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紅軍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以步槍、手榴彈為主,機槍、迫擊炮只有少量配備,大炮更是極其缺乏。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時期,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在一次戰斗中,就繳獲了2門滬克式75毫米山炮,并且在以后的戰斗中,為保證戰斗的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滬造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1907年到1928年累計生產近500門,為清末、民國時期各派系軍隊的主要攻擊重火力。
這兩門滬克式75毫米山炮,由上海兵工廠(前身為江南制造總局)于1927年生產,765毫米口徑,最大射程4300米,是仿制的德國克虜伯式75毫米山炮。滬克式75毫米山炮是一種輕型榴彈炮,彈重為5公斤,最早仿制于1905年,以后20余年中,一直在大量生產。
?在戰斗中繳獲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向湖南進行戰略轉移,計劃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為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1934年11月,紅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的率領下,經過為期2個月的湘西攻勢,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為了消滅這塊長江南岸最后一塊紅色根據地,國民黨集結重兵進行圍剿。
任弼時、賀龍領導、建立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形勢圖
1935年4月,在湖南省桃子溪,紅軍對前來圍剿的國民黨五十八軍發起了突然的猛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并驚喜的繳獲了兩門山炮,也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滬克式75毫米山炮。
要知道,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前,靠繳獲裝備的山炮,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基本損失殆盡,因此這兩門山炮對于當時火力匱乏的紅軍而言,那真是如獲至寶,是紅軍為數不多的攻堅重火力。
1937年,美國記者鏡頭下的紅軍炮兵
?戰斗中顯神威
可有了大炮紅軍卻沒人會用,要知道,操炮那可是個技術活。即使是現在,如果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給你一門炮,你也照樣不會用!
還好,兩個月后,紅軍在北進鄂西的第一個大勝仗“忠堡戰役”中,用“調虎離山”計,殲滅了國民黨軍第41師師部,活捉了師長張振漢。這位張振漢師長畢業于保定軍校炮兵科第三期,可以說是個炮兵專家,在賀龍的勸導下,張振漢成為了紅軍學校高級班的戰術教員。
賀龍元帥和國民黨第41師中將師長張振漢
在緊接著進行的“龍山圍困戰”中,敵人利用碉堡頑強地狙擊著紅軍的進攻,一個敵軍的連長更是囂張的向紅軍喊話:“有種就來打呀!”面對敵人堅固的碉堡,紅軍戰士即使挖交通壕抵進進攻也攻下來。正當紅軍戰士束手無策的時候,張振漢拉著75mm山炮上來了,他親自操炮,在紅軍戰士們的注視下,只用了2發炮彈,就將敵人2座堅固的碉堡轟塌了。
慶祝勝利的紅軍小戰士,臉上沒有苦難,只有勝利的喜悅
在以后的“突破烏江天險”、 轉戰烏蒙山區,搶渡金沙江等戰斗中,這2門山炮都立下了累累戰功。
在后來進行的長征中,由于運輸困難,在上級丟掉重武器,輕裝前進的命令下,戰士們炸毀了其中的一門,另一門炮被拆成幾部分,在紅二、六軍團戰士的肩頭上,翻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了陜北。
時間到了1959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始籌建,賀龍元帥到軍事博物館審查時,看了長征部分之后說:“你們少了一門炮,一定要找這門炮”。
于是,這門人民軍隊現存資格最老,經歷戰火最多,也是唯一經歷過長征全程的75mm山炮,被送到了軍博,編號587,成為軍博當仁不讓的“鎮館之寶”。
這門75mm山炮現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號587
?后記:
多年后,張振漢將軍,這位唯一跟隨紅軍走完長征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也來到軍博參觀。站在這門他再熟悉不過的山炮前,思緒萬千。
當年長征過雪山時,他體力不支滾下山谷,被戰士手拉手冒死救出,用擔架抬著走完長征最艱難的一段路,并在延安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
可惜的是,這位為人民軍隊的炮兵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民黨將軍,1967年在北京被迫害致死,后于1980年恢復名譽。
這里就是您的歷史雜貨鋪,有很多有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如果您對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感興趣,就常來逛逛吧。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還煩請順手關注、點贊+評論吧,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