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按照計劃布局智駕元年的供應商們,在本月上旬被比亞迪一嗓子“智駕平權”吼懵了。“智駕平權”并非比亞迪首創,但被行業“一哥”提出,立刻成了趨勢和顯學。
自從智駕成為汽車產品重要競爭點以來,這可能是第一個重要的商業轉折點。智駕平權,不但讓主機廠之間的競爭方式發生變化,還加速了主機廠和智駕供應商關系的蛻變。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 余凱:未來已來,三年后每個人都會愛用自動駕駛
技術階段決定商業模式。2025年,智駕向上(L3)突破的概率較低,向下突破已成現實(平權)。智駕供應鏈從跑馬圈地走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對智駕供應商而言,空白市場近乎消失。相比于機遇,他們更需看清楚生存路徑。現有的智駕局面,在2025年伊始變得耐人尋味。
智駕方案的三種來源
如果將智駕方案納入供應鏈體系,那么供應來源主要有三個:主機廠全棧自研、主機廠-供應商聯合開發(包括二次開發)以及供應商提供完整方案(只須少量對接)。
新勢力多采用第一種方式,當然全棧自研不等于物料也自己生產,自己把控技術關鍵點而已;
跑步進場的主機廠們,多選用第二種方式,同時爭取時間做第一種,畢竟誰都想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為了保險起見,那些產品線漫長的主機廠,會同時采用多個智駕供應商。與此同時,有技術基礎的自己做集成,缺乏技術積累的共同集成,邊干邊學。直到有一天,主機廠自研項目團隊拿出成熟方案,外部智駕供應商的意義也就終止了。
所以,能提供完整方案、自帶體系的供應商們,與主機廠牽頭、供應商跟進提供底層技術支持的陣營,競爭多過合作。
不管現在能力如何,大多數主機廠都建立或者孵化了自己的智駕研發團隊,有的是以研究院形式,比如比亞迪研究院,上汽研究院,吉利研究院等;有的是以獨立公司的名義,比如長城孵化的毫末智行,奇瑞獨立出去的大卓智駕等。與此同時,大主機廠也對智駕供應商少量參股,深化戰略互信。比如比亞迪對大疆旗下的卓馭科技增持股份至3.95%(本文不再區分大疆與卓馭)。
產品線漫長的主機廠,都是多路并行。一般傾向于第二種,為了不錯過市場機遇,也往往并行第三種。可以想見,大主機廠采取第三種方式,更多是權宜之計,或有另有算計,總歸是戰術性的考慮。
入門級智駕訂單已經丟了
從去年開始,端到端算法因為更擅長解決智駕的長尾問題,迅速擠掉了規控方案,成為行業方案頂流。
在端到端的算法框架內,供應商傾向于先推送高速NOA,再推城區NOA。部分領先的供應商,希望將城區NOA定義為“高端智駕”。他們甚至暗示,“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污染了智駕的定義”,表面上是定義權爭奪,實則為商業主導權爭奪。
從2024年初到至今,智駕供應商已經出現明顯分層,形成若干梯隊(本文不考慮以L4和卡車為業務基軸的商業模式)。
能提供完整的城區NOA,實現多個主機廠量產產品部署,且訂單處于持續擴張狀態的,我們定義為第一梯隊,目前只有兩個選手:華為與Momenta。
曹旭東:Momenta和華為是中國最強智駕玩家
第二梯隊,也能提供完整方案,并實現了主機廠規模部署,但是只拿下一兩個主機廠訂單。這一梯隊的選手相對較多,包括元戎啟行、地平線、大疆(卓馭科技)、Mobileye、商湯絕影等。
第三梯隊,雖有方案,但部署規模有問題,訂單持續性成疑,C端消費者體驗反饋不夠積極,甚至有些還因此暴露了短期財務困境。輕舟智航、黑芝麻/寒武紀、縱目科技(有人認為已倒閉)等則屬于這一陣營。
多數情況下,無論智駕供應商的角色如何,主機廠對外都愿意宣傳為“自研”,TB思維的供應商們,大多數也無所謂。唯有華為,強勢喊出自己的智駕品牌(乾崑智駕),原因也很簡單,C端消費者已對華為形成了智駕品牌認知,主機廠一方面樂于蹭華為的品牌效應,又難免有點“戒懼”(除了賽力斯這種“完全派”)。
如此,就更凸顯了第一梯隊生態位的價值,它給智駕供應商提供了價值保護。只要C端消費者認可供應商,那主機廠就不會試圖全都自己下場。但這一脆弱的平衡能持續多久,也要看市場的演變。
“智駕平權”讓智駕供應鏈的江湖產生了微妙變化,比亞迪推動的“入門級智駕”這一品類上,主機廠牽頭模式掌握話語權,已經成為現實。其入門版本由大疆提供三目純視覺智駕方案。相對而言,比亞迪在入門版系統里的集成角色更重,也即大疆充當軟件供應商+半個方案供應商,介于Tier1和Tier2之間,這一角色,有點半尷不尬。
主機廠自研的成分逐漸變重(不是宣傳口徑),而智駕供應商,大有從完全的方案提供者蛻變為子系統甚至零部件供應商的趨勢。即從Tier1矮化為Tier2,供應商們已經丟了入門級智駕訂單。
