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是藥王菩薩的應化圣地,是清代西南著名的十方禪林。九峰山恢復重建以來,作為藥師如來的道場,四眾殷勤守護,不敢稍懈。
九峰山自靈藥祖師開山,至今己有三百六十多年的文化沉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九峰山幾經興哀,雖曾名聞遐邇,盛極一時,也曾幾毀幾廢,斷壁殘垣。自民國以降,逐漸衰落,甚至少有人知。從佛法的思想來看,這叫時節因緣。世間萬物,都是盛極而衰,衰極必盛,這是無常的規律。
九峰山亦復如是,靈藥祖師開山,咸同兵變被毀,云貴總督蔡毓榮、王繼文重建,又毀于火,兩廣、云貴總督勞崇光復建,月谷和尚中興,了然和尚拓建。特殊時期再毀,新時代鼎新,規模更勝舊觀。
九峰山的幾興幾衰,像極了自然界中梅花的花開葉落。恰如梅逢盛復,枝葉繁茂,生機盎然;秋風蕭瑟,梅葉落盡,只見枝條挺拔,蘊蕊含苞;斗柄北指,寒風凜冽,忽聞一縷幽香,竟是寒梅初放。冬愈寒,梅愈香。正賞梅枝如繡,忽見芽綻滿枝,已然春意蕩漾。不由想起靈藥祖師詣求密云禪師印證時,密云禪師隨手摘了一枝梅花遞給靈藥祖師,意在伺察靈祖的心得,彼時靈藥祖師拋下梅枝,對密云禪師說:“莫惑亂人好。”于是密云禪師肯定了靈藥祖師證悟的境界,確認靈藥祖師已然開悟,并為靈祖付偈一首云:“東南嶺下一枝梅,葉茂枝焦切莫摧。九九逢春寒焰發,也應令汝摘花魁。”從這首偈頌中,可以看到密云禪師的殷殷囑托。囑咐修行要像梅花的品格一樣,耐得住嚴寒,才能見到艷陽。正如唐代的黃蘗祖師所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九峰山經歷了寺毀僧散的寒冬,迎來了新時代的春天,如梅花凌霜盛放一樣,新時代應是花滿枝頭的時節了,這是我們共同的期盼。正如元代梅花尼的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為什么古代禪僧都喜歡用梅花來隱喻修行?因梅花有不畏嚴寒的堅韌,有香飄十里的特質。有葉落花發的升華,也有花放春來的希望。就像修行一樣,突破自我才能升華,堪破生死方得解脫。
我倡議在九峰山種梅花,就是想激勵四眾弟子的修學意志,如梅花一樣不畏嚴寒,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為佛法的傳承和修證不斷努力。戒香遠聞可以化世導俗,苦盡甘來以期為眾津梁。
我倡議在九峰山種梅花,其意有四:
一者作風景,由于歷史的原因,九峰山古樹伐為木柴,梵宇墾作田地,一片荒蕪。雖然佛燈重燃、殿宇又新,但無花團樹影,終究難掩悲涼。去年種了一些香樟,翠綠當中缺少紅花點綴,顯然少了些生氣,如果木林森森中紅花朵朵,豈不美哉?長綠是自性,花落惕無常,這是風景中的風景。
二者承祖意,密云禪師用梅花偈授記靈藥祖師,讓他葆荏其心。葉茂枝焦是梅花夏秋冬春的轉換,意囑靈祖等候龍天推出,厚積薄發的光輝時刻。這是多么好的意境,是祖師對后來者的誡勉。我們種梅花就是繼承祖師的意志,緬懷祖師的悲德,激勵我們自己克服困難,奮發向上,迎接新時代的春天。
三者立志向,梅花不畏嚴寒,是花中君子之首,其傲霜斗雪,勉勵我們在修學道路上堅韌不拔。道場建設之苦如蟻移山,似勺量海,但我們的意志如梅傲雪,迎難而進,為道場復興而奉獻。梅香十里,喻戒行冰操。雖然紅塵萬丈,我自潔身自好,堅持戒行,決意解脫。
四者踐善行,古人云:“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雖然一株梅花不大,但是百載善行不小。一株梅花種下了,隨著歲月的流淌,它會由小變大,由低長高,茁壯成林。數十年后,邇子邇孫,臨山賞梅,皆會追憶先輩說:“這是我的某祖所種之梅!”善根植下,善因成就,以先善接后善,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法句經》云:“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至于種梅花三百二十株者,只是由于現有空地確實只能種這么多了,別無它意。
另:
九峰山不會大規模種植梅花,因場地所限,只種320棵,而且不是特別高大之樹。再者:靈藥祖師沒有在九峰山種過元梅,因為清代的祖師種不了元代的梅花。也沒有種過圓梅,因為未曾見過這個品種的梅花。
九峰山也未曾有過二人合圍之梅樹,因靈藥祖師開創寺院到現在只有362年的歷史,即使唐梅也未曾見過如此巨大之樹,更何況至今在全國范圍內也未曾聽說過這等大樹之梅。特此說明。所傳不實信息非我所說,也不是寺院提供的素材,人各明鑒,務使周知!(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