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天天挨打,不也好好的?現在的孩子說兩句,碰一下,就抑郁了!”在三姑六姨的家族聚會上,這話簡直比春晚《難忘今宵》還準時。同時也讓我回想起去年夏天的一幕:
那天下午,我趕完稿,急匆匆地趕去幼兒園接娃。可是不知怎么地,小區密密麻麻站滿了人,我循著人們的視線看向高處,只見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在樓頂上徘徊,時而心煩意亂地抓自己頭發,時而朝樓下看去,好像在下什么決心一樣,看得我好揪心。好在經過多方努力,凌晨終于把孩子救了下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話說回來,真的是以前的孩子“扛造”,現在的孩子“玻璃心”嗎? 其實這事吧,就像拿諾基亞和智能手機比——時代變了,養娃也該升級換代啦!美媽現在就掏出“大腦顯微鏡”,找出隱藏在背后的真相。
你以為的“沒心理問題”,其實是...
在聊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上,表哥三杯酒下肚就開始憶苦思甜:"我當年被爺爺吊起來用皮帶抽,第二天我還不是樂呵呵去摸魚!”
我低頭看了看表妹骨折的腳趾頭,笑而不語。
童年受過的創傷,也許當時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它會找準機會找回來的。
小時候經常挨打的人,自己做了父母之后,聽到孩子哭鬧時,鏡像神經元會瞬間調取童年記憶——就像突然看到不斷重播的恐怖電影一樣。這時前額葉容易掉線,結果手比腦子快,無意識復制父母當年的操作。
據我所知,表妹這次骨折,就是因為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大爆發,一時沒收住踢到門板所致的。
不知你發現沒?總挨打的孩子有兩種極端:要么乖得像提線木偶,要么野得像脫韁的野馬。這可不是性格問題,是大腦前額葉被揍到強制關機了!就像手機過熱會黑屏,孩子會啟動"解離狀態"——表面看著平靜,其實情緒早憋成內傷了。
說到底,不是我們“抗揍”,也不是沒有受傷,只是傷口看不見而已。現在的孩子之所以那么容易“玻璃心”,原因有三:
1.成長空間被擠壓了
記得《請回答1988》里德善挨罵后,總能在小伙伴家找到安慰嗎?以前孩子被爹媽揍完,轉頭就能去鄰居家蹭飯、和發小吐槽。玩的是“野外求生聯機版”——被小伙伴搶了彈珠,得自己談判或干架;爬樹摔了,拍拍土回家還得裝沒事,不然可能再挨一頓罵……
現在的孩子,被罵完只能對著手機emo,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無處釋放,全淤在身體里長蘑菇。玩的是“溫室花園單機版”,玩具被搶了,家長立刻化身裁判長;跑兩步,老人就喊“小心肝別摔著”……抗挫力就像肌肉,老不練,自然會退化呀!
