的腹痛,伴惡心、嘔吐癥狀,家人們趕緊帶他到到南醫大二附院就診。
急診 CT 檢查結果顯示,李先生出現了腸扭轉,需立即進行急診手術。老李對此感到十分困惑,自己術后每次檢查都正常,怎么會突然腸扭轉?腦海中忽感不妙,難道是腫瘤復發了?二附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沈健接診后,耐心為他分析了病情,詳細講解了可能導致腸扭轉的原因,這才打消了李先生對腫瘤復發的疑慮。
微創手術,解決腸扭轉“幕后黑手”腹內疝
在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后,沈健主任立即為李先生進行腹腔鏡探查手術。術中證實患者腸扭轉、腸梗阻的“幕后黑手”是腹內疝(Petersen’s 疝)。手術中,醫生將患者腸扭轉復位后,對腹內疝進行了修補。得益于及時有效的干預,李先生的腸道并未出現壞死等嚴重情況。經過微創手術,李先生恢復順利,很快康復出院。
圖為手術資料圖片
消化道重建術后,高度警惕Petersen’s 疝
沈健主任介紹,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小腸從屈氏韌帶起始,依靠小腸系膜附著固定于橫結腸下方的后腹壁。而接受胃切除或者胃旁路手術的患者,由于消化道重建部分小腸會經橫結腸前方(或穿過結腸系膜)提至上腹部。此時,上提的小腸袢系膜與橫結腸系膜之間產生了一個間隙。此間隙最早于1900年由德國外科醫生Dr. Walther Petersen報道,便被稱為Petersen間隙。
沈健表示,消化道重建術后,如果小腸經此間隙疝入,就會形成Petersen’s疝。特別是胃切除術后患者體重下降,系膜脂肪減少,會使 Petersen 間隙增大,更易發Petersen’s 疝。Petersen’s疝主要癥狀表現為急性腸梗阻,患者會突然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同時還會停止排便排氣。由于該病癥發病迅速,疝入的腸管極易發生嵌頓、扭轉,短時間內就可能進展為絞窄性腸梗阻,進而導致腸缺血壞死,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休克。因此,消化道重建術后如果突發非特異性腹痛,應高度警惕Petersen’s疝的發生,需盡早到醫院就診。
專家指出,Petersen’s 疝的疝囊靠近原消化道重建的吻合口,一旦腸管發生壞死就需要進行腸切除手術,操作難度極大。因此,為避免Petersen’s疝帶來不良預后,早診斷、早手術至關重要。在治療時,優先推薦微創手術,復位疝出的腸管,并縫合修補Petersen間隙。此外,胃手術術中常規關閉Petersen間隙,也可顯著降低Petersen’s疝的發生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