車企從“準自研”,正走在通往真正自研的路上。給智駕供應商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不過截至目前,還沒有哪家主流主機廠,實現真正自研,完全甩掉智駕方案供應商(Tier1)。但這也只是時間問題。
比亞迪、華為與深藍
比亞迪的戰略發布,有自己的大算盤。
2月10日發布的天神之眼ABC三檔,一口氣搭載21款車,從6.98萬元到25萬元全覆蓋,給業內帶來巨大震撼。原來,2023年還對外聲稱“智駕都是忽悠”,對內卻在猛趕對手進度。
細究起來,天神之眼A是期貨,暫不討論;天神之眼B用的是Momenta方案,和智己搭載的區別并不大。關鍵的重點是天神之眼C,因為解決的是有無問題。
從整車市場來看,天神之眼C不是為了和小鵬Mona、樂道L60、小米等新勢力對抗,而是為了碾壓同檔次合資產品,即那些10萬左右、尤其是連LCC都不肯配置的合資車型。雖然合資車企們也和華為、Momenta達成合作,但2023年才定下來的合作框架,加之漫長的決策鏈條,決定了合資車企在2025年也不會成為主要玩家。
從技術競爭來看,比亞迪大有和同城對手較勁的想法,天神之眼B,對標華為ADS SE;天神之眼A,對標華為ADS3.0。目前來看,B版更具現實性,雖然智駕硬件基本符合每18個月價格下降50%的摩爾定律,但華為的報價和硬件成本,暫時還無法實現部署在15萬元以下的車型中。至于A版,華為的ADS3.0已經是現貨,比亞迪落后了一個身位。但比亞迪的戰術打法如今回頭來看,還是有點意思。
2024年初,華為拒絕了比亞迪的智駕合作;2024年8月,因享界S9訂單遠不及預期,華為對智選車陣營的潛力采取保守態度,轉而充當比亞迪的Tier1,方程豹8搭載華為ADS3.0。
站在供應商角色上,華為期待的不是比亞迪拿出一款車來合作,而是2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方程豹8可能給出了這種幻覺,但隨著Momenta與比亞迪的合作深度曝光,期待就顯得有點天真了。
豹8的搭載,更像是緩兵之計。彼時,比亞迪未對外明確全系智駕方案。有人評價,比亞迪在智駕落后于對手的時候,不斷迷惑、麻痹對手,以達成奇襲的突然性,彌補戰略劣勢。智駕平權則意味著采取“不對稱進攻”的方式,不直接針對華為產品,但有力擠壓了對方的生存空間。很少見過主機廠與供應商之間如此精彩的商戰。
華為的樂觀,源于此前深藍模式的合作。深藍智駕的三級體制,非常像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從入門級DEEPAL AD PRO,到乾崑智駕 ADS SE,再到ADS3.0。前者自研,后兩者用華為方案。但不同的是,華為占據了深藍大部分智駕訂單。這是華為對比亞迪期待的折射,也是長安和華為達成戰略協議(引望)的一部分。
存活的關鍵
從2021年BEV到2023年占用網格,再到2024年端到端大模型,智駕技術代際周期縮短至14~18個月。華為、Momenta等頭部企業憑借算法等優勢占據60%以上市場份額,中小廠商生存空間進一步收窄,市場呈現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
顯然,頭部主機廠自研為主,與供應商聯合研發為輔的模式,與整體方案供應商的商業路線產生明顯干涉。大型主機廠(2024年銷量都在260萬輛以上)都采取類似做法。即使是華為,也面臨前景收窄的預期。
第一梯隊的華為和Momenta,路數也不盡相同。舉例來看,深藍在中檔方案中直接用了華為全套方案(SE),而Momenta在智己上部署的方案并不能完全平移給比亞迪的天神之眼B。軟件改動可能改動不大,但Momenta不掌握垂直供應體系。域控用的是比亞迪自己的產品,泊車可能用的是德賽西威,算力芯片用的英偉達Orin-x,高精定位供應商不詳。這樣一來,很難將Momenta在比亞迪天神之眼B的角色,視為方案供應商,倒更像軟件供應商。這和華為在深藍中檔智駕方案中一把抓,有根本的區別。
這也是比亞迪不愿意與華為全面合作的重要原因。即主機廠的戰略安全感,與華為的商業模式,有潛在沖突。
大型主機廠的自研力量在不斷強化,對所有智駕供應商采取“又打又拉”的競合手段,從長遠判斷,可能只有不超過3家頭部智駕供應商能存活下來。其余要么成為車企的Tier1,要么被收購或關門。
獲取存活名額的關鍵,是數據規模和數據質量。只有廣泛部署,才可能在越來越快的迭代周期中跟上節奏。智駕將更多成為主機廠的自留地,就像當年的發動機企業一樣,很難獨立存活。智駕應用范圍日益加大,但智駕方案供應商的總體商業前景,則變得黯淡。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超豪市場“入場券”新勢力走強 誰能進入“主流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