2.壓力過載了
你知道嗎?人類遇到壓力時會本能想逃跑或戰斗,這是寫進DNA的保命程序。
以前的娃,放完學就能滿街瘋跑、爬樹、摸魚、掏鳥蛋,和小伙伴們了一起打鬧。運動時分泌的多巴胺,就像天然創可貼,可能自然代謝體內的壓力激素。
哪怕不合群的孩子,也有情緒宣泄口。美媽小時候被揍被罵都是通過大自然療愈自己的,看看天邊的流云,聽聽蛙叫蟬鳴,觀察田間地頭的野菊紫云英,回到家寫寫日記、畫個畫,氣全消了,疼也忘了。
現在的孩子,生活樣態單一,平時都住在鋼筋森林里,學習日只能關在家里寫作業,周末能不能出去玩得看天看父母。有了委屈,受了挫,跟網友吐槽,結果被杠精氣得失眠;刷視頻解苦悶,卻越刷越空虛……
杏仁核24小時待機,前額葉過載,家長再一吼,就像往燒紅的鐵鍋澆冰水——直接炸鍋。
3.期待高,落差大
以前養孩子像開盲盒,打碎碗正常,正好少洗一個 ;試考砸了沒事,反正中專出來也能進廠。
現在養孩子像搞科研,早教課缺席兩次就焦慮,錯題超過3道就心梗,興趣班3天不出成果就想換項目。在顯微鏡下長大的小草,當然比野地里的嬌氣。
以前家長覺得孩子是“隨機成長的植物”,開朵小花是驚喜 ,長歪了修修剪剪繼續養。現在家長當孩子是“精心設計的程序”,3歲背古詩是基準線 ,5五歲沒興趣班就是輸在起跑線,每次出錯都像系統報錯讓人抓狂 。
說到底,不是以前孩子更堅強,是成長環境起到充當了“緩沖氣囊”的作用,分散和吸收了部分沖擊力,讓我們不那么容易受到大的傷害。
總之,兩代人的成長環境相差很大,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我們不能再套用以前那套方法來養育孩子,要充當園丁的角色,把孩子的大腦當花園來打理。
老實說,我以前常被容易情緒化的孩子折磨得想“退貨”,可我沒啥優點,知道哪里不足,就補哪里,終于被我總結出一些可以落地"免揍育兒法"。現在打包給你,記得泡杯花慢慢看。
1. 給情緒辦"化裝舞會"(適用3-10歲)
當孩子撒潑打滾時,試試掏出玩偶當翻譯官:"佩奇說主人心里有座憤怒火山,需要三次大象呼吸(深吸氣3秒)才能冷卻呢!"這招我用了半年,現在兒子生氣時會自己抱著恐龍說:"霸王龍要噴火了,媽媽快拿滅火器!"
2. 打造"發瘋安全區"(全家適用)
在我家陽臺的墻面貼滿了防撞條,陽臺地上放了不少解壓玩具和沙袋。跟孩子約定:"這個角落可以跺腳、亂涂、罵空氣,但走出這里,我們要做文明人。"有次老公被客戶氣炸,居然也偷偷去捶了兩下沙袋,被兒子抓包后,全家笑作一團。
3. 把犯錯變闖關游戲(絕殺招)
兒子打翻牛奶時,我忍住說教的沖動,突然戲精附體:"恭喜觸發隱藏任務!現在請召喚掃帚騎士打敗牛奶怪,再用抹布盾牌清理戰場!"原本害怕被罵的小家伙,瞬間兩眼放光,現在每次搞砸都主動問:"媽媽這次是什么副本?"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這些方法太麻煩,還不如打一頓見效快。"打一頓看起來好像"藥到病除"了,但你知道經常打罵,前額葉會萎縮,海馬體變小,杏仁核變大。
不過也別太過慌張,兒童大腦有超強可塑性,只要掌握方法,每個家長都能成為"腦園丁"!
每天15分鐘心靈SPA:睡前跟孩子玩"情緒猜猜樂",輪流做表情讓對方猜。
每周家庭吐槽大會:用"如果變成動物"開頭,比如,“如果我是樹懶,媽媽催我寫作業時...”
每月犯傻日:全家故意搞砸些小事,比如把飯做成黑暗料理,提高“接納不完美”的能力。
當想發火時,立刻啟動“靈魂三問”:我現在的感受是什么(識別情緒病毒)?這個反應來自哪里(溯源童年程序)?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法?
最后想跟各位戰友說句掏心窩的話:我們這代父母不容易,既要破除原生家庭的慣性,還要對抗教育內卷的焦慮。
但請記住,情緒是會“人傳人”的,挨打長大的人,對孩子的哭聲異常敏感(觸發自己的創傷記憶),最終形成“孩子哭→父母暴怒→孩子哭得更兇”的死循環。
很多時候,我們情緒失控,是因為兒時的記憶喚醒了。如果不想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經歷這些,就要試著去覺察,